得知诸葛亮日进三升米,司马懿说:亮命不久矣!当月果真病死军中
文/商学野
近些年随着一些影视作品的出现,司马懿这位三国谋士成为了人们议论的热点。
在《军师联盟》这部电视剧里,司马懿这位冷门人物成为了的主角,导演和编剧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这位权臣的人生。很多人看了电视剧之后对司马懿产生改观,觉得他是跟诸葛亮媲美的经天纬地之才,甚至才能高过孔明,曾在网上掀起对两人的讨论热潮。
其实,真实历史上的司马懿,无论文治还是武功在史书上评价都不低,其人生的高光时刻都在晚期,史书里有“平孟达,阻孔明,征辽东”三大功。尤其是他阻挡孔明最后两次北伐,最后让孔明油尽灯枯死在军中,是被后世谈论最多的功绩。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34年春天,距离他上次的北伐已经过去了三年。蜀汉在三年里练兵屯粮,此时兵强马壮,诸葛亮胸有成竹,于是派人前去东吴约定一起北伐。之后,诸葛亮率军出斜谷道入关中,在渭河南岸的五丈原扎营,而司马懿率领魏军对阵,闭门不出,最后活活耗死了诸葛亮。
在史书记载中,司马懿其实早就料到孔明命不久矣。
《晋书.宣帝纪》记载:亮使至,帝(司马懿)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己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司马懿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知道诸葛亮一天只能吃三四升米后,便觉得他将不久于人世。此时,司马懿没有当面见过诸葛亮,为什么仅从这一点就能判断诸葛亮阳寿将尽呢?
一、倾国而出却进退维谷
司马懿说出诸葛亮命不久矣的话,肯定不是只根据饭量随便下的判断,而是从孔明第五次北伐时期的一系列操作来判断的。
纵观孔明的五次北伐,第五次的规模最大,粮秣最足,打法也较多变,但是战略却依然保守稳健,这是孔明用兵的风格。
司马懿曾经对诸葛亮做出过评价:“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在他眼里,诸葛亮虽然是“智士”,但是并非“兵家”,他打仗太过保守,多次北伐都是因为谨慎而收效不大。
只有第五次北伐的诸葛亮有些不同,他此次带兵10万,几乎是倾国而出,而且吸取了上次李严运粮失误的教训,大军在斜谷修建了“邸阁”屯粮,粮草也很充足。诸葛亮出斜谷道后,往西屯兵五丈原,在武功水畔扎营,魏国司马懿从郿县渡渭河,跟诸葛亮遥遥相望。
诸葛亮屯兵五丈原在后世受到军事家非议,觉得此举没有进取心。司马懿也说过:“孔明若出武功,依山而动,我等皆危矣;若出渭南,西止五丈原,方无事也。”但根据当时的情况,孔明此战屯兵五丈原,目标是阻断“陇西大道”,然后进取陇右。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战术也更加主动,他曾计划奇袭北原,但是魏将郭淮料到蜀军的动向,在北原筑城,蜀军最后无功而返。之后诸葛亮派魏延渡过渭河去夜袭阳遂,也被郭淮带兵击退。
《三国志.魏书.满田牵郭传》: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暂垒末成,蜀兵大至,淮逆大至,淮逆击之。
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在郭淮的神机妙算下,蜀军两次战斗失败,东西方向都被魏军拦住,五丈原成为了诸葛亮的牢笼。诸葛亮此次倾国而出,但是一直没有实际上的斩获,司马懿知道他心急如焚,所以故意闭门不出,高挂免战牌。
二、数升米有多少
魏军在渭河边上扎营,司马懿高挂免战牌,蜀军多次叫战都闭门不出。就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派了使者送女装给司马懿,司马懿谈笑自若,反而在和使者的闲聊之中,探听到了诸葛亮“夙兴夜寐,凡军杖二十以上必亲览,食不过三四升米”的情况。
说起"升"这个单位,现代人可能觉得不少,因为升是容积单位,代表1000毫克,还是挺多的。但是汉代的升完全不同,那是一个很小的单位。
秦汉时期的计量单位里,粮食的单位是“石”、“斗”、“升”,斗的下面的就是升。汉代一斗粮食折合现在的重量是2.7斤,而一斗等于十升,也就是说一升米是0.27斤,约2.4两。2.4两米饭,大概是半碗的水平,也就是说孔明一天三顿饭,每顿只能吃半碗饭,这对于一个在军中高强度工作的人来说,实在是太少了。
有人也有疑问,难道古代人光吃饭不吃菜吗?说不定孔明是主食吃得少呢?其实在汉代,中国人餐桌上的食物比较单调,尤其是在军中,辅食比较少,调味料都是比较稀罕的。秦朝军队的文献记载中,军队食物主要是小米,配少量“酱汁”;汉代也一样,汉军一人一天一斗小米,半斗酱,部分腌菜。
在这种缺乏辅食的情况下,人体需要的能量全部由主食提供,吃的主食就非常多。当年红军在过草地的时候,刚开始一人发粮20斤,这个量本身是经过计算的,省着吃能撑到草原尽头。但是红军士兵们因为长途跋涉非常饥饿,士兵一天吃3斤粮还不够,最后提前吃光粮食,导致许多人牺牲在了草地里。
以此来看,高强度劳动下的人,一天光吃米粮起码在一斤以上,诸葛亮每天吃的几升米真的少得出奇,难怪司马懿会觉得他“命不久矣”。
三、权走,亮胆破
最后,孙权的再次失败,让诸葛亮心灰意冷。
从北原,阳遂两战失败后,诸葛亮想再有动作是非常困难的,好在蜀军这次背靠斜谷道,有粮食补给,不至于仓促退军。但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决定困守诸葛亮,两军长期对峙,前后长达百日。
诸葛亮选五丈原扎营自然是有深意,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司马懿要是想不开来主动进攻,肯定有去无回。诸葛亮在对峙中心情焦虑,工作繁重,结果还有一个消息让他备受打击,那就是东吴孙权北伐再次失败。
吴蜀两国此次相约北伐,司马懿在关中对峙诸葛亮,而魏明帝曹叡则御驾亲征,打败了孙权。在打败吴国后,魏明帝手下有人建议挥师西进支援关中,但是魏明帝只说了一句话:“权走,亮胆破,大将军以制之,吾无忧矣。”
魏明帝知道,吴国的大军失败对诸葛亮是个心理打击,只要司马懿不出错,根本不必多虑。
果不其然,积劳成疾的诸葛亮在七月底得到了吴国兵败的消息,本来就因为进退两难的他更加焦虑烦闷。最后在八月,诸葛亮突然病死在五丈原的军中,蜀汉军队秘不发丧,开始慢慢撤军。当月,也正是司马懿凭借蜀国使臣的表述判断诸葛亮“命不久矣”的时候。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五次北伐,六出祁山,只为了光复汉室,克服中原。后世虽然评价他“长于治政,短于治军”,但是放眼三国,能跟诸葛亮对阵不落下风的人依旧屈指可数。
司马懿造查看蜀军的营垒后,发出“亮真天下奇才”的感慨,诸葛亮一生以弱击强,以蜀汉益州和汉中这样的偏僻之地北伐魏国,每次都能让魏国上下胆战心惊,此举在后世也没人能效仿。只可惜,诸葛亮的结局不尽人意。
参考资料:
1、《秦汉军队粮食、盐、副食及草料供给问题研究》,上官绪智
2、《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再探》,王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