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论中医之“开窍法”
#学问分享官#杂论中医之“开窍法”:陈博士按,近来拜读一些文献,我有个深刻的体会,引申于整个中医临床中,就是五官九窍的开窍方法,我深刻体会所谓“开窍法”有时是我们治疗疾病取效的关键,在中医临床中,要提高自己水平的话,不管您有没有意识到,开窍法其实是一个必过的关口;在中医各类临床上好好借鉴,则思过半矣!如耳聋宣肺:肾开窍于耳,肝胆之经络走耳周,自古以来,治疗耳聋多从肾与肝胆入手,但临床上有许多耳聋患者,并无肝胆肾经见证,反见鼻塞、咳嗽,或有恶寒、发热等肺卫不和之状,何也?干祖望老教授认为,此类耳聋即现代医学所称“急性耳咽管炎”或“卡他性中耳炎”,中医则认为是风邪袭肺,移病聋葱之故。
“聋葱”一词,出《温热经纬·卷四》:“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聋葱,专主乎听。”聋葱受病,亦即《诸病源候论》所称“风聋”。然而古人虽列证名,却未匹方剂,干老临床则常取三拗汤加味治之。如例1:徐××,男,35岁。1983年2月10日初诊。右耳听力陡降二天,耳中胀塞不舒,时觉微疼,吞咽时耳内“轰轰”作响。鼻道通气不畅,有少量清涕。烦躁不安,常以手捂耳及按压耳屏,却不能减轻。检查:右耳鼓膜内陷,标志消失,运动不良,微有充血。音叉检查,任氏法:左耳气导>骨导,右耳骨导>气导;韦氏法:右偏;施氏法:右侧骨导时间延长。舌苔薄白,脉有浮意。辨证论治:风邪侵袭聋葱,耳窍经气痞塞,急取宣肺之品,以求开窍复聪。处方:麻黄,杏仁,甘草,防风,苍耳子,薄荷(后下),僵蚕,菖蒲,路路通。药进三剂,听力恢复,耳中胀塞感消除,鼻塞等症减轻。原方稍事加减后,再进三剂,以巩固疗效。三拗汤原为《和剂局方》主治伤风鼻塞之方剂,干老利用其疏风宣肺功能,治疗耳聋。此例除用麻黄、杏仁、甘草三味之外,尚用防风、薄荷、苍耳子、僵蚕,意在加强疏风宣肺;菖蒲、路路通两味,因其能走窜诸窍,而作为治聋要药。
运用此方辨证要点:(1)耳聋发病不久(一般一周以内);(2)伴肺经症状,如:鼻塞、流涕、咳嗽、喷嚏等,但见一二便是,不必悉具。鼻塞治心:《难经·四十难》曰:“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刘河间则进一步提出:“鼻塞治心。”干老根据以上论点指出,鼻为肺窍,鼻病多从肺治固无异议,但鼻之功能与五脏皆相关。关于心者,其一,心主神明,嗅觉产生有赖于神明知觉;其二,心主血脉,血行不畅,则鼻窍血络瘀滞,乃致鼻塞。“鼻塞治心”,主要针对“幻嗅症”及“肥大性鼻炎”,对于后者治疗,则可采用活血化瘀方法,或用通窍活血汤,或用活络效灵丹。例2:崔××,女,43岁。1983年2月15日初诊。鼻塞十余年,夏轻冬重,嗅觉日减,涕量不多。曾在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肥大性鼻炎”,作鼻甲部分切除术及冷冻术,均未根治。检查:鼻粘膜暗红,两中、下鼻甲均肥大,表面凹凸不平,如桑椹样。舌有紫意、苔薄白,脉细涩。辨证论治:血络失畅,鼻甲留瘀。取化瘀开窍法。处方:乳香,没药,归尾,丹参,红花,桃仁,落得打,菖蒲,白芷。此方连服二十余剂,鼻塞大为减轻,守方续用十剂,诸恙告退。活络效灵丹是《医学衷中参西录》方,有乳香、没药、归尾、丹参四味,原意主治气滞血瘀所致心腹疼痛等。干老用于鼻病,则每加桃仁、红花之类,以助行血化瘀之力;落得打能行瘀而不伤血,善消肿而不耗气;取菖蒲以通心气而宣鼻窍;白芷引诸药上行头面。诸药相配,直入心经,行血化瘀。运用此方辨证要点,重在局部检查有鼻甲肿大,颜色紫暗,表面不平,对麻黄素类收缩剂不敏感者(免责声明:文中治疗方法及处方仅供参考,若有朋友需要使用帖子中的处方或者治疗方法,请咨询专业医师后使用,本人不承担相关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