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太极操的界限:武禹襄《身法》集解(一)
太极拳与太极操的界限
一一武禹襄《身法》集解(一)
李新方
【原文】提顶,吊裆,裹档,护肫,含胸,拔背,松肩,沉肘,腾挪,闪战。
【解曰】祖师《身法》一篇,语言文字极为精炼,内容却极为丰富,极为重要,本文将依次深入展开,这里首先要说的是,有没有身法是太极拳与“太极操”的界限。
近些年来,人们常说现在大多数人练的都是“太极操”,而不是太极拳,甚至有人说“真正的太极拳早已失传了”,然而,什么是太极拳?什么是“太极操”?两者的本质差别在哪里?是传统套路与规定套路的差别吗?当然不是。传统套路与规定套路虽有差别,但这个差别只是表面现象,这个差别不能等同于太极拳与“太极操”的差别。因此,要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太极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不妨先看看什么是太极操。
实际上,“太极操”也不算什么“新鲜事物”,早在民国时期就有褚民谊先生创编了太极操,并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由吴图南先生编写了《太极操讲义》,印发千馀册。有关太极操的定义,《讲义》讲过:“太极操果为何物也?曰:取太极拳与普通操二者之特长,融会贯通而成......既欲其动作简单与和缓,又以环形出之也。夫和缓而出之以环形,则无不合生理之处,动作简单即易学而利于普及,故其术之精,其理之明,洵非其他运动所能及,诚空前之杰作也”。
这里明确提出了太极操的三大特点:一、动作简单;二、动作和缓;三、动作是环形的。很明显,太极操的特点和要求都是表现在动作外形上的,只有太极拳的动作外形,而无太极拳的内在实质。那么,太极拳内在实质的东西又是什么呢?
民国二十四年(1935)出版的《廉让堂太极拳谱·马序》讲过,“既授之以姿式,复传之以心法,一旦豁然贯通,如佛家禅机顿悟,物来顺应,头头是道”,这里,对太极拳的三大特点和基本要求讲得十分清楚:一是特别强调姿势,也就是身法;二是心法,也就是用意;三是要求达到豁然贯通,进入道的境界。
这里讲的都是内在的东西,用意是学太极拳长期修炼的重点,决不仅仅是某一阶段的练法,而豁然贯通更不是一般人在短期内所能达到的,“若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王宗岳《太极拳论》),当然,在提高级阶段身法也是意,而不是形,但身法又是非常具体的,身体的每一部位有每一部位的具体要求,是看得见、摸得着,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学得会、练得上的东西,故在提高阶段是意决定形,而在学习阶段是形决定意,因而有没有身法是太极拳与太极操的界限。
因此,不论你练的是传统套路还是规定套路,不论是杨式、吴式、孙式、陈式、武式,还是其他什么式,你只要有了正确的身法,也就是基本做到了原文讲的“提顶,吊裆,裹档,护肫,含胸,拔背,松肩,沉肘,腾挪,闪战”等要求,就是真正的太极拳,而决不是什么太极操,相反,如果基本做不到这些要求,不论你学了多久,下过多少苦功,拿过多少金牌,那练的也是太极操,而决不可能是太极拳。
上面两段引文还披露了一个大秘密:太极操是可以自学的,“动作简单即易学而利于普及”;而太极拳从来都是口授的,都是由明师“既授之以姿势,复传之以心法”。也正因为如此,自太极拳从永年传世近二百年来,学者大多都听说过太极拳有身法要求,但能够充分认识到身法之特殊重要意义的人并不多,能够真正理解身法要求的人就更少,能够全面而准确理解身法要求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对于祖师这篇《身法》的讲解,还要进一步深入展开。(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