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族 文 化 概 念
宗 族 文 化 概 念
【祖】“祖”字在甲骨文里是“且”字,是男性崇拜的体现;左面的“示”表示神主,是灵魂崇拜的体现,这个字是两种崇拜的结合体。《说文解字》里提到:“祖,始庙也。”这也就是说,最初“祖是祭祀男性始祖的宗庙”。在现代汉语中,“祖”不仅指祖先,还指偏父系社会中的上"N"辈,代表了人类血缘的开始,后来被引申为各行之始、万物之源。
【宗】“尊祖廟也,从宀从示。”“示”表示神主,是先人无形的身影具体物化为类似牌位的附体,“宀”表示建筑、屋舍。“祖”一般指初始创业的先人,“宗”则一般指相对后继的先人,后分为大宗小宗等。
【庙】“尊先祖貌也”,和“宗”一样,都是祖先神灵存在的物质场所,庙是尊奉祖先形貌(身形画像)的房子,只不过“庙”更突出对祖宗形貌的呈现,有神像、塑像或画像等形象可观的展示。
【祠】供奉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司”有掌管、主持之意。“示司”为“祠”,意为供奉祖宗、神灵或有功德之人,商议族内大事、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如祠堂、先贤祠等。同是场所,“祠”是宗族集体权威的象征,强调祭祀活动的仪式感。
【郡望】“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一种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取“兴旺”之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也可以理解为地望,意思是世居某郡,名声兴旺,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其形成有着鲜明的地缘和地域性。
在《元和姓纂》中,唐代杜氏主要有14个郡望,即京兆、襄阳、中山、濮阳、洹水、陕郡、安德、扶风郿县、郾师、成都、河东、齐郡、醴泉、河南。
【堂】堂来自于堂号,“某某堂”也是对某一家族的称谓。堂号原是指一个宗祠、家族的徽号和别称,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是宗族地缘关系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的宗祠、庙堂、宅院,文人雅士的书房。
古时的大户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厅堂上方悬挂着书写“某某堂”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某某堂”的大红灯笼。
堂号,不仅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生活器具上,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像是现在的古代的商号标识一样,标明姓氏及族别。堂号,可以用来区别姓氏、区分门支,它的应用需要人为运用和强化突显,才能起到标识作用。
(祖宅“顺兴堂”作为杜安一门的家族“LOGO”,教育族人,凝聚人心。)
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标志,堂号就是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
如,宋代著名文人蔡京的“六鹤堂”、陆游的“双清堂”,明代文人汤显祖的“玉茗堂”、杜甫的“诗圣堂、草堂”等。
【宗族】宗族,即同一父系祖先若干分支结成的同姓集团。根据《尔雅·释亲》《白虎通·宗族》等传统文献对宗族概念进行定义,认为“宗"是尊奉共同祖先的族人,有大宗、小宗、群弟若干层次,“族"是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五服亲。宗族的主要特征是指偏父单系,即以一成年男姓为中心(称“宗子”或“族长”),按照父子相承的继嗣原则上溯下延,这是宗族的主线,强调一本观念、父系血缘是它的根本传承原则。
一个宗族可以包括很多家族,《尔雅·释亲》中有:“父之党为宗族”。所以,宗族常表现为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若干世代聚居在某一区域,按照一定的规范,以血亲、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成的一种特殊社会利益共同体。
它的凝聚精神主要是祖先崇拜、祖灵观念。它的结体模式,像一条垂直向下的线藤,上结了许多瓜果,瓜瓞绵绵。
【家族】家族是以家庭为核心实体,以血缘与亲情关系为纽带的人类社会自我协调的结构性产物和基本单位,是人文环境(业缘)和地理环境(地缘)双重互动的必然结果。费孝通说:“家族是根据单系(父系)亲属原则组成的社群,它是家庭的扩大,家庭是其基本组成单位,是一个“社群的社群。"
宗族必为同姓,而家族则未必为同姓,包括血亲与姻亲,父族、母族、妻族三亲的亲属,即我们常说的七大姑八大姨,都可包括其中。我认为,相对于“宗”的垂线传承,“家”的结体更像是一团“芝麻糕”,成团状结构。
所以民间盛行的修谱过程中,有的家族在谱命名上忽略了“宗族”与“家族”的定义和界限,"宗""家"概念不清,《某氏家谱》误作《某氏宗谱》,实为误谬。
(这一串结绳谱--也叫子孙绳,形象直观反映了家族子嗣情况)
【房】也可以理解为房支,是介于宗族和家族间的一种族人组织称谓,相比宗族而言,房系更强调内部的各种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而且有更具体的实施管理细则,紧密性要强于家族。
【家庭】则是家族的基本构成单元,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如果借助于血缘关系扩展成大一点的“家庭”,就成了家族。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特点就是成员们都是仅限于同居共财共食的亲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