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治疗眩晕(头晕)医案赏析
眩晕
眩晕
徐 脉左浮弦数,痰多,脘中不爽,烦则火升眩晕,静坐神识稍安,议少阳阳明同治法。痰火
羚羊角 连翘 香豆豉 广皮白 半夏曲 黑山栀
寸口脉左为心肝肾,浮为风,弦数为肝火。痰多,脘中不爽,是中上二焦为痰湿所困。烦则火升眩晕,静坐神识稍安,这是阳明中气不足,烦劳则中气虚而阴火升也。清少阳之火,化阳明之痰。
羚羊角,连翘,豆豉辛寒解表透热。栀子清少阳曲曲之火。陈皮半夏,降肺胃之气逆而化痰,肺胃气降则中气右旋,胆火亦降。
淡豆豉
某 痰火风在上,舌干头眩。
天麻 钩藤 菊花 橘红 半夏曲 茯苓 山栀 花粉
痰风火在上,是阳挟肝风,化痰上扰。舌干是上热,头眩是风痰。
天麻钩藤菊花,平肝熄风而清上,花粉化痰而润燥,山栀子清少阳屈曲之火。陈皮,半夏,茯苓,化痰降逆,肺胃气降则中气右旋,胆火降而少阳之火亦降。
橘红
某 酒客中虚,痰晕。
二陈加术白蒺藜钩藤天麻
酒客痰热素盛,酒动肝风,风痰上扰,则为眩晕。
二陈汤燥湿化痰,白蒺藜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清热明目。本案仿半夏白术天麻汤意。
江五十 脉弦动,眩晕痰多,胸痹窒塞,此清阳少旋,内风日沸,当春地气上升,最虑风痱。内风挟痰
明天麻 白蒺藜 桂枝木 半夏 橘红 茯苓 苡仁 炙草
脉弦动,是肝风欲动也。眩晕痰多,胸痹窒塞,是中阳不足而痰浊壅滞也。脾宜左升而清气在上,胃宜右降而火交于下。清气不升则风阳浊痰上扰。当春气上升时,肝胆风阳亦随之上升,故最虑风痱。
天麻白蒺藜平肝而息风,桂枝升脾胃之清阳且桂最善平肝。且桂枝与化痰药中,可通阳化气而增强化痰效果。薏苡仁善清上焦气闭而治疗胸闷窒塞。二陈汤化痰而降浊。
薏苡仁
又 头额闷胀,痰多作眩,外台茯苓饮加羚羊角桂枝竹沥姜汁法丸。
头额胀闷,痰多作眩,仍是阳明胃气不降,而痰浊循经上扰。外台茯苓饮由茯苓,人参,白术,生姜,枳实,橘皮。组成,以健脾降逆化痰为主,加羚羊角清已经乘窍入络的肝阳所化之火,桂枝降逆气而平肝化痰,竹沥姜汁,化痰而和胃。
桂枝能降逆,能平肝,是其特殊功能,见张锡纯桂枝解:
桂枝∶味辛微甘,性温。力善宣通,能升大气(即胸之宗气),降逆气(如冲气肝气上冲之类),散邪气(如外感风寒之类)。仲景苓桂术甘汤用之治短气,是取其能升也;桂枝加桂汤用之治奔豚,是取其能降也;麻黄、桂枝、大小青龙诸汤用之治外感,是取其能散也。而《神农本草经》论牡桂(即桂枝),开端先言其主咳逆上气,似又以能降逆气为桂枝之特长,诸家本草鲜有言其能降逆气者,是用桂枝而弃其所长也。
小青龙汤原桂枝、麻黄并用,至喘者去麻黄加杏仁而不去桂枝,诚以《神农本草经》原谓桂枝主吐吸(吐吸即喘),去桂枝则不能定喘矣。乃医者皆知麻黄泻肺定喘,而鲜知桂枝降气定喘,是不读《神农本草经》之过也。桂枝善抑肝木之盛使不横恣,又善理肝木之郁使之条达也。为其味甘,故又善和脾胃,能使脾气之陷者上升,胃气之逆者下降,脾胃调和则留饮自除,积食自化。其宣通之力,又能导引三焦下通膀胱以利小便(小便因热不利者禁用,然亦有用凉药利小便而少加之作向导者),惟上焦有热及恒患血证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