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人员首次人工培育成功食用菌松乳菇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0-11-24 09:46

  松乳菇菌根形态特征(解剖镜下观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图

  本报讯(见习记者高雅丽)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由该所博士于富强及其团队开展的乳菇人工培育(栽培)研究取得系列进展,并在贵阳种植园内出菇。这是我国首次有充分证据显示松乳菇实现人工培育,也是3年幼龄林下松乳菇、红汁乳菇栽培出菇的首次报道。

  松乳菇组属乳菇属红菇科,是典型的外生菌根型食用菌,与松树具有专性共生关系,菌根合成是实现人工培育的关键环节。研究人员表示,自2015年开始,菌根合成使用了6种松树与4种乳菇,其中14个组合形成菌根,10个为首次报道,8个组合表现优异,在人工栽培上潜力较大。此外,他们还开展了外源竞争性杂菌、食菌昆虫控制、基因组与转录组等相关研究。

  自2018年4月始,团队陆续在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山东、甘肃先后建立乳菇种植园16个,总面积超过100亩。2020年11月,在贵阳2个种植园内的多棵树下,松乳菇和红汁乳菇分别出菇,菌根苗移栽至种植园时间仅为2年半。

  据了解,菌根型食用菌的人工培育不同于腐生型食用菌的栽培模式,它利用树木和真菌之间的共生关系,通过无菌育苗、菌根合成、菌根苗移栽、种植园建立和后期管理,来实现多年出菇。该模式结合植树造林,在苗木初长成时即开始出菇,此后可连续收获15~50年不等,是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退耕还林和中低产田改造中不可多得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