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白水江保护区),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境内。文县古称文州,是甘肃的东南大门,与四川和陕西交界,地处秦巴山地南秦岭带。是我国南北气候和动植物分布区的过渡带,境内海拔在550米—4187米之间,属亚热带北缘的山地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俗称“陇上江南”。
视频来源: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白水江保护区的自然资源极为丰沛,且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独特的自然景观,除著名的天池国家森林公园、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和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更重要还有我国国宝大熊猫的大型保护基地,目前的熊猫数量可达全国总数的10%以上。文县历史悠久,遗迹丰富。由于地势险要,古往今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曹操改广汉属国为阴平郡。蜀汉末年,魏将邓艾曾偷渡阴平,翻越“摩天岭”一举攻下了涪城,是三国末期曹魏灭蜀汉之战中的一次决定性军事行动。在白水江保护区内通往摩天岭的沟谷山崖上,古栈道痕迹至今依然见证着当时的行军之艰。保护区内部分地名、河名也因该战役而得名,摩天岭下的邓家坝,数十口人家却无一个邓氏居民,据说是魏国将军邓艾当年屯兵之地;又如七信沟(集信沟),据说是邓艾当年传递书信的大本营而得名。白水江以域内居住的白马藏族而得名,是我国著名的白马文化发源地。白马两字在藏语中合在一起读“biema”,意思为“藏兵”。白马藏族其实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藏族,他们与藏族不同源,其祖先可能来自于氐羌,历史悠久。这个东亚最古老民族的记录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白马藏族俗称白马人,南北朝时期来到陇南,先后建立过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和阴平国,目前人口达到2000多人,信奉佛教、神山、神树等自然神灵。大熊猫是氐族的崇拜图腾,也是白马人的亲密伙伴。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十六,白马人会跳传统祭祀舞蹈熊猫舞,又称“登嘎甘”,意 为“祈祷祝福”。舞步模仿大熊猫的动作体态,表现形式夸张,熊猫舞目前已经被列入全国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白马人世代与大熊猫和睦相处,亲密无间,认为熊猫是“和平的使者”“爱情的象征”“智慧的体现”和“吉祥的神兽”。白水江保护区原来是1963年在让水河建立的金丝猴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1978年建立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目的是保护大熊猫、珙桐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目前总面积183799公顷。保护区由两个在地域上分离的部分组成,主体部分位于白水江以南的岷山主脉东延的摩天岭北坡和碧口附近摩天岭南坡的李子坝村辖区(即青川河源区也属于白水江保护区);另一块为具有飞地性质,位于白龙江北岸支流小团鱼河上游红铜河流域,属西秦岭山地。
保护区最高峰——驼峰山,海拔4072米,主峰形似两个驼峰而得名。
白水江保护区境内山峦迭嶂,沟壑纵横,林海苍茫,水草肥美,箭竹青翠,两江、六河、三百多条沟系贯穿其中。海拔落差从4072米到595米,气候垂直变化极为明显,形成高山灌丛、高山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阔叶林带、常落阔混交林带和常绿阔叶林带等多个较为明显的植被垂直带,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羚牛、亚洲金猫、绿尾虹雉、雉鹑、红腹锦鸡等珍稀动物,生长着银杏、杜鹃、椴木等珍稀植物。
保护区内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52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10种,二级保护动物42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6种,二级保护植物22种,是甘肃珍稀濒危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有竹类资源18种,大熊猫主食竹5种。白水江保护区拥有完整的森林自然景观,邱家坝是大熊猫野外研究和教学实习、自然教育的天堂,白水江动植物博物馆拥有大量动植物标本,为甘肃省内独有。
大熊猫栖息地远眺 何礼文摄
白水江大熊猫主要栖息于寒性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和落叶阔叶林带中,自然分布的环境海拔较高,栖息海拔区间在1600米—3200米之间,尤其喜欢在1800米—2800米之间的乔木郁闭度适中、竹林长势良好稍密集、中高半阴半阳坡位,坡度20度左右、距离水源较近的生境当中活动。
白水江大熊猫没有固定巢穴,多以靠近水源、竹子生长良好、隐蔽性较好的树洞、石缝、岩洞等作为短期巢或产仔巢,巢穴内以竹子、苔藓、朽木屑等做铺垫或者无铺垫,穴内和入口处经常有大量散落的毛。
保护区内的大熊猫影像
视频来源: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除大熊猫外,白水江地区内还栖息着18种食肉目兽类,花面狸、猪獾、黄鼬、豹猫、小熊猫、赤狐等中小型食肉兽对成年大熊猫的威胁很小;豹、云豹、猞猁、金猫、狼、青鼬、黑熊、棕熊等大中型凶猛食肉兽。
红外摄像机下采集的动物身影
大熊猫竞食动物种类较多,主要有中华竹鼠、野猪、羚牛、鬣羚、斑羚等。但竞食动物取食竹子的部位与大熊猫采食存在季节性差异,且保护区内大熊猫主食竹类种类相对丰富、面积较广,因此对大熊猫的食物资源基本构不成威胁。
上世纪50—70年代,白水江地区丹堡河岔沟、大山沟和天头坪,铁楼麦贡山、文县贾昌,甚至碧口、肖家和中庙乡等外围区域,曾有大熊猫分布。由于白马河、丹堡河流域大熊猫主食竹种单一,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连续两次大熊猫主食竹开花、枯死,给大熊猫造成了重大灾难。
近年来,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并在自然资源保护与大熊猫抢救上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专业管护与全民日常管护相结合”的办法,把保护、巡护监测、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大熊猫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的质量,推动了白水江保护区监测与科研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丹堡河岔沟、大山沟、碧口和中庙等地区,一度销声匿迹的“国宝”重现身影,大熊猫的数量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其它珍稀保护动物数量和种类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2012年,全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白水江保护区有大熊猫110只,位居全国单个保护区野生熊猫数量之最。白水江保护区建区40年来,大熊猫数量经历了先锐减,然后平稳过渡,最后呈缓慢上升的历程。
白水江保护区是国内少数几个未曾被采伐过的保护区,是目前保存最好的原始林区之一,基本没有道路通往大熊猫栖息地。平时开展巡护监测主要依靠人背物资步行入山、野外宿营,往往持续数天,甚至十数天才能完成一条监测线路。
一年四季,风霜雨雪,队员们背负行囊,艰难地跋涉在深山峡谷,硬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踩踏出可以行走乃至攀登的小径,坚持不懈地开展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变化和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测工作。
野外工作最为辛苦的就是春冬季节,天寒地冻,地面湿滑,不仅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艰辛程度,更加增加了野外工作的危险程度。
保护区内景色
数九寒天,脱下衣裤趟水过河,冰冷刺骨的溪水冲刷着双腿,队员们咬紧牙关坚持着;爬上陡坡和悬崖,脚下冰雪堆积,稍不小心,就有被摔下山崖的危险,队员们头冒热气坚持着;夜晚寻找不到宿营地,帐篷搭在冰冷的湿地上,和衣钻进睡袋里却难以入眠,队员们强忍寒冷坚持着。
红外摄像机下采集的动物身影
但是,当每次经过长久的等待收到红外相机,迫不及待地打开,看到三个月来拍摄到以前从未拍摄到的动物或者大熊猫的精彩视频画面时,队员们都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与激动,尽情享受着“熊猫卫士”的欢乐与畅想。
本文首发于《地球》2020年第7期,有删节修订
部分图片来源: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地球杂志
自然资源文化与地球科学传播融媒体
END
更多的试题扫描二维码加入知识星球
海宁中学地理组
高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