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心理边界,成就美好人生
文丨sweet · 主播丨大超
生活中的我们,听到过很多关于过份依赖别人的事情:
父母们常常事无巨细的照顾孩子,全部心思都花在孩子身上,却常常因为孩子不需要自己而变得失落;
你永远都在关注别人的感受,却往往忽视了自己的不开心;
你经常为朋友的事情操心,并因为被人依赖而感觉心满意足。
也许你会认为这就是爱,其实这不是爱,这叫“依赖共生”。
“依赖共生”这个词是作者梅洛迪·贝蒂30多年前,在《放手》一书中,率先提出的。之后这个问题逐渐进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生活中如何摆脱假性亲密关系,建立良性亲密关系?重要的就是为爱设立界限,知道与他人,包括与亲密爱人,与父母子女之间保持怎样的距离,知道什么时候说“好”,什么时候说“不”。
什么是依赖共生?
“依赖共生”是指依赖他人对自己的依赖。这类人通常没有自我,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需要在照顾他人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价值。
作者将“依赖共生者”定义为“被另一个人的行为影响,且执迷于掌控那个人的行为的人”。
有些人在工作中,总是为别人做一些打水买饭,复印文件,整理资料等一些份外的事情,却毫无怨言。因为他想获得别人的好感,通过别人对他的赞美,来获得存在感。这就属于“依赖共生”行为。
但是有很多人都搞不清楚什么是“依赖共生”行为。认为爱一个人、帮助一个人、或者是照顾一个人就是“依赖共生”。要想不“依赖共生”就要放弃这些行为。其实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要想明确什么是“依赖共生”,就要看你做这件事的动机。
依赖共生是正常行为的升级。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做得过火,忘记了划分自己与他人责任的边界。
怎样改变“依赖共生”行为
要知道“依赖共生”不是单方面的,如果你所爱的人出了问题,那么你自己一定也存在问题。
改变“依赖共生”行为,应该选择主动地做些什么,而不是被动反应。
要想改变“依赖共生”行为,就要为自己立边界。就像上小学的时候,一般都是男生和女生同桌。由于那时候的人都比较传统,男生和女生会在课桌的中间用小刀划一道竖线,作为分水岭,谁都不许越界。
其实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人之间都应该划出边界。
什么是边界呢?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收破烂的,坐在一个垃圾桶旁边休息。这时过来一个人提着一袋子塑料瓶子,顺手就扔在垃圾桶旁边。正常人都会觉得,收破烂的人一定会把这袋瓶子捡走。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个收破烂的连眼皮都没抬,还是闭眼休息。
一会儿又走过来两个人,把这袋瓶子捡起来,走到收破烂的面前,问他:“你怎么不捡呢?这连成本都没有,都是净赚的”。这时收破烂的人睁开眼,不慌不忙的回答:“我是收破烂的,不是拾破烂的”。
这个故事让人不禁想笑,感觉这个收破烂的人有点愚。可是仔细想想,又觉得有道理。这不就是做人的边界感吗?
如何建立心理边界
建立心理边界,不是时时刻刻让你去戒备别人,把别人都当成坏蛋一样的防备。日常生活中,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就好。
什么时候你应该设立心理边界?
就是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感觉委屈、心烦、并开始抱怨时,就要问一问自己是否需要划定边界。如果需要的话,就要等待合适的时机,有时你甚至需要自己创造机会。
最让人头疼和尴尬的事情,可能就是有人向你借钱,或者索要一件你平时非常珍爱的东西。这个要求也许会让你来不及思考,就稀里糊涂的答应人家,事后你又后悔不已。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心里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着急回答。然后可以这样对他说:“我能过一会儿再答复你吗?”直到弄清楚自己想要怎么做,如何做之后再行动。
如果你经过思考或者纠结,也得不到好办法时,不防去向别人请教,有可能会让你豁然开朗。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小男孩推着一块石头上山。推上去,石头就会滚下来,这样反复推了好几次,结果石头照样滚下来。他也试图用了很多办法,就是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他回家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爸爸。爸爸问他:“你是所有的方法都想到了吗”?他回答:“是”。爸爸说:“找爸爸帮忙,这个办法想到了吗”?小男孩摇摇头。于是在爸爸的帮助下,小男孩成功的把石头推上了去。
当你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时,不如去找一些跟你有过同样问题的人,从他们那里寻求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帮助会超出你的想象。
总结
在任何亲密的关系中,双方都应该是平等的,而不是无休止的去依赖一个人,或者痴迷于掌控一个人。
“依赖共生作者”总是用他们的好意,不断的对我们提出无理要求,不断的进行索取,直到我们再也无法承受。
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关爱自己,划定边界,勇于说“不”。当我们开始关爱自我时,就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点击关注“正心正举”视频号获取更多智慧
正心正举
健康与发展公益讲堂开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