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大兆街道东伍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地处少陵原上大兆街道最北部,东邻甘寨村,西邻韦曲街道大府井村,南邻三益村,北邻雁塔街道伍典坡村和三兆村。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1700亩。村东紧接雁塔万亩生态林带,老雁引公路从村中穿过,将村子划分为东、西两部分,新雁引公路从村西边而过,雁环路从村北而过,成为长安
区和雁塔区的自然分界线。2011年底,4个村民小组,436户,1329人。共有翁、田、宋、杨、张等几大姓氏,其中翁姓占大多数。
根据各方历史资料显示,村子形成应该在明朝时期。据村里老人讲,村名曾叫晋王井,是村北明朝第二代秦藩王(隐王朱尚炳)陵的守陵人形成的村落,属于九井十八寨里的井之一;也有传说叫进王村,由村东北方的汉宣帝(刘询)杜陵的守护军队形成。据《长安县地名志》记载,“相传,明代此村是秦藩王墓地的守陵户,复姓第五,居此成村。明代中期禁止复姓,“第五”改姓为“伍”或“午”。
因此清初《咸宁县志》记东午村,《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东伍村。
汉宣帝陵,位于村东北方向1000米左右的生态林带内,现存覆斗型封土堆一座,高32米,底边长175米,四个棱角斜线分明,陵冢南侧有清代祭祀碑石十余块,但多因风雨剥蚀,字迹不清。唯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立“汉宣帝杜陵”一碑尚清晰。
明秦藩王隐王朱尚炳陵,位于村北方向200米,现存封土堆三座,石麒麟、石马、石人,石马与石人间隔排列,现已被西安杜陵保护所圈起保护。
明秦藩王愍王朱校陵,位于村西,现存封土堆一座,封土高约20米,周长l87米。墓前神道两旁有华表、石羊、石麒麟、石马、石人等大型石雕12件,均系明初雕刻,造型、刻工均极精美,是一批明代石刻艺术的精品。
改革开放前,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生猪、蛋鸡养殖是主要家庭副业。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主要从事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种植。现在粮食种植从种到收累加起来不到三天,而外出打工倒成了村民一年四季的主要工作。
随着经济发展,现驻村企业有两个混凝土搅拌站,五个木器厂加工厂,一个中国石油加油站,若干苗圃。2003年国家修建雁引路项目,占用该村耕地40亩。
20世纪70年代前,绝大多数房屋为土木结构鞍间厦房,80年代房屋为砖木结构鞍间房,90年代开始为砖混平房或者楼房。21世纪后,建造楼房的有300余户,人均居住面积由原来的20余平方米增加到现在50多平方米,楼层也由两层增加到三层、四层。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取暖做饭的主要原料是麦秸秆,而现在大多用上了煤气灶、电磁炉,空调、冰箱等家电比比皆是,大多数村民还购置了太阳能、电热水器,建卫生间、安装蹲便,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村中主干道水泥硬化率达90%以上,村民拥有私家车近百辆。
村里有小学一座,据说最早建于清朝,中间重新修建了几次。2002年与三益小学合并,现村小学己改造成幼儿园。新中国成立初期村里就有赤脚医生,随后转建为卫生所延续至今。
自古尊师重教,清朝出过举人翁树森,恢复高考至今已有重点大学生近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