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地域分类法

​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包括地质、地势高低、地区气候等均会给人施加影响,使人的体质发生变化,例如我国南方多湿热、北方多寒燥、东部沿海为海洋性气候、西部内陆为大陆性气候,都会直接影响人们的体质。另外,人文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各地不同的饮食生活习惯,也会导致不同地域人群的体质差异。古人早就认识到了地理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如《周礼·地官》中就讲到,山林地域的人体壮而多毛,川泽地域的人体黑而润泽,丘陵地域的人身圆而长高,高平与低湿地域的人肌肉丰厚而矮小。另外,《吕氏春秋》还记载:“轻水所,多秃与瘿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了人体发育不良、甲状腺肿与地区水土存在因果关系。《内经》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地理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已经明确地认识到地理环境要素影响着人的健康与疾病。因而,《素问·异法方宜论》与《素问·五常政大论》根据地域环境对人体体质的影响,论述了五方(五域)以及“东南-西北”二分地域人群的体质特征,也可看作一种体质地域分型方法。

体质五方分型

《素问·异法方宜论》论述了东、南、西、北、中五方地域的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当地的民风习俗、饮食习惯、体质特点、多发疾病及治疗特点,是典型的体质五方分型(表1)。不仅说明了地域不同有着不同的水土性质、气候类型和生活习俗,而且也大体符合我国东南纬度较低、气候温暖多湿,西北纬度高、气势寒凉多燥的地理气候特点。一般说来,西北之域,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干燥,而多风,水土刚强,人之腠理常闭而少开,故多风寒中伤或燥气为病;东南之方,地势低下,居处卑湿,气候温暖或炎热潮湿,水土薄弱,人之腠理常开而少闭,故多湿邪或湿热为病。

表1 体质五方分型

体质地势高下分形

《素问·五常政大论》在讨论五运有平气、太过和不及变化的同时,也论述了地理有四方高下阴阳的差异。其认为自然地理高下不同,阴阳之气盛衰各异,气候有寒热之别,因此体质也可分地势高下不同,从而有“东南-西北”二分地域人群的体质特征(表2)。

表2 体质地势高下分型

事实上,《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的地势特点也包括了气象因素,从我国东南西北的地域气候特色分析不同体质易患疾病。从气象学角度看,海平面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高原地带以多风、多燥、多寒凉为特点,如高原反应,就是地势高所致。与《素问·异法方宜论》所说的北方之人与西方之人的群体体质特点大致相同。高寒地区的人多见胀满或表寒里热证,湿热地区的人多见疮疡或表虚里寒证,故治疗上要结合地理环境因素,因地制宜,相同的疾病在治疗上也有所区别。此外,人的寿命也会受到地势高下以及气候寒热的影响。地势高而气候寒冷的地区,人的寿命较长;地势低而气候炎热的地区,人的寿命相对较短。如我国西北的新疆以及境外的高加索一带,素有“长寿区”的美誉。研究发现,温度与动物寿命紧密相关,低温使代谢过程变得十分缓慢,衰老过程也同样变慢,生命因此延长;高温则相反,加速新陈代谢,加快生长发育,提早成熟和衰老,因此缩短了寿命。
另外,元代虞裕的《谈选》还谈到地理环境与人的智慧德行有关,认为由于四方地理气候不同,而导致东方之人多仁、南方之人多智、西方之人多信、北方之人多武。当然这种区域性差异不仅取决于自然地理环境,而且取决于社会地理环境。这也可以看作对《内经》“因地异质”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这种以地域环境为主,参考气候、物产、生活习惯等环节,分析个体在不同地域条件下的体质变化与易病特点,体现了《内经》天地人相应的整体观,不仅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对于现代地理医学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只是,与地势高下二分,即“西北-东南”夭寿观不同,《内经》借助五行理论,与地理方位、地形特点、饮食习惯等相结合,所分东、西、南、北、中“五方”人群的体质特点,随着时代的转换、地域变迁以及人文、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其框架虽仍存在,却已经逐渐被边缘化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