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圣地夹谷山
“环峄皆山也,而夹谷之名特著,县志以为(孔子)相鲁君会齐侯(于此也),所谓地以人传者(焉)。历代以来,土人避兵者多有遗迹,盖其险峻足恃也。”这是清代道光癸卯科举人即用知县孙承薪志游过夹谷山时留下石刻游记。说的就是市中区西北部的一座看似平平常常的崮形山体。
自2003年以来,市、区有关部门就此山的人文历史做了系统的考证。中央党史研究室特聘研究员、枣庄近代史专家郭明泉教授就连续两次登山考查,并著文提出,夹谷山就是春秋时代孔子所主持的齐鲁夹谷之会的上演地。央视热播过的电视剧《孔子》中,就有“齐鲁夹谷之会”的一场戏。夹谷会上孔子的壮举,完全打破了齐人“孔丘知礼而无勇”的错误估计,彰显了孔子“仁者必有勇”的浩然气概。
孔子是千古圣人,在表面看来他是个文人书生,岂不知“孔夫子挂腰刀——能文能武”,他真正是一个有勇有智双料人物,夹谷会盟就是彰显孔子大智大勇的伟大历史事件。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周朝王室成了摆设,甚至成了诸侯称霸的工具和遮羞布。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在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春秋争霸无不带着野蛮和鲜血,伴随着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最直接最残酷的体现着弱肉强食的人类进化规律。齐桓公九合诸侯,以其葵丘之会称雄立霸。“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孔子看到这个大手笔,几乎把齐桓公佩服的五体投地,他这样盛赞道:“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统一天下,老百姓到现在还受到他们的恩赐啊!没有管仲,我们都要拨散头发,衣襟开向左边,变成蛮族统治下的人民了。”据《左传》记载,周朝会盟数量至少有二百次。这期间葵丘会盟、践土会盟、黄池会盟、徐州会盟被合称为春秋四大会盟。在这林林总总的诸侯争霸的会盟中“夹谷之盟”是个微不足道的一次,但它是孔子摄相礼亲自参与的,弱小的鲁国在孔子的主导下,以“礼”胜强齐,以弱国克强敌。
打着仁义的大旗,兴仁义之师就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吗?在鲜血淋淋的霸权之下是没有仁义可谈的,更不是君子之风张扬的场合。齐桓公晚年齐国大乱,一代雄主死的窝窝囊囊。易牙、竖刁、开方三人废掉齐桓公立的太子昭,另立新君。宋襄公帮助公子昭复位,自认为做了一件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周襄王十三年春,宋公以盟主的身份约齐、楚三国会盟。楚成王这个愣头青偏偏不买帐,把宋襄公绑了,然后指挥军队杀奔宋国。周襄王十四年夏,怒气未消的宋襄公决定拿郑国这个软柿子捏捏。郑急求救于楚,楚没直接去救郑国,却令大队人马直接杀向宋国。宋襄公只得带领宋军星夜往国内赶。宋军在泓水边扎好营盘,宋襄公认为“楚国虽然人强马壮,可缺乏仁义。宋军是仁义之师。不义之兵怎能胜过仁义之师呢?”他又特意做了一面绣有 “仁义”大旗,。到了第二天天亮,楚军开始过河,为了仁义宋襄公没有进攻;楚军全部渡完河正在布阵,为了仁义宋襄公仍然没有进攻;直到楚军列队冲了过来,宋军大乱,那杆“仁义”大旗,早已不知丢在何处去了。兵不厌诈是兵家制胜的法宝,在斗智斗勇的游戏中,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弱小者不一定是注定的失败者。强弱的转换来自多方面的影响,但是绝不是像宋襄公那样空讲仁义所能做得到的。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的夏天,齐国景公约鲁定公会盟于夹谷,孔子任鲁君相礼(司仪),当时齐强鲁弱,齐国原想通过这次会盟,显示霸权,威服鲁国。面对强者的鸿门宴,鲁君怯场不敢去,孔子自请担任鲁的相礼,并提出“文事必有武备”的建议,招集了一批武士,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做到了有备无患。历史记载,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他身高九尺六寸,今一米九以上,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孔子自二十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孔子自三十而立,至五十一岁仕于鲁,做官只有近四年多的实间,在这短短的几年间却三易其职,十分了不起。一是山东汶上的中都宰(相当于县长),一次是鲁国的小司空;相当于直属管理局的助理局长;最后一次是鲁国的大司寇,相当于现在专署的公安司法局长。在这很短的时间内,孔子一生倡导的儒家思想得到了实线,特别是在做大司寇期间礼胜夹谷盟会可谓是辉煌的一笔。
齐鲁会盟于夹谷山两国之间的明争暗斗非常复杂,也非常尖锐。会盟开始时,齐国想以奏四方之乐为名,刀枪剑戟,鼓桑而至,以使在混乱中劫持鲁君。孔子识破齐人的用意,立即登上盟坛土阶,眼睛直视景公,甩袖怒斥,我们两国国君在友好会盟,夷狄音乐,到这里来什么?一向高傲的齐景公哪见过这样的阵势,况且孔子说的合于礼,心中忐忑,挥手斥退舞乐士兵,并表示歉意:“这是寡人之过啊。”景公感慨的对从人说:“孔子引导他们的国君遵循古礼,你们却引导我学夷狄的陋俗,不应该啊。”齐鲁二君表面上和和气气,到了签订盟约的时候,齐国有露出了强权的利齿,要求齐国征战时,鲁国必征出三百兵乘相从,否则就是破坏盟约,面对这一强权的刁难,如果鲁国无条件的承认了这一点无疑就是承认了附庸地位。孔子审时度势,两国强弱悬殊,这一条很难拒绝,但是不能无条件的接受,于是答复说齐国强占鲁国汶阳归还,即可签约。齐景公权衡再三,讨了个没趣,只好吧占领的汶阳地区归还于鲁。孔子在夹谷会盟上的表现充分显示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的才能和胆能,也使得孔子在仕途的声望如日中天。
夹谷之盟,强齐失去面子,弱鲁得到实惠,齐鲁打了个平手,在这当时是十分不容易的,让强大的齐国理亏返还强占的鲁国土地地,无异于虎口拔牙。孔子以礼拒强,抓住齐国在台面上的失礼穷追猛打做到了。这是孔子一生中施展其政治才能的成功表演,也是孔子和谐思想的一次重大实践,事实证明,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处理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的方法和智慧有很多,单纯的武力并不一定能取得最好的结果。
文:谭玉峰 图:来源网络 微游枣庄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