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小柴胡汤——疟疾,郁证,厌食证
(十五)小柴胡汤——疟疾,郁证,厌食证
157疟疾——张德超医案
王某,男,24岁。夏秋间患寒热已四日,每至下午二时,寒战发热,高烧至40℃,入暮汗出热退,头痛身楚,胸闷,泛恶,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弦数。血涂片找到间日疟原虫。辩证为少阳症,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9克,黄芩9克,法半夏9克,嫩青蒿15克,藿香9克,生姜2片,红枣5枚,服三剂,寒热即止。五天后复查,疟原虫阴性。(张德超医师治验)《经方应用》
158疟病——姜春华医案
贺某,女,22岁。病疟已3日,发作时热多寒少,其热间日而作,苔腻,脉弦,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5克黄芩9克青蒿9克姜半夏9克常山6克草果6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4枚。方3剂。
按;本例病症,用小柴胡汤,去参,加青蒿、常山、草果。据现代药理研究:此三味药均有截疟作用,药后病愈,未再复发。《经方发挥与应用》
159暑疟(疟疾)
陈某,男,17岁。江西省永修柘林公社人。1970年7月初诊,3日前微觉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前天上午突然恶寒,旋即发热,汗出热退如常。昨天下午又复先寒后热,汗出热退,发热达40℃,心烦口渴引饮,今日又复先寒后热,发热约3小时以上,恶心呕吐黄水,诊时两脉弦数,舌质红苔黄厚,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此证属暑症,治当和而兼清暑热,选用小柴胡汤合石膏、知母汤加减:柴胡12克,黄芩9克,天花粉12克,党参9克,青蒿9克,生石膏15克,知母9克,常山9克,甘草6克,水煎服分两次,共服3剂,于发作一小时煎服。药后即控制未发。后以异功散加减调理脾胃而愈。前人谓“疟不离少阳”,我常以小柴胡汤加常山为主,随症加减,颇有效验。大抵疟疾初起尚未定型,以和解少阳为主,兼有表证的,表寒合香薷饮或桂枝、细辛等,表热合香薷饮或青蒿、佩兰等。中期疟已定型,以截疟为主,热偏盛合石膏知母汤或贝母,槟榔等,寒偏盛合平胃散或草果、肉豆蔻等。后期体虚贫血,以扶正为主,气虚合四君子汤或红参、白糖参等;血虚合熟地、何首乌等。(江西《新医药资料》1976年2期82页)《经方研习》
论:本条应是外感,少阳经病。不是疟病。7月为暑天,不应恶寒,而恶寒者,也可能为疟?难啊。见证用方,小柴胡合石膏知母挺好,无论是少阳还是暑病无论是疟病还是暑病,都能研究使用。
160痎疟
有二男子,各得痎疟三年,具发于寅申已亥日。一人昼发,发于已而退于申。一人夜发,发于亥而退于寅。昼发者乃阴中之阳病,宜补气解表,与小柴胡汤倍人参加白术、川芎、陈皮。夜发者。为阴中之阴病,宜补血疏肝,用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加青皮各与十帖,加姜枣煎。于未发前二时,每日一帖,服至八帖,同日得大汗而愈。《医述》
医案解要:疟疾,古称“痎疟”,其证以寒热定时发作为特征。其病因多为夏秋之季,感受暑邪,伏于体内,待时而发。《内经》云:“夏伤于暑,秋为痎疟。”又云:“夫痎疟皆生于风。”
本案是以症发的时间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案。案中示人:“昼发者,乃阴中之阳病,"阳病,则施以补气之法:“夜发者,为阴中之阴病,"阴病,则施以补血之法。此说言之有理,故施之临床而见成效,其治法可供后人借鉴。《名医经方验案》
161郁证——王乐平医案
郭某,女,52岁,2015年6月20日初诊。平素生气后易出现胸胁胀满,头闷耳鸣,悲伤欲哭两年余,近日又因家庭琐事生气出现上述症状,伴口干,寐差,舌淡,苔白,脉滑略沉中医诊断:郁证(肝气郁结)。治则:疏肝解郁。处方:
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太子参10g,干姜6g,川棟子10g,郁金15g,枳壳10g,合欢皮15g,香附12g,川芎6g,茯苓15g,泽泻15g,白疾藜15g,大枣2枚,甘草4g。5剂,水煎服,日1剂。嘱注意控制情绪,多户外活动,食清淡饮食。
6月25日二诊:药后自觉胸满闷减轻,头闷、耳鸣、悲伤欲哭、睡眠均好转。效不更方,再进5剂,诸症基本消失。
按语:《证治汇补。郁证》云:“郁证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本患者因生气引起肝失疏泄,气机郁结不畅导致上述症状出现,故治以疏肝理气解郁。用小柴胡汤调畅三焦气机,加郁金、香附、川棟子、合欢皮疏肝解郁。药症相符,故疗效明显。(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王乐平医案,丁鑫整理)《经方证证实践录》
162暑病夹湿——陈瑞春医案
李某,男,49岁,司机。1996年6月23日就诊。病者一星期前上庐山,当晚睡在空调房间,因而受凉。下山当晚即发热,体温39.5℃,无汗口不渴,头痛紧束,诸身酸楚,骨节疼痛,当即用西药(不详)发汗,汗出热退。第二天来诊,自述头痛,前额胀痛紧束,诸身关节疼痛,肌肉酸胀实在难忍,微恶风,不发热,四肢疲软,不欲食,脉缓而软,舌白润。处方:柴胡10g 葛根15g 党参10g 防风10g独活10g 法半夏10g 黄芩10g 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嘱服4剂,水煎分2次温服。
病者服第1剂后,身有微汗,全身酸胀感明显减轻,头重紧束疼痛如失。服完4剂,诸症悉愈,未更方而停药。《伤寒实践论》
论:这个独活,要是换成桂枝就好了。暑病夹湿,也未见用祛湿药,发汗药,利尿药。这没有夹湿。
163瘀血内伏——萧琢如医案
快溪毛生,年10余岁。一日,乘轿至余馆,形色瘦暗,须扶腋乃能行。问之则曰:每晚发热,汗出,左乳下痛,夜不能寐,卧病学舍已3月矣。医者皆谓虚劳,治愈剧,未审有方救济否?脉之弦结,舌苔淡白。即令解衣视乳下,皮色如常,又不觉冷热,以手按之则愈痛。余曰:痛处是否受伤?曰:未也,惟3年前与同学戏,为其推压案角,正着乳下,觉痛,以药敷治而愈,至今年则未受何伤。余曰:病根在此,瘀血内伏,不发痈,即成痨,迄今图之,保无他虞,但余方不可令他医见,致生阻挠。授小柴胡汤加归、芍、桃仁、红花、荆芥炭、元胡、青皮,嘱其服药后,以大便下尽黑粪为度。
逾1月,以书来谢日:药完3剂,下黑粪甚多,病如失矣。《近代名医医案医话精华》
164更年期综合症——-赵绍琴医案
乔某某,女,47岁。初诊:形肥面红,动即汗出,头汗为甚,头发尽湿,脉象濡滑且数,舌红苔干,心烦易怒口干,神疲乏力,夜麻纷纭。肝经郁热,上迫为汗。先议清泄肝胆方法。
柴胡6g,黄芩10g,川棟子10g,蝉蜕6g,僵蚕10g,片姜黄6g,浮小麦30g,生牡蛎30g,7剂。
二诊:汗出渐减,心烦已止,夜寐亦安,脉仍满数,舌红苔白。继用前法进退:柴胡6g,黄芩10g,川棟子10g,蝉蜕6g,赤白芍各10g,麦门冬15g,五味子6g,浮小麦30g,生牡蛎30g,7剂。
三诊:头汗己止,食眠俱安,二便如常,唯感乏力,脉象濡软,舌白苔润。仍用前法加减:黄芪10g,麦门冬10g,五味子6g,浮小麦30g,生牡蛎30g,柴胡6g,黄芩6g,川棟子6g,茅芦根各10g,蝉蜕6g,7剂。
药后诸症悉平。
原按;汗出头部为甚,热盛居多。以火性炎上故也。阳明热,口渴喜饮;心火盛,舌红尖刺,心烦溲赤;肝郁热,急躁易怒,夜寐梦多。本例即属后者,故用清泄肝胆方法,用柴胡、黄芩、川棟子泄肝热,合升降散疏调肝郁,并用浮小麦、生牡蛎养心敛汗,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必伤心气,故以浮小麦、生牡蛎养而敛之,此二味为收汗之神剂,可加入对症方中治自汗、盗汗如神。若气分不足,重用黄芪益气固表,气阴两虚,可合用生脉饮、沙参、麦冬、五味子;若汗出不止者用麻黄根,阳明蕴热,用白虎汤等。治汗之法不外如此。摘自:彭建中,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237.
论:本案是胆胃不和,阳气不降,上蒸而外泄。脉象濡滑且数,濡为虚象,滑为阳气不降而外泄,数为相火不降。本案的症状,也是上热阳泄,只是区别于附子泻心汤的心下痞硬。
165阳微结证
黄某,38岁,居民。吐血愈后,转为经常便秘,最近3星期来,便常不解,数日1行,努挣难下,且感心烦口干,来院门诊,欲得泻下,以求一快。当予0.01克双醋酚酊片4片,每日2片。隔2日来云:不但便未得通下,反增发热口渴,呕吐腹痛,痛引胁下,按脉弦数,舌上白苔,触诊腹部,柔软如绵。据此谛审,颇费神思,症见发热口渴,决非寒凝,腹不硬满拒按,亦无燥结,发热头不晕痛,不属风秘。知是温通、苦泄、疏风诸法,俱不堪议;若仅血脱津亏,则呕吐从何而起?反复寻思,脉见弦数,痛引胁下,病本在肝,寡居数年,情志必多抑郁,气郁渐增,肝火渐炽势必放肆凶横,不行疏泄之令,前者吐血,殆为肝火上灼阳络,今又腹痛,当是木邪下乘脾土,肝气不畅,脾气不升,肺气不降,津液不行,呕吐便秘日渴,所是作矣。观其发热而不恶寒,其为郁火外发无疑,当和解为是,拟小柴胡汤疏木邪,清散邪火,投以候消息。
柴胡,黄芩,法半夏,炙甘草,党参,生姜,大枣。
证知效出意外,剂尽大便即通,诸证大减,再以逍遥散调摄数日而安。(湖北省卫生厅,湖北中医医案选集,武汉:湖北省卫生厅,1965:19)
按:用小柴胡汤治阳微结证,仲景早有明训。《伤寒论》曰:“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而解。”此例便秘继发于吐血之后,呕吐,腹痛,痛引胁下,脉弦数,显系血虚胃燥所致的阳微结证。用小柴胡汤枢转气机,通利三焦。这样津液得下,胃家不燥,故服药1剂,大便即通。
用小柴胡汤治疗阳微结证,曹颖甫,林伯良,日人粟园等均有深刻论述,悉能羽翼仲景。但也有的注家,尚有曲解,如陆渊雷就认为《伤寒论》此段条文“理论牵强,文气拙劣”“谬误显然,决当删剧”,这是属于主观臆断的。《经方临证集要》
166不明之高热——矢数道明医案
16岁男孩,3个月前曾因诊为阑尾炎施行了手术,但据说阑尾炎又被否了。出院以后体温超越38~39℃,主诉胸痛,无食欲。因为逐渐消瘦,两个月前住进公立医院,经各种检查,病名仍诊断不出。血沉达到120毫米/时,肝功能检查结果稍差,白细胞达到2万/立方毫米之多,仅仅根据这些,诊断是困难的。因允许同时服用中药,故予服小柴胡汤,又合用牛黄丸,服用1周后体温降到36.5℃以下,报告白细胞为9,000/立方毫米。于是,食欲增进,元气恢复。
服用小柴胡汤4星期,基本接近正常,便允许出院。
该患者经过周密检查,仍不能确诊,无法决定治疗方法。中医不必拘泥于现代医学之病名,凡属于少阳病,根据其有胸胁苦满、寒热往来之小柴胡汤证便可施治。本症例不完全根据小柴胡汤证所有之症状诊断,但服用数日后体温下降,一般症状好转,白细胞及血沉的数值接近正常,可以认为治疗有效。《汉方临床应用》
167厌食症(神经性厌食症)——大塚敬节医案
患者为二十二岁妇人,约五年前行阑尾炎手术,其后便渐渐消瘦起来。约从一年半前,一粒米饭也吃不进去,如果勉强吃进的话,便觉得心窝部像塞进了一块石头似的,苦不堪言。每顿饭只吃苹果和一片面包。大便四五天甚至十天也没有。在一年前,月经也停止了。体重仅有三十公斤。足冷,肩强凝。
脉沉迟弱,血压最高为90mmHg,腹诊,全腹消瘦,无弹力,但于右季肋下有抵抗和压痛。明显有胸胁苦满存在。脐上腹正中线稍左处,有轻度抵抗。
从该患者的脉象来看,应该是附子剂的证候。但是我曾经用附理中汤和真武汤治疗患有类似疾病的少女而失败,这次对附子剂心戒备,根据腹证,使用了小柴胡汤。
该患者在东京某大学附属医院被诊断为神经性因素,也在接受治疗,但最近因身体衰弱,步行困难,要求我出诊。
患者服用一剂小柴胡汤后,引起剧烈腹痛并腹泻,折腾了一番,过了一段时间,疼痛消失,从第三天开始,吃三碗米饭也无不适了。
小柴胡汤所引起的腹痛腹泻,大概是“眩”现象吧。《汉方诊疗三十年》《汉方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备忘录
1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一样,是柴胡剂中广范围应用的方剂,用于大柴胡汤的虚证。
2小柴胡汤用于急性热病时的指征为:出现口中发黏、口苦、舌有白苔等症状,纳差,从心窝部至胁下感觉沉重和堵塞样不适。此时脉象弦细或沉弦。弦脉是一种如手指触按绷紧弓弦的感觉。发热或为往来寒热,恶寒之后发热,热退后又恶寒,或表现为不伴有恶寒的持续发热。
3这时,并非都有季肋下的抵抗压痛。对于胸胁苦满的症状,如果仅有自觉心窝部到季肋下沉重和堵塞样感觉也可认定,不一定必须在该部位有他觉的抵抗感和压痛。
4对于急性热病以外的杂病使用小柴胡汤时,胸胁苦满是重要的指征,但其苦满的程度比大柴胡汤证轻。
5小柴胡汤用于婴幼儿的机会极少。
6小柴胡汤经常用于感冒、流感、胸膜炎、肺结核、肝炎、胃炎等疾病。还可以扩大其适应症范围,用于中耳炎、腮腺炎、鼻炎、化脓性鼻窦炎、淋巴结炎、瘰疬、急性肾炎、荨麻疹等。如果合半夏厚朴汤,可用于支气管哮喘。《汉方诊疗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