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程猛老师在一席的演讲《许多人觉得通过教育走出农村、改变命运充满励志的色彩,但这可能只是故事的一面》为我们展现了“读书的料”成长求学过程中的“另一面”。之后,中科大博士毕业生黄国平的博士毕业论文致谢又让我们看到了农村“读书的料”走出农村、改变命运充满励志的色彩的这一面。
正如人性永远是复杂的,每个人所经历的、每个群体所面临的,永远都是多面的、复杂的故事。今天我想谈的,是从“关系”的视角出发探讨程猛老师所说的“读书的料”在“关系”层面的“故事的另一面”,展现“读书的料”励志与困境背后面临的更深层的问题。如果大家经常在豆瓣上逛一些关于恋爱与婚姻的小组,你会发现,这其中有许多涉及到农村“读书的料”的帖子。大量浏览后你可以发现,在这些帖子中,“读书的料”在大多数发帖人与评论者那里被建构出来的形象是很同质的:男性大多数被视为“凤凰男”,女生与其恋爱、结婚很容易被“吃绝户”(指女性是城市户口独生女),是扶贫(指结婚之后要向男性家庭与亲戚输送资源)。很多女性则被视为“伏地魔”(指女性即使结婚后也会被亲生父母不断索取,以补贴家庭开支与弟弟/哥哥娶妻生子)。我和我女朋友都是某末流985高校大四学生,即将毕业,我们是高中同学,同在一座十八线小县城。我住在县城,她住在农村。但是我们家境相差并不大,因为我父亲身体一直不太好,所以收入可能还没她家高。我考研本省省会某高校上岸,她考研没考上,准备工作。我希望她在省会城市工作,上升机会大,之后想再考研的话也方便。但是她妈妈强烈要求她回家工作,理由是她上初中的弟弟现在成绩不好,很调皮,希望她回去考教师编,一边工作一边教她弟弟。她还委婉向我表示过如果订婚/结婚的话,一定要在家乡买房,如果能早点买还可以让她和她弟弟先住着,这样她弟弟上学就更方便了。但是,第一我毕业后不想回家乡工作,机会太少;第二我没工作,买房就要父母花光积蓄。不想分手,该怎么劝我女朋友?在很多涉及家庭关系问题的小组帖子里,有许多发帖人本人则是农村“读书的料”,与上述这些帖子视角相反,很多发帖人在提问求助,指出自己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压榨”、令人无法忍受的家庭关系、各种奇葩的亲戚。在这些帖子里,大量的评论则是为发帖人支招,希望ta早日逃离,实现财务独立、精神与人身自由,早点切断与原生家庭非正常的关系,不要被精神与物质压榨。楼主是女生,大学毕业两年,工作在省会城市,工资尚可,比较节约,工作两年攒了十万元左右。楼主有个哥哥,初中毕业,最近相亲,准备结婚。最近我妈妈频繁打电话给我,问我工作累不累,以前他们很少打电话给我,我还纳闷。上一个电话果然开始旁敲侧击问我工作攒了多少钱?说我哥要结婚了,女方要多少彩礼,家里凑不够,能不能从我这拿一两万应应急。朋友们我该告诉妈妈我存了多少钱吗?如果告诉了他们我怕他们不会只要一两万。更新:上午我妈妈又打电话来问,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过几年我准备在工作的地方买套小房子自住,问她那过几年能不能支持我一点。没想到我妈直接回答说女孩子自己买房子干什么,以后让男方买就行了。然后就开始问我存了多少钱。很寒心,其实我和他们的关系一直很淡漠,小时候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后来一直寄宿在学校。其实他们要是借钱我也不是不能借,但是每次打电话都从来不说是借,只是说是支持、帮助,说多了就开始哭,说他们很不容易,说我心狠,自己的亲哥哥都不帮了。这是农村“读书的料”面临的现实困境,一种是被贴上了标签,在发展家庭以外的社会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时,往往被绑缚在原生家庭关系之上。无论是“凤凰男”、“妈宝男”、“鸡贼男”还是“伏地魔”、“抠抠搜搜”抑或其他各种标签化的观念,都会反过来加剧割裂。当许多农村“读书的料”在读书求学过程中感受到社会交往压力时,会使他们回退到家庭关系之中,寻求心理支持,这反过来更加剧了旁人对他们的刻板印象。另一种情况则是愈加封闭内心,成为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之外的“原子人”、成为大城市里漂泊无依的“半现代人”:一方面,他们无法再融入原生家庭,又切不断这种往往给自己带来物质与精神双重损耗的非健康关系,更无法靠单方面力量改善这种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难以像城市人那样有充足的物质与心理资源建立更广泛的社交关系,出现一种社会关系的断层现象。相对而言,我们的教育政策在教育公平方面确实已经做的不错了。许多农村“读书的料”能够像黄国平博士那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收入的提高、阶层的跃迁。但另一方面,如程猛老师所说的:这样一些农家子弟,他们的求学经历可以被形容为一种苦读。可是在这种苦读背后,有一个没有被看见的内心世界。没有被看见的内心世界之上,是他们面临的关系困境。心理困境与关系/结构困境呈现出一种互构的形态,并受到他者“标签化”的强化。幸运的人各有各的幸运,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各有各的不幸”背后亦有结构性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