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后

人就是他之所是,后世迟来的智慧对他不产生影响,他只做他做的事。
——G.M.Trevelyan

回顾历史,常常有人因为革命后的历史否定革命本身的意义、因为建国后的历史而否定建国本身的意义,甚至将大陆与台湾的历史发展进程空作比附。而迈斯纳这位历史学家在历史事实基础上,客观指出,如果没有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就不可能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取得这些积极的成就(这并不是要原谅或否定这个时代人的野蛮行径)。这些成就包括在这片饱受外国侵略和军阀混战之苦的国土上,实现了民族独立和政治统一。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停滞、衰败和人的巨大的痛苦之后,独立和统一是社会与经济进步之首要的、最根本的前提。政治上的胜利为共产党国家取得其最重要的成就,即为1950年代初期的土地革命提供了保障。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使共产党政权能够调拨农村剩余产品,为现代历史有记载的规模最宏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工业化进程提供资金。在这部著作里,迈氏和其他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不同,他大量使用官方文献资料,尊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观点、立场和解释,然后用他们的行为及其社会后果加以对照进行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因此,我常常主张,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必须正视其错误与野蛮之处。但是,也不能桎梏于理想主义的乌托邦囚牢之中,作无谓的历史假设——如果历史不如此发展,今天我们的中国会不会更好。而应从现实政治出发,重新阅读、理解这段历史。这是迈斯纳写作这本书的“价值立场”,也是笔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价值立场。从这一方面来说,最近获得列文森奖的《红》固然是一部价值极高的历史著作,高本人当然也是大陆极少的有良知也有极高专业水准的史学家,但不得不说该书在对毛及历史的叙述中,仍存在主观主义的揣度(尤其是对毛的性格),甚至可以说,是对毛本人及历史的过度否定。这与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以及知识分子在这段历史中所受到的巨大伤害不无相关。而这也是迈斯纳在这部著作中所要避免的。正如译者杜蒲所评价的那样“他没有更多地涉及到中国高层的决策过程和内幕……他对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及其鲜为人知的私人活也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兴趣”。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大陆对建国后的诸多历史仍然存在诸多讨论禁区和避讳之处,所以许多人(当然也包括我),对这段历史很多史实是不清楚的。即使多看了一些书,也如我上面所说,一些非官方的书籍,常常是自由派、饱受伤害的知识分子等群体所撰写的,这些著作难免因其视角的局限性或者价值立场的偏向在内容上往往会存在一些不足。从整体上来看,迈斯纳的这本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给我带来的最基本的阅读收获是历史“扫盲”,补充了很多以前忽视的问题:比如文革时期农村的情况、文革对各个阶层的影响、列宁主义政党与官僚主义问题;第二是这本著作提供了对新中国史的连贯叙述。当然,这本书一些地方的也存在史实与观点的瑕疵,在此不一一列举了。此外,作为一本史学著作,迈氏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些观点,但并未对这些观点加以详细论述。比如在第一部分迈氏谈到的中国的各阶级软弱性与中国革命发展的问题,这是值得更深入的分析的。
该书港版目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