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又在刷淘宝......
双十一马上就要来了,身边的小伙伴都在不停的刷着淘宝,为的就是买到经济、实惠、好用的商品,看着他们刷的起劲,我也不甘示弱,赶紧跟着刷了起来。
就在我的身边,有这样一个群,叫做“好物分享群”,就是你可以把你觉得好的东西分享给大家,不时就会听到身边的同事说:“这个东西好便宜,管它用上用不上,先买了再说,毕竟有那么多人买,肯定好用”。紧接着,又一个同事付款了。
可以看到,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时间和空间不再是消费限制的因素,人们在无时无刻进行着消费选择。网购商品的琳琅满目使得人们眼花缭乱,无疑给购买者增加了很多困难。如果你也是消费者中的一员,是否也有这样的苦恼呢?是什么让你下定决心购买呢?
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现象,本来只想看一会淘宝,赶紧把东西买完,结果一逛一下午,而且还买了很多东西。说起淘宝网,为什么当你一进入到淘宝网,就觉得它是一个可以购物的地方呢?
难道只是因为淘宝网是一家有公众形象和知名度的网店?其实不然,是因为买家看到的是“很多人”,是如何“看”到的呢?在网络这样的一个虚拟的购物环境中,我们看到的就是商品的销售量,浏览量,及其大家对商品的评价,还有最新商品促销通知等等,都给我们营造出一种“绝不仅有你一个人在购物”的环境。
让你感受到“有人”而且“有很多人”的感觉,让你认为购买这件商品是很合情合理合群的行为。在你之前,很多人已经购买了这些商品,在你之后还会有很多人继续来买。不用担心,勇敢地点下“确认”,去“购买”吧!
这样的事会经常发生在每一个网络消费者身上,是你、我、他都可能存有的一种购物习惯,那就是“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conformity),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实验表明只有小部分人能够保持独立性,不被从众,因此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不止在网络世界里,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超市里一名顾客在柜台旁看商品,营业员热情地跑过来说道:“先生要买点什么,我可以帮你”,结果顾客说“我只是随便看看”,于是就离开了柜台。
一会儿柜台又来了一群人来买商品,大家叽叽喳喳的询问营业员。过不了一会就有一个人掏钱买了一件商品,于是其他人纷纷准备购买。这时候,先前的那位顾客又出现了!他在旁边认真的听着,看着,还拿起了商品反复看。结果他说:“喂,给我也拿一件吧!”
为什么会出现从众心理呢?
科西尼在《心理学百科全书中》上认为,产生从众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有以下五种可能:
(1)表明自己与他人友好的愿望;(2)个体害怕自己不一致的发言会招来不一致的指责;(3)出于归属群体的倾向;(4)图省事不费心;(5)认为多数人更正确。
社会心理学家时蓉华也曾说过:“从众行为既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也有消极作用的一面。对从众现象的研究,可以促进人们维护社会秩序和发扬良好的道德风尚,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消除不正确的思想观念。”
生活中,好的从众行为我们自然提倡,但消极的从众也势必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就拿之前发生的安医生事件来说,由于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仅仅凭着对事件的简单了解,就开始对安医生夫妻进行抨击、谩骂、威胁声此起彼伏。最终,不堪卷入舆论漩涡的安医生在自家车内服药自杀。再如近几年社会生活中掀起的“买盐狂潮”“豆你玩”等一系列从众消费行为引发的“血案”,足以看到盲目跟风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信息的发达,让更多的人开始接触网络社会,但是我国网络社会却存在许多的问题,例如信息过载、信息不正确、恶意刷好评等等,在浏览信息时,也会出现“意见领袖”的错误判断和错误信息传递,给大众带来错误的引领,从而造成悲剧的发生。
如何规避这种从众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呢?
首先,面对一件事情时,我们要保持理性的思考,提高自我判断的能力,不发布偏激的观点,在不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时,不要盲目跟风。
其次,对于网络用户来说,应该注重自我实际需要的引导,避免由于广告宣传、促销榜单、信息推送等因素而盲目从众,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最合理的购买需求。
最后,对刺激对象越了解,掌握的信息越多,我们就越能做出理性的判断,所以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多多学习,增加知识的摄入量,用知识减少我们从众行为的出现。
刷淘宝,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很多心理现象,除了从众行为外,选择困难的现象也越来越多。那么现在,你还觉得你没有接触心理学吗?
生活中,哪里有人,哪里就有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