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之川:语文学习“灵魂三问”

语文是学生最早接触的学科之一,从咿呀学语、识字认字起,语文就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正是因为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以致大家有时会忽视它的存在。今天我们为您分享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审、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顾之川先生关于语文学习的认识,仍然非常具有启发性,推荐给老师和家长。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老师也好、教研员也好,大家都在研究语文教育、关心语文教育。为什么要学语文呢?怎样才能学好语文?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怎样教中小学生学语文?这是我今天要跟大家交流的几个话题。

01为什么要学语文

北大的陆俭明教授曾经告诉我,有一次北京一个中学请他去做讲座,一个校长告诉他:我们发动全校的老师来讨论一个话题。讨论什么话题呢——“如何提高我们学校的高考成绩”,校长就给老师们出这么一个题目。结果讨论来讨论去,最后物理老师、数学老师提出:应该给语文增加课时。为什么呢?他们说:我们数学占分最多的题目也是这样,往往是学生阅读能力太差,就是抓不住其中的要点,不知道怎么答,在这个题目上失分太多,就是因为他们的阅读能力上不去。

从个人来说,一个人从小到大的精神发育和心灵成长,他所有的学习能力、实践素养,甚至是习惯、兴趣、事业等等,无不是从读书开始的,而读书又是从识字写字开始的。所以,小学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养成习惯、提高素养的起步阶段,小学语文具有为人生奠基的作用。

从社会来说,小学是教育的源头,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劳动者的任务,为社会健康发展和良性运作提供人力资源,决定着未来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和精神面貌。

学生为什么上学要先学一门语文课呢?语文是学习、生活、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工具。语文基础扎实、语文水平高,不仅有利于学习别的项目,也能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精神品质。

那么语文是一门什么课呢?我们可以从课程标准来看。目前正在使用的2011版课标,对语文课是这么定位的: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

第一是祖国,也就是说汉语不仅是汉族的母语,还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要学好中国文。

第二是语言文字,学语言是语文课的首要任务。这些年来在知识界和理论界,很多老师对人文性、工具性这个问题有困惑,其实从课标的这个定义来看,学习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说,语文课不是教孩子背什么叫名词、什么叫比喻、李白是哪里人、鲁迅的代表作是什么,不是背这些,而是主要学如何运用语言文字。

第三是综合性,虽然学语言是主要的任务,但是关乎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这和文学有关,和文化有关,和思维训练也有关系。

第四是实践性,也就是说,学好语文主要靠实践。什么意思呢?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不是靠老师一篇一篇课文分析出来的,而主要靠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

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工具,运用于人们的交际交流、学习发展,同时语文也是桥梁,沟通古今中外文化,传承精神血脉。语文还是个载体,承载着公民的人文素养,提供审美体验。

语文是基础,语文基础打不好,数理化肯定也学不好。所以,语文听说读写是基本功,重点是读写。学生在家庭里会时刻进行口语练习,除了口语还有一些需要训练的要素,重点是阅读和写作

语文是载体,从文学文化的熏陶来说,语文沟通古今、沟通中外,里面有对秦砖汉瓦的向往、对唐诗宋词的热爱、对《红楼梦》的痴情、对《西游记》的迷恋,语文里有大江东去的气势、有怒发冲冠的激情、有大漠孤烟的雄浑、有小桥流水的婉约,还有我们现在对外“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道之行,语言为先。因为它是载体,从语言来说,“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都是语文课的内容。语文能让我们与精英对话、与先贤对话。

02学语文有什么用

学语文有什么用?刚才说汉语言文字重点学语言,但是它是事实、是情感、是思想,表现的是勇气、是人品、是境界。今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先是国外支援中国,后来是中国支援国外抗疫。从援助物资的标语可以看出语文学习的重要,有的写“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有的写“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有的写“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有的只能写“武汉不哭,武汉加油”。在网上还有“热烈欢送援汉医疗队胜利凯旋”标语的图片,他不知道凯旋本身就是胜利,不胜利怎么凯旋啊。

钟南山是今年的抗疫英雄、功勋人物,他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特别讲到语文,他说:“我经过了至少七十几年的学习,最大的体会就是要学好基本功,只有具备了最基本的知识以后,你才能够往上走。学好基本功,最重要的就是要学好语文,这样才懂得如何对事情进行分析总结。”

北大自主招生有一年面试的题目是“母语和外语学习关系”。母语对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有关吗?一个母语很差的人他学外语能够精通吗?学语文也就是学做人,对于个人来说,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来说,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我曾经看到过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课本,叫《新国文》。有这么一课挺有意思:学生入校,先生问:“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飞禽走兽,饥知食,渴知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奇异者,能为人言。唯不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与禽兽何异?”

那个时候还是文言文的课文。学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孩子学做人,国家把教育的根本任务定位在“立德树人”,阅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中寻找到人生困惑的答案,写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表现人生。

03怎样学好语文

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我把它归纳为这样四个方面:

上好语文课

上好语文课,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书要仔仔细细地读,作业、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这几句话曾经写在新课改以前的《语文教学大纲》里面。

写字。现在的课标对小学写字的要求:能够独立识字,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字体端正,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能体会汉字的优美。初中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字左右,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高考要求卷面整洁,不写错别字。

阅读。阅读有默读、速读、精读、略读、浏览,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过渡,这是中小学生学语文的一个基本目的。课标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尽可能多练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也是一个传统的做法。

识记。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积累离不开识记,识记是最基本的能力。高考考试大纲是讲识别和记忆,背诵是训练识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写作的基本途径。高考有五个能力层级,第一个能力层级就是识记,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

练习。听说训练要精于思想、富于情感,包括发言、提问、讨论、研究、辩论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写作。写作实际上考的是一个人的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有人说:“要想知道一个人头脑里是不是有货,让他写十句话就够了,从这十句话的内容、行文流畅程度、逻辑、主谓宾结构、断句的方式,甚至'的、地、得’的使用和标点符号,别人马上就能知道这人到底有几斤几两。”叶老有个说法: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所以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

多读课外书

吕叔湘先生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曾经担任全国小语会的会长、全国中语会的会长。他说:“要大量阅读,有精读、有略读,二者的界限也不必划得太清。一学期读它80万到100万字不为多,这里面当然包括语文课本。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70%得之于课外阅读。”

所以这一轮新课改强调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课本内学习之外,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现在语文水平高的学生,要问他怎么学的?多半回答:“主要不是从课堂学来的,而是靠课外阅读。”

听说读写并重

阅读和写作是重点,中考高考都要考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新高考增加了一个综合能力测试,有面试环节,面试就是考口语表达,有的孩子没有经过这方面的训练,一到这样的场合就表达不出来。语言文字必须随时学习、随时运用,渐渐成为生活当中的习惯,才能够沟通。

写作是基本技能,写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选词用句,最后写成一篇清晰有效的表达信息的文章。哈佛大学所有的学生都有一门写作必修课,清华大学也把写作与沟通列为必修课。在目前的考试机制下,这也是一个拉分大项,一篇作文少则拉开一二十分,多则拉开二三十分。

注重社会实践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下一步2035年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生到2035年的时候正是青壮年时期,他们能否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我们国家能不能如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靠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生。

社会生活实践形式多样,不一定都要带着孩子去打扫卫生,也包括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有些学校搞文学社团、演讲辩论、戏剧表演等等,这些都是社会实践活动。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这个道理。

04怎样教中小学生学语文

从老师的角度看,怎样教中小学生学语文?我把它归纳为三点:第一,研究儿童特点。第二,培养学习兴趣。第三,养成良好习惯。

研究儿童特点

叶圣陶先生有一篇文章《如果我当教师》,他说:“我如果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

儿童和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精力旺盛,头脑灵活,反应非常快,具有超强的模仿力、理解力、联想力、想象力和学习能力。儿童学东西快,好习惯、好品格的养成也相对容易,但是一旦染上坏毛病,虽然也可能是改过自新、浪子回头金不换,但是纠正起来相对比较麻烦,也会增加儿童成长的社会成本。

培养学习兴趣

在识字关过了之后,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我觉得这是语文课的一个首要任务,因为语文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学科,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每一篇优秀的课文都对他们有强烈的吸引力。中小学生读书也并不是越简单越好,而是越详细、历史情节越多越好。

我的建议是对小孩子要少一点条条框框,因为他们模仿成人、观察社会、认识世界多数来自于文学艺术,来自于绘本、漫画,来自于小说、戏剧,来自于感触、感染和感悟。作文教学要鼓励孩子,先不管立意高不高、中心突出不突出,先写起来再说,写着写着他就会了。所以少一些清规戒律、少一点条条框框,不要怕他们写不好。正像我们小时候学骑自行车一样,可能上去就摔下来了,只要愿意练习就可以,关键是要让他敢于尝试。

还有,中小学生一般不喜欢听大道理,不喜欢说教。所以对小孩子要以鼓励为主,充分相信学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强、富有理想,在他们看来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

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认为最主要的习惯是这四种习惯:享受阅读的习惯,善于思考的习惯,乐于表达的习惯,自主学习的习惯。

第一,享受阅读的习惯。叶老说:“我当然要教小朋友识字读书,可是我不把教识字、教读书认作终极的目的。我要从这方面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我决不教小朋友像和尚念经一样,把各科课文齐声合唱。这样唱的时候,完全失掉语言之自然,只成为发声部分的机械运动,与理解和感受很少关系。既与理解和感受很少关系,那么,随口唱熟一些文句,又有什么意思?”

爱读比读什么更重要。读书如同穿衣吃饭一样,因人而异,每个人、每个阶段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化书单,有些孩子喜欢网络小说也没有关系。

对于语文这个学科来说,分数高的人素养不一定高,但有较高语文素养的学生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有着足够的积累去挥洒任何一张语文试卷。无论对于学生的未来还是学校的未来,素养教育永远比单纯的分数训练要可靠得多。

第二,善于思考的习惯。生在当代,好学生不再是把已有的知识烂熟于心的学生,而是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生。尤其是探究精神的培养,不能局限于标准答案。只要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自圆其说就可以。

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问题是不可以问的。不懂就问不是可耻的事情,提问也不是爱出风头,不懂就问,正说明他有求知欲、有好奇心。所以,高明的老师一定是鼓励学生多提问,哪怕自己回答不了。最可怕的是一些老师说你不该问、你不准问、你提的问题很可笑,这样孩子提问的积极性肯定会受到打击。

第三,乐于表达的习惯。每个孩子都有表达的欲望,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养成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习惯。写作的乐趣全在于写作过程的积累,写比写得完美更重要,只有写他才会写。除了作文以外,日记、笔记、随语、漫画都是写作。

谁需要写?有人说:“我不想当作家,也不想当记者,我也不想将来学文科。”每一个人都需要,正如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运动,但不一定当运动员一样。凡是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写不出怎么办?不要把作文当作特殊的事情,要写就写,跟要说就说一样,自己有想法,就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告诉别人。写不出的时候不要硬写,否则就像在无话可说的时候勉强说几句,也没什么意思。写作没有捷径或者秘密,全在于多读多练、熟能生巧。当然有些技巧性的东西,需要老师们点拨,主要还是表达和实践。

第四,自主学习的习惯。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语文我做主。主动地学习,要让学生明白他学习是为自己的明天而学,不是为老师学、也不是为家长学习。所以,要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本领和习惯,能够自主阅读、自主写作、自主选择,爱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要学得太死,也不要太功利。初中语文教材里面的名著导读往往不是指一本,关键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

新时代的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培养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让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宽阔的知识面、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交流的怎样让中小学生学语文。谢谢各位!

(0)

相关推荐

  • 教师的教学素养:真实、扎实、和谐、灵活

    人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那么教师发展应以什么为本?我以为是素养为本.抓教师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具体体现. ...

  • 语文教育决定了影响你一生的关键素养

    摘要:语文老师承担着给予学生"精神的底子"和对语言的美的感受.一辈子回过头来看,其实对你影响最大的是语文课.语文教育决定了那些影响我们一生的关键素养.受到过好的语文教育,打好语言文 ...

  • 《名师语文课》读书打卡

    [书目] <名师语文课> [作者] 顾之川 [版次] 山东教育出版社,2019年3月第一次版 [页数] 695页 [进度] 曹公奇执教<念奴娇·赤壁怀古>003-019页 [用 ...

  • 闲言碎语017

    *文章内容梳理和文本解读不是一回事 ,夸大(或混淆)了各自的范围,就会有困惑. *教参,是辅助物,是给需要的人用的.而需不需要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不能因为自己成长了不需要辅助物了,就否认辅助物的存 ...

  • 【关于语文】顾之川:语文学习“灵魂三问”(明灯语文)

    为什么要学.有什么用.怎样学好--         语文是学生最早接触的学科之一,从咿呀学语.识字认字起,语文就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正是因为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以致大家有时会忽视它的存在.今天我们继 ...

  • 顾之川:语文学习“灵魂三问”(明灯语文)

    为什么要学.有什么用.怎样学好--       语文是学生最早接触的学科之一,从咿呀学语.识字认字起,语文就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正是因为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以致大家有时会忽视它的存在.今天我们继续为 ...

  • 语文学习“灵魂三问”顾之川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老师也好.教研员也好,大家都在研究语文教育.关心语文教育.为什么要学语文呢?怎样才能学好语文?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怎样教中小学生学语文?这是我今天要跟大家交流的几个话题. 01 为什 ...

  • 语文学习“灵魂三问”:为什么要学、有什么用、怎样学好?

    看点:语文是一门深奥且复杂的学科,许多孩子在学习生涯中备感受挫,老师也时常束手无策.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顾之川先生,回顾了自己丰富的教育经历,总结了几点对语文教学的感悟,可能会拯救那些依然困在语文茫海中的 ...

  • 为什么要学、有什么用、怎样学好?语文学习“灵魂三问”权威解读

    民小编说 语文是学生最早接触的学科之一,从咿呀学语.识字认字起,语文就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正是因为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以致大家有时会忽视它的存在.上周我们刊发了温儒敏教授在2020未名语文教育论坛上 ...

  • 语文学习“灵魂三问”

    语文是学生最早接触的学科之一,从咿呀学语.识字认字起,语文就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正是因为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以致大家有时会忽视它的存在.周报君曾发过温儒敏教授在2020未名语文教育论坛上的报告 统编 ...

  • 大多数人都没有的“灵魂三问”

    "我是否相信这个公司的底层逻辑? 是否对公司的长期逻辑充满信心? 假如股市关闭.三年无法交易,我是否还有信心买入这个公司? 或许,投资基金也有类似之处."张坤说. 这是张坤投资理念 ...

  • 梁宝川:学习总是三分钟热度 ,怎么破?

    每日写一篇文章的第3年22天 Anki考研找梁宝川 在寒假期间,相信很多小伙伴儿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 学习总是三分钟热度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学习总坚持不下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我通过系统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