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复兴:大运河文化的在京南廊坊境内的积淀
大运河、万里长城、新疆坎儿井是中国古代举世闻名的三大工程。中国大运河,分两个系统:一是京杭大运河,一是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于2014年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狭义上讲,运河是人工开凿的通航河道。广义上讲,运河是用以沟通地区或水域间水运的人工水道,通常与自然水道或其他运河相连。除航运外,运河还可用于灌溉、分洪、排涝、给水等。我国运河的历史由来已久,运河的分布也非一时一地。我国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时间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挖“邗沟”的公元前486年,已经2500多年了。京杭大运河的定名则是上世纪50年代末的事情,至今60年时间。京杭大运河是现实中真正存在的河流,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2市6省。京杭大运河既包括2500年前的开篇之作,又有隋唐时期的巨大工程,更包含宋朝至元明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长期开挖与建设。
隋唐大运河,属于历史范畴。隋炀帝开挖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往北有通往北京(当时称“涿郡”)的永济渠,往南有通往杭州(当时称“余杭”)的通济渠,往西有通往长安(当时称“大兴城”)的广通渠。这里需要把地理名词“涿郡”搞清楚。隋文帝统一天下后,废除郡置,改为州县二级制。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涿郡”不是现在的涿州,“涿郡”是从幽州改名而来,治所在今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辖蓟县(今北京城西南)、良乡(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安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固安、雍奴(今天津武清)、昌平、怀戎(今河北涿鹿西南)、潞县(今北京市通州区)等9县。
我们现在考察京南廊坊地区与大运河的历史渊缘,毋庸讳言,京杭大运河并未在京南境内通过,那么只能研究京南地区与隋唐大运河的关系了。隋唐大运河往北延伸出通往北京(当时称“涿郡”)的永济渠,流经河南、河北、山东、天津、北京。自河南省武陟县南引沁水向东北,流经新乡、卫辉、滑县、内黄诸市县,至河北省魏县; 复东北经大名、馆陶及山东省临清、德州,再经河北省吴桥、东光、泊头、沧县、沧州、青县等以抵天津市;又折而西北,经廊坊市达于北京市。全程多利用自然河道。自天津市西北渠段不久即废。天津市以南,唐以后改以清、淇二水为源,不再引自沁水。从天津经沽水(白河)和桑干河(浑河、永定河)到达北京(涿郡)。
隋唐时代,桑干河(浑河、永定河)在丰台分为两岔,北岔东流经今凉水河(古名清泉河),一线去潞县入潞水,并随潞水赴宝坻地区。南岔作为桑干河的干流,就是永济渠水道,它自丰台、南苑、大兴、安次一线,转淤口关(今霸州信安村)注雄县、霸州境东来的拒马河,下汇渤海。
从水系关系上说,桑干河(浑河、永定河)基本上是北运河的支流水系。桑干河(浑河、永定河)于北宋时进入固安境内。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雄州知州何成矩,于河北诸州置水利,屯田兴堰六百里,置斗门灌溉。斗门河……北起涿州,南至新安固安之境者,为古督亢地稻子沟。《文献通考》元天历元年(1328年),浑河在固安城南之柳林庄村北流过。(柳林庄万寿寺碑记)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浑河自固安至高家庄入霸县。永乐十五年(1417年)浑河在孙家庄流过。宣德七年(1432年),浑河在马庄流过。天顺初(1457年),浑河在杨先务流过。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浑河自涿州东境——固安杨先务——荆垡——往东南流去。万历三年(1575年),浑河在黄垡北流过入霸县。顺治十一年(1654年),自宫村至蒲落垡。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前,浑河自西北往东南流经南房上村。这里透露了一个信息,永济渠并未在固安直接流过,但是永济渠与桑干河(浑河、永定河)是连在一起的。拒马河亘古以来就在固安流过,拒马河水注入永济渠也是即成的历史事实。换言之,如果要在固安境内寻找永济渠的踪迹,只能从永济渠的旁支桑干河(浑河、永定河)和拒马河去着手了。
永济渠在京南廊坊境内的水道却是有案可稽的。从青县往北,过文安,到信安,奔安次,大约流经旧州镇东,穿武清,走通州,到达北京。《宋史·河渠志五》:“东起乾宁军,西信安军永济渠为一水,西合鹅巢淀、陈人淀、燕丹淀、大光淀、孟宗淀为一水,衡广一百二十里,纵三十里或五十里,其深丈余或六尺。”《武清地名溯源》明确记载了鹅巢淀、陈人淀、燕丹淀、大光淀、孟宗淀等 ,与《宋史·河渠志五》天然契合,证实了永济渠安次段和武清段互为上下的关系。
大运河被称为“中国自然地理教科书”“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和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经济大动脉,更是一条文化传输带,沿河一线的文化随着南来北往的漕船汇聚到各个水陆码头上。在衣、食、住、行、用和文学艺术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经济重心南移,政治重心东进,是大运河带给社会生活的巨变。大运河两岸的楼堂馆所,大餐小吃,色彩纷呈的风俗,韵味独特的方言,京剧的诞生,沧州木板大鼓和“武术戏”的出现,概莫能外。刘绍棠的乡土文学,不就是京杭大运河文化的缩影吗?
由此可见,要在京南廊坊地区这块热土上挖掘大运河文化,应该侧重于历史的积淀,有物质形态的成果,也有非遗的内容。或苍凉、悲壮、豪隽,或舒张、平和、瑰丽。千淘万滤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京畿学堂
传播文化 欢迎转发
投稿邮箱:
523090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