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为何改国号“金”为“大清” 隐藏着什么玄机?
大清朝为什么会叫清朝呢?清朝的国号是怎么来的?在1636年皇太极易“金”为“大清”,不过当时并未说明国号之由来,致使“大清”国号成为一桩历史悬案。
皇太极的“宽温仁圣皇帝”尊号,“崇德”年号,意思明显,不烦解说;晚出的大清第一个年号“崇德”,取义既类似而又高于当时大明先定的年号“崇祯”(1628年始),也无需细析。那么,皇太极的国号“大清”,是否也是和行用已近270年的朱由检的“大明”国号相对比而制定的呢?并且其取义也胜出“大明”?
大清国号的取义,《满文老档》、《清太宗文皇帝实录》,以及当时及稍后的明、清文献,都没有任何说明。不过,联系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民族形势,考虑到皇太极建大清为国号的同时,复受汉式尊号、用汉式年号、上汉式谥号,以及制定汉式皇帝仪仗、冠服,甚至祭祀孔庙等等的情况,则汉式国号“大清”,取义本乎汉族经典,合乎汉族传统文化,顺乎汉人一般的思想观念,当是肯定无疑的。而由这一思路出发,“大清”在气势、含义等方面,的确压住了“大明”。
就为政而言,“清”可以表示王者的风范,王政的理想。“清平”即太平,“清时”即太平盛世,“清晏”即清静安宁,“永清四海”即天下永远安宁。又有“清明”一词,尤其值得注意。《诗?大雅?大明》:“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礼记?孔子闲居》:“清明在躬,气志如神。”《礼记?玉藻》:“色容厉肃,视容清明。”《礼记?乐记》:“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也是“清”在“明”前,“清”居“明”上。再有“大清”在“大明”之前之上者,如明末颇为流行、万历至崇祯年间即有不下十几种刊本的《管子》,其《内业》云:“鉴于大清,视于大明”。又《心术》:“镜大清者,视乎大明。”反之,“明”在“清”前、“明”居“清”上的“明清”一词,皇太极建“大清”(或简称为“清”)之前,不见于文献。
然则综上所作间接的推测,应该可以断言:就汉文化系统来说,皇太极所以定国号为“大清”,在于“大清”的气势、含义压住了“大明”。进之,在女真或满洲方面,“大清”是否也有讲究呢?依据众多学者的研究,答案是肯定的。兹列述相关见解如下。
这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改“后金”为“清”的前一年,皇太极已废除“女真”族号,改为“满州”。而“满州”在满语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因此他用“清”代“金”,对笼络各族人心和进一步取代明王朝,作用都比“大金”或“后金”来得大。与此同时,皇太极还为推翻和取代明王朝大造舆论,说只有有德者才能统治天下,“惟有德者乃可称天子”、“有德者受命,无德者废弃”这些话,便成为他思想的核心。而他所说的“有德”,便含“清”的意思,恰与“满州”语意相合,所以就用“清”作国号。
另一说恰好相反,系舍义而求音,在满语中“清”即“金”的谐音,汉语的“清”即满语的“金”,“金”改为“清”,是改汉不改满,其目的仅是适应进攻明朝的需要,让汉人易于接受罢了。持这种说法的人,举出满语中对贵族夫人的称谓“福晋”为例,说“福晋”起初叫“夫金”,后改称“福金”,最后才叫“福晋”,所以“夫”与“福”,“金”与“晋”在满语中是同音,因此据满语音韵,“清”与“金”也音同无疑。此说还以沈阳(即清朝旧京)的抚近门匠额为证。匾上汉文写的是“大金”,而满文写的是“大清”。这块匾额乃是天聪年间立的,那时尚未改号“清”,而满文里却已称“清”了。
两种说法情由不同,但都认为改国号为“清”是出于政治需要,主要是以此笼络汉人,从而为取代明王朝作准备。从这个共同点上去看,当以第一种说法为是,这从后来清朝统治者始终讳言“女真”和“大金”名称一事上可得到佐证。
大清国号起源之谜归纳总结为六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源自青色。后来的大清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帝)在《钦定满洲源流考》中的御制韵诗里,有“天造皇清,发祥大东”之句。按《说文解字》:“皇,大也。”又《释名·释言语》:“清,青也。去浊远秽,色如青也。”清叶德炯注:“青、清古通。”是“皇清”即“大青”。青为五色之一,五色配五方,东方色青;又“东”为四方之首。如此,天造东方的大清,是可以“去浊远秽”、扫除廓清南方的大明的。
由“天造皇清”一句引申,“天”与“清”之间也有着关联。汉语常见词有青天(天色青)、清妙(天体)、清汉(天河)、清浮(天空)、清穹(天)、清都(天帝所居的宫阙)等等;满洲人又视“天”为至高的存在,宗教上既显示出绝对的尊崇与敬畏,政治上也重天命以护佑国家,如努尔哈赤汗印有“天命”之文,汗号有“天授”之文,皇太极汗号“天聪”,其意义,类似汉族所谓“受命于天”。而“明”字分开为日、月。日、月在天,天包容日、月,这样,“大清”气势复在“大明”之上。但将“大清”与青色相联系,似乎有些牵强。
第二种说法:发音近似。如有人认为“金”与“清”音接近,将原金国号改为清,是选取发音近似的合适字代用。
第三种说法:源自古代传说。如有人提出皇太极改金为清,源于历史上少昊金天氏传说。少昊金天氏称父为清,且又称土为清,胙土于清。皇太极将金国比作少昊金天氏,金天氏胙土于清,故采用“清”国号。
第四种说法:周室受命。如在古书《尚书》、《诗经》、《周颂》书中均能找到“清”字,据此,“清”乃周室受命之象征,皇太极改国号或许是将自己的事业比附周武王之大业。
第五种说法:以水克火。“明”属火,明国姓“朱”色赤,赤为火色;而“清”、“满洲”(新定族名)三字都带水。这符合五行相克说的水克火,寓清灭明的吉祥之兆。又原国号“金”,以五行论,犯火克金的忌讳,起先的金国号不吉利,皇太极之废“金”以清为国号,明确显示其取代大明的意图。
第六种说法:笼络人心。有人认为皇太极在改“后金”为“清”的前一年,已废除“女真”族号,改为“满州”。而“满州”在满语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因此他用“清”代“金”,对笼络各族人心和进一步取代明王朝,作用都比“大金”或“后金”来得大。
以上几种说法各有其理,又互为补充。以此可见,1636年皇太极易“金”为“大清”,可能是各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趣的是,皇太极的“崇德”年号与明朝的“崇祯”年号相近似,而与明朝的“崇尚祯祥”相对,他的“崇尚道德”,似乎是将自己置于高出明朝的地位。
大清国号起源的真正原因,想必皇太极最清楚不过了,遗憾的是史料中并未记载国号由来,成为一桩历史悬案。
皇太极改“金”为“大清”,这样改是有很多因素的,内部因素主要是“金”这个国号已经不符合当时清朝发展的需要,更不利于安抚当时已经统辖的汉和蒙古民族。外部因素,“大清”这一国号符合“大元”和“大明”取号的传统,而且这个气势更胜于前朝。
当年努尔哈赤有难的时候,就骑着一匹马逃难,据说这匹马是青色的马,因为后面的追兵追得比较急,所以努尔哈赤只能昼夜不停的骑马,结果把这匹马累死了。努尔哈赤就对着这匹马说:“马儿,马儿,将来我要是得了天下,我的国号就叫“大清””。当然这个只是一个传说故事。至于清朝为何叫“大清”?在许多清朝的史书中是有提到的。比如《满文老档》、《满洲实录》、《清太宗实录》等官书中均未作任何记载,虽然学界有着种种说法,但是仍然为一个历史之谜。
目前史学家主要从这几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一,当时的政治状况、军事、文化和民族的态势,考虑到皇太极刚刚建立大清为国号的同时,采汉式尊号、用汉式年号、上汉式谥号,以及制定汉式皇帝仪仗、冠服,甚至祭祀孔庙等等的情况,则汉式国号“大清”,取义自然应该是本于汉族经典,合乎汉族传统文化,顺乎汉人一般的思想观念。沿着这一思路,我们也可以从大清在气势含义等方面,完全压倒了“大明”。
由此而发的关于大清国的“大清”的诸种猜测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有的人从文义上释“清”为“扫清廓清”之义。(二)而最易见出的,“明”属火,明国姓“朱”色赤,赤为火色;而“清”、“满洲”(新定族名)三字都带水。此符合五行相克说之水克火,寓清灭明的吉祥之兆。又原国号“金”,以五行论,犯火克金的忌讳,皇太极之废“金”,可能这也是一个原因。金启孮进而认为:“'清’应是'明’的同义词,有与'明’比美之意。从太宗改元'崇德’,可为旁证;'祟德’与'崇祯’亦有比美之意。”(三)就为政而言,“清”可以表示王者的风范,王政的理想。“清平”即太平,“清时”即太平盛世,“清晏”即清静安宁,“永清四海”即天下永远安宁。又有“清明”一词,尤其值得注意。《诗·大雅·大明》:“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礼记·孔子闲居》:“清明在躬,气志如神”,《礼记·玉藻》:“色容厉肃,视容清明”,都是“清”在“明”前,“清”居“明”上。
可见,从上述我们可以推断出,从汉文化系统而言,皇太极所命名的国号为“大清”,在气势和含义上是可以压倒“大明”的。
同样,在女真或满洲方面,“大清”的来历及意义又有什么说法呢?依据众多史学家的研究得出:日人市村瓒次郎《清朝国号考》指出:“金与清在北京音稍有相近,金为Chin之上平,清为Ching之去声。北京人可明确区别开,然外国人则颇易混同。”孟森《明清史讲义》下册说肯定这一说法,认为:“清即金之谐音,盖女真语未变,特改书音近之汉字耳。”也有专家认为,“清”与“金”为一音之转,这两个汉字在写法上虽异,而在满语里发音却无差别。他说:“抚近门款识汉文之大金,满文却即系后来通用之大清。因知太祖称国号为金,至太宗改号清,不过改汉字之写法。其实满人读金、清同音,改号乃改汉并不改满,汉文之大金,称至崇德元年四月以前为止,满文之大金,终清世未有异也。”又李洵、薛虹主编的《清代全史》也附和说:大清为大金近音字。太宗之所以坚持更定国号,是因为“金”曾激起汉族人民的仇怨太深,不称“金”可以减少他们对清朝继续扩张势力的阻挠。再则,这是太宗已定下入主中原之策,原来的金朝最多统治半个中国,太宗要建立全中国的一统天下,为适应政治上的需要,更定国号为“大清”,它是太宗重定国号的又一动机。
而且这个'清’字,中国历史的朝代中还没有人用过,不论用五行相克学说,还是其它解释,也都能找出根据……清国比金国的民族意义少得多,它的包容量却大得多。清国和中国历史上的汉、唐、宋、元、明的大朝代,在汉族文化系统中,并无二致,说明努尔哈赤、皇太极开创的事业,此时开始已进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轨道。”
按以上清史研究大家的论断,各有其理,又互为补充;皇太极之易“金”为“大清”,能为本民族上下人等所认同,便也在情理之中了。还有可以指出的是,归服皇太极的蒙古各部,也必赞成皇太极易“金”为“大清”。
首先,女真、蒙古本来族类相近,久通婚姻。如努尔哈赤时,纳蒙古科尔沁部女为妃;其子代善、莽古尔泰、德格类等也都娶蒙古札鲁特部女。皇太极亦曾娶蒙古后妃数人。明正统年间,女真诸部又曾在蒙古统治之下。其后,喇嘛教(藏传佛教)还成为蒙古、女真共同的宗教信仰。然而溯而上之,女真完颜金国灭于蒙古与宋之联军。这样的历史因缘,既使得女真即满洲雄主皇太极不愿再用“金”国号以取辱于蒙古,又使得已归服金国汗皇太极的蒙古王公自然地感到尴尬。在满蒙关系中,“金”由此成为一个不适宜的国号,“大清”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其次,蒙古民族最壮丽辉煌的功业,是成吉思汗大蒙古国的创立;在中土,则为继承蒙古大汗之位的大元。1634年十二月,蒙古墨尔根喇嘛带着嘛哈噶喇投靠皇太极;又1635年六月,皇太极得历代传国玉玺于蒙古察哈尔部。按嘛哈噶喇是大元帝师八思巴为元世祖忽必烈铸造的金佛像,也是大元皇帝和蒙古大汗的象征;传国玉玺则是全中国正统皇帝的象征,《旧满洲档?天聪九年档》即云:“此玺相传为历代传国之宝,后为蒙古大元国所获。”又大明降将孔有德奏曰:“此宝非比寻常,乃汉时所传,至今已有二千余年矣!他人未得而独为汗所获者,盖汗爱民如子,顺时应天,故上天置千里之遥于不顾,赐汗九重至尊,造福于天下无疑矣!……尧舜之一统天下,今日再现矣!”大明降将耿仲明也奏道:“夫印者乃天子所掌国家之至宝也。既主天下,必当用之……汗当速成大业以副臣民之所望。”换言之,嘛哈噶喇、传国玉玺这两件宝物之归皇太极,可能会被蒙古王公认作皇太极足以继承大元皇帝兼蒙古大汗之位的有力凭证。皇太极得玉玺的当年十月,即定族名满洲;次年四月,乃建国号大清。而大清既建,蒙古各部除承认清帝为中国皇帝以外,更承认皇太极继承了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的汗统。
要之,1636年皇太极易“金”为“大清”,可谓各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主要的内部因素言,“金”国号已不足以范围其未来的发展,更不利于安抚其已统辖的汉、蒙民族;以关键的外部因素论,“大清”国号合乎“大元”、“大明”取号的传统,气势、取义更胜过“大明”。然则金国天聪汗皇太极之成为大清宽温仁圣皇帝,绝非简单的名号改易,其借鉴于历史,取典于文化,服务于现实,作用于未来,并且兼顾了本民族的传统与利益,在在都显示出皇太极及其身边的满、汉、蒙大臣心思之细密,考虑之周到,以及雄图之。
以上的说法主要是从汉语的角度来解释的,又有很多人把“金”转换为“大清”进行分析。然而清朝官书没有记载“大清”之事,说明它不是文馆的文官、举人们所承拟的,因为他们的建议一般记录在册。因此,有学者认为:“大清”这一国号并非来自汉语,也不是满语固有词,可能是满语中的一个蒙古语借词,即“代青”( daicing)。因此,大清国的意思应为“上国”(“至高无上之国”),或“善战之国”。其根据如下:
其一,“大清”不是汉文“大金”的一音之转。因为汉文的“大金”与“大清”的写法、读法不一样,满文“大金”与“大清”的写法、读法也不一样。大金的满文为aisin gurun,而大清的满文为amba daicing gurun。
其二,皇太极对满语等满族文化情有独钟,不愿放弃,故很难推想他会以汉语命名其国家。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曾下令“事不忘初”,将其统治下的后金官名、城邑名一律改成满语。时隔仅两年,他用汉语来命名其新政权的可能性不大,而用满语的可能性较大,但满语中又无daicing这一固有词汇,只有蒙古语借词daicing。所以,大清国号,实源自蒙古语。
以上清史研究专家的论断,各有其理,又互为补充。以此可见,1636年皇太极易“金”为“大清”,可谓是各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主要的内部因素言,“金”国号已不足以规范其未来的发展,更不利于安抚其已统辖的汉、蒙民族;以关键的外部因素论,“大清”国号合乎“大元”、“大明”取号的传统,气势、取义更胜过“大明”。
为了更好地造势,皇太极还命令蒙古各部落为他寻找北元时期失落在草原上的传国玉玺,而且也找到了(当然是假的)。因此他以此为突破口,在沈阳于1636年“夏四月乙酉日,祭告天地,行受尊号礼,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清。改元崇德,群臣上尊号曰:宽温仁圣皇帝。”
而在这一番运作之后,终于崇祯十七年,北京城被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攻破,统一的大明王朝就此消亡。而此时的皇太极也早在一年前病逝,但大清依旧点齐兵马,打出为明朝报仇,诛灭李闯的口号,在吴三桂的带领下进入山海关,由此开启了大清对于华夏大地正式的统治。
福临即位以后,“大清”也正式天下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