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32万搞定“择校”?结果出人意料!
前几日,媒体报道一名母亲为了让孩子进入重点小学,轻信某教育公司“可以帮助孩子‘择校’”的承诺,花了32万,结果事情没办成,公司也只退给她21万元。
有一位教育学者对此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孩子母亲和教育公司都涉嫌违法,教育公司明知无能为力,却承诺能提供服务,涉嫌欺诈;而孩子母亲通过“走后门”的方式解决“择校”问题,本身也是违规行为。所以说,造成现在的结果双方都有责任。
早前,有报道说,上海一知名小学,每年只招收不到200名新生,却有超过4000人报名,竞争激烈程度堪比公务员招考。
近些年,国家一直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尽量地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不少地方为了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同,区域内教师实行无校籍管理,帮助城乡教师实现无障碍交流;教育集团化办学,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和基础薄弱的学校组建成教育集团,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客观的说,这些做法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热”。
社会的发展,让很多人意识到知识的强大力量。很多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教育上。正因为孩子的教育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非常重要,所以,一些家长产生了焦虑,他们总是希望孩子能进入本地区最好的学校就学。但不少家长没有理解“最好学校”的定义。有的家长在网络上看到某个学校在自我简介中描述“升学率很高”,就认为这个学校不错;有的家长看到某校宣传标语中出现“中考状元”、“高考状元”的字眼就认为这个学校是名校。这种热衷升学、追求“名牌”的心理让部分家长不顾孩子的个性、爱好,盲目的选择自己心目中的“重点学校”。
某“知名”小学学生参加活动
其实,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中已经明确说明:“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也就是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存在重点和非重点。“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都是一种民间说法,是社会各方“炒”出来的,而官方没有这个说法。同时,地方教育部门一直致力于创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效果也很明显。
当然,不否认还存在一些所谓的“重点学校”,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总体水平都比较高,也正因为这种事实的存在,“择校”始终是家长们避不开的话题。
不过,有的家长对“择校”问题的看法比较理性,他们认为“好学校”固然重要,但现在的义务教育阶段根本没有绝对的“好学校”,也没有绝对的“差学校”,“术业有专攻”,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强项,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特色,能让孩子充分发挥,并正确地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能营造出适合孩子成长环境的学校才是正确的选择。所以,不要“最好的”,但要“最合适的”。
小学体育课
也有家长表示,自己“择校”,更多的是考虑生活方便,自己工作很忙,学校若离家近些,孩子的接送就方便些,最好孩子能自己上学,放学后自己回家。
现实中,也有一些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重点学校”的,某“普通小学”的一位家长说,孩子在学校能轻松应对,成绩排在班级前列,孩子在学习上保持着自信;邻居家那位在“重点小学”的孩子,每天回家作业写到十一点多,成绩也就是中等,学习压力很大。所以,他认为“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当前,义务教育段,学校招生的过程越来越公开、透明,教育“潜规则”难有生存的土壤。就算可能有个别学校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通过违规的渠道招生,一旦被发现,学校相关责任人、家长等各方都会被查处,学生也会被清退。
总之,不要相信那些打着各种旗号帮助实现“择校”的机构,这样不仅会事与愿违、蒙受经济损失,更可能会触犯法律。
扫码关注,有更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