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穷人都吃什么?菜谱会颠覆你的认知,看着就难以下咽


来源:江湖/编辑:古风江湖

都说民以食为天,所以吃什么是平民百姓特别重视的问题,也是国家的基础问题之一。在现在这个社会,基本上大家都不会愁吃什么这个问题,便利蜂的美食选择特别多,大家所思考的应该都是吃什么营养?吃什么好吃?那在古代,他们的饮食习惯又是怎样的呢?
现在的我们都要求一日三餐,有的人饭量比较大,可能还会出现一日四餐,一日五餐等情况,但是在古代想要一日三餐是非常难的。在宋朝以前,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基本上都是一日两餐,如果是家庭比较困难的,可能一日只有一餐,甚至几日一餐。宋朝以后,国家的经济条件才得到了一点提升,对于富人来说一日三餐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依旧执行着一日两餐的习惯。
那古代人一般可以吃到哪些食物呢?朝代不同百姓们可以吃到的食物种类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西周这段时期,由于水稻和小麦都没有普及,大家的主食就只能是粟米。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喝粥可能只是我们的早餐。但是对于古代人来说,米粥是他们一日的主食,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穷人只能吃粟米,而富人在喝粥的同时可以多加几个肉菜。
周朝以后,国内开始引进小麦,馒头开始流行起来,不过这都是富人才可以吃到的东西,穷人就只能吃烧饼之类的。对于穷人来说,大豆也是他们生活中经常吃的食物,因为大豆属于本地食物,而且生命力极其顽强,很容易播种,但是其饱腹能力不强。
那么古代人能不能吃肉呢?其实古代人还是可以吃到肉的,但是穷人只有在每年过年的时候才可以吃上一丁点儿猪肉,不过普通的百姓根本不向往这样的美食。
一是牛要用来耕种,二是羊、猪之类直接烧了也不好吃,必须要调味料。
在古代,盐比粮食值钱多了,更不要说各味调料。因此,人们宁肯不吃这美食,也要节约调味料的成本。
一句话,古代的百姓,最缺的是油、盐之类,再就是粮食。
打开《太平御览》可以看到,当时能收几石粮就是暴发户的感觉:'谷至石数十钱,上下饶羡'。而在文景之治的高光时代,一石谷也就值100钱,约等于240元人民币。这也就是说,遇到丰收年,百姓家一年可以收入十几石粮,也就是一两千块钱的样子。
这样的生活,你还想吃什么美食?不吃谷糠就算不错了。
如果是灾年,古代的百姓又是如何生存的?
其实,如果真的了解历史,我们可能会发现,真正的盛世也未必是普通百姓的盛世,因为很大一部分的农民依旧是吃不饱,穿不暖,这就是唐朝盛世的普通百姓生活,有些地方的百姓可能会吃饱,但有些地方的百姓却是连吃的东西也没有,只能靠着野菜、谷壳度日了。哪怕是到了明、清时期,玉米、土豆、红薯大量上市,但这也仅限于土地良好的地区,像山区之类的地方,如何能吃到这丰收的果实呢?
另外,普通百姓的食物在古代是朝不保夕的,为什么这样说?靠天吃饭就要看天的脸色,一旦干旱、水涝、蝗灾等灾年出现,家里无存粮,田里无收成,你说百姓们还能吃什么呢?所以,在他们的饭桌上,此时只剩下野菜根、树叶、榆钱甚至是树皮。
通常,富有的商人会在灾荒之年囤粮居奇,从而高价出售。一般,人们会将灾年分为:小饥、中饥、大饥,不同的灾年就会有不同的价格,或者不同的应对方法。小饥荒就是全国不超过五分之一的地方受灾,这时粮食价格就会高出平时一倍以上。
而中饥荒之年则是指全国一半地区受灾,那粮价就高到离谱了。这个时候,普通百姓根本不去想买粮解决食物的问题,直接会出外挖草、剥树皮。总之,一切能吃的都会往家里抢。
至大饥年,也就是举国灾荒的时候,粮食是有市无价的,一旦出现大饥荒,普通百姓都不会呆在家里等死,而是四处逃难。他们一路走过的地方,基本只剩下地皮,最甚的情况,就是吃土。
这就是所谓的观音土,在《本草纲目》里就有这样的记录,让百姓为了饱腹将寺庙墙壁的土剥下炒制之后吃下。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吃到肚内无法消化,最终被活活胀死。
这就是古代人的现实生活,什么叫美食?想来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吧?能吃饱,能平静地生活,那就是最好的生活状态。想要大鱼大肉,想要点心甜品,这都是现代人自己想象出来的。假如我们也讲穿越,估计穿到古代的普通人家的我们,连一天都坚持不过去,你信不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