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清政府拥有多少军力,为何非得用仅7万人的北洋军队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对于革命党,清政府也是费心费力地去剿灭,为此还动用了当时国家最精锐的北洋系军队。可是转念一想,清政府虽然打外国人不行,可是枪口对内,打国人难道也不行吗?非得动用最强悍的北洋军。其实当时清政府共拥有七十万左右的军事力量,而北洋军仅有七万人。
除了北洋军,清政府还有八旗兵、绿营兵、协防营以及各地新军等军事力量。这些军事力量虽然良莠不齐,可是不一定就打不过革命党军队,为什么晚清朝廷还是调派仅占国家总兵力一成的北洋军,去扑火呢?

一、革命党是朝廷新军,唯北洋军更胜一筹

晚清朝廷虽然有七十万的现役军队,可是当中八旗兵十几万,绿营兵二十万左右,协防营二十万左右,再扣去七万人左右的北洋军,剩下的就是朝廷的新军。这些新军是在袁世凯小站练兵有可观成果后,全国各省陆续建立的新式军队。
八旗兵是满清朝廷延续了数百年的军事制度,以骑兵为主,早已和热兵器时代脱节。到了晚清时期,满清贵族的核心力量八旗兵已然腐朽不堪,失去了充足的战斗力。
绿营兵是汉人军队,相比八旗兵,绿营兵在战斗力方面是后来居上,可是到了晚清时期,也同样走向腐朽没落,就和朝廷一样。协防营是驻守全国各地的军队,数量不少,当中不乏有战斗力的部队。
新军分布各省,在各省招募、训练、驻扎,后来演变为各地的军阀武装。由于是新式军队,所以参与起义的新军很有战斗力,全国上下,可以战胜新军的只有北洋军队。因此,更胜一筹的北洋军尽管数量上不及另外几支军队,可是已经是唯一一支可以镇压革命的军队了。

二、北洋军是朝廷机动力量,适宜扑火

晚清朝廷在被欧美列强狠狠打了几顿后,知道祖传的八旗兵制度已经靠不住了,旗人早就没有当年横冲直撞、攻坚克敌的本事和血性了。绿营兵就比八旗兵好一些,但是在当权者看来,终究是汉人军事势力,没有八旗兵可靠,何况数量不少。对当时的晚清朝廷统治阶级来说,能够依靠的军队,就只剩下协防营、北洋军和新军。
可是协防营和绿营兵一起负责地方的防务,是保卫朝廷统治的根基军事力量,不可轻易调动。新军由于接受了新式军事教育,见识到了现代化国家的先进之处,于是思想发生转变,要革腐朽旧王朝的命。北洋军当初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打造一支效忠于朝廷,能够和西方列强军队抗衡的现代化军队。
北洋军在建成后,拱卫京畿重地以及朝廷统治核心的北方、中原地区,并不承担戍卫任务,具备机动作战的条件。作为机动力量,北洋军是随时可以征调往全国各地的,所以当湖北武昌掀起革命后,最适宜南下平定镇压的就是北洋军了。何况北洋军队训练有素、装备齐全、战斗热情高,定可将起义的新军击败,后来也确实如此。

三、革命发展迅猛,朝廷需尽快镇压

早在武昌起义之前,全国其他地方就已经有起义的苗头了,例如著名的广州黄花岗起义。然而之前的起义都是以学生和知识分子为主体,这次起义可是以军人为主体的,而且就是镇守一方的湖北新军。所以武昌起义一经发动,就顺利击败地方政府的军队,进而控制了武昌,革命第一枪顺利完成历史任务。
这次起义的成功,给了全国各省的先进分子以及蠢蠢欲动的各地新军以鼓舞,很快各个省份就都宣布独立,被各地新军控制。所以武昌起义的胜利给革命势力带来了强大的鼓舞,推动革命发展更加迅猛。可以说,武昌起义是一颗革命的火种,晚清朝廷要是不赶紧把这火种扑灭了,那么全国各地都会烧起来,统治根基也就断了。
为了尽快扑灭革命,镇压起义军队,朝廷当机立断,决定调派北洋军南下,因为北洋军最有能力迅速击败起义军。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也是朝廷仅有的选择。不过当时的北洋军队虽然是朝廷掌握,可是各镇头领,如冯国璋、段祺瑞等北洋大佬,都只听北洋系头领袁世凯的号令。朝廷几次征调,各镇头领都不听话,还抬出了袁世凯。朝廷无奈,只能让袁世凯出山,主持镇压革命的大局,掌握前线军队指挥权。
综上所述,晚清朝廷在武昌起义爆发后,选择让仅占国家总兵力一成的北洋军南下平叛,是因为北洋军是最合适、最给力的军队,而且有能力、有条件战胜起义的湖北新军。当袁世凯出山后,立即调动北洋军,第一战就将起义军击败,夺回了失陷敌手的城市汉口。由此可见,晚清朝廷的决定是正确的,只是袁世凯掌权后,借着局势,反咬了朝廷一口,结束了晚清政府的统治,这是晚清统治者始料不及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