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息,重庆的新大招!
前段时间我注意到一则低调的新闻。
两江集团官微发布《总投资约150亿!13个大项目集中开工!未来,两江协同创新区这样建!》。
包括创新研发空间、孵化器、国际创新社区、东环铁路龙盛站站前广场等大手笔,全面开工。
猛然间才发现,低调的两江新区,在一个叫两江协同创新区的地方,已经汇聚了大约28家高校院所落户!
28家!高校、科研院所!
如果再稍加观察,你还会发现这些院所,建设推进的速度,非常快!
1
两江协同创新区,位于龙兴,总规划面积大约30平方公里,沿着御临河依次布局。
(两江协同创新区规划 图源网络)
官方如此描述这里:
致力于打造汇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和要素的集聚高地。
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
因此板块的结构与功能性明确。
由重大科学装置与未来产业聚集区、大学大所大院聚集区、高端国际人才国际化社区、东方红卫星通讯基地、产业转化与创新企业聚集区、数字文创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6大功能板块组成。
形成产业、人才、生活、生态“4个协同”的空间格局。
(两江协同创新区总体规划图)
其中6.8平方公里的大学大所大院聚集区汇聚了大约28家高校院所,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新加坡国立、比利时鲁汶等知名高校研究院。
相对于普通高校注重通用知识,高校研究院所更具有专业性、针对性,且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将知识、技术与产业相嫁接,进而更具备科技创新的能力。
如果做好了,这里足够让人期待!
2
9月份的线上智博会,其实两江协同创新区的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华东师范重庆研究院、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上海交大重庆研究院、同济大学重庆研究院等院所就有集中亮相。
展出了40多个科技创新项目。
例如北理工的77GHz汽车角雷达,通过高精度、高可靠性,会应用于无人驾驶汽车和已经落地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喝醉酒后,直接软件接管车辆,轻松回家;女司机在也不用担心侧方位停车,变道距离问题了。
还比如,看到一辆车,刷脸、上车,你会突然发现,没有司机,车自己会开!
无人接驳车,让人似乎进了科幻电影...
又比如,在路边,有人不幸的突然晕倒、心脏停跳和呼吸停止...这时无人急救机器人出现;
他能对心电图型、呼吸频率、体温、血压、血氧饱和度等体征参数进行检测监控,并根据人员检测状态,实施相应的急救措施。
科技创新,已是当前举国之关键战略。
而高校院所,是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创新突破的关键。
两江新区这一步大棋,标准之高、行动之快,在不长的时间里,已汇聚如此多院所;
并吸引了由院士李应红、欧阳明高、郭万林及赵天寿领衔组建的院士工作站等重磅单位!
按照计划,到2022年,两江协同创新区,就将有超过6000名科技创新人才、2025年,达到超万人的规模。
一万名科学家?什么概念呢?
大概就是你想偶遇“重庆硅谷”的创业青年才俊合照发朋友圈,就去那里吧。
我们都知道,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才是国家的未来。
更是在“内循环”时代下,经济产业的未来!
因此我们应该这样理解:两江新区的举措,正是在国家战略之下,国家意志的深刻体现。
3
按照最新的进展。
两江协同创新区内的智能路网系统也已经铺开建设。
(实景拍摄)
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能快速进行道路交通决策分析,实现车辆自动驾驶的辅助作用。
也就是说,未来在这里,你能体验到坐在驾驶座上,半躺着看会书,车自己开、自己倒车、主动避让的生活场景。
这里是全国首批次“车路协同”示范地!
林林总总的产业科创园,会镶嵌在溪谷林境廊、明月汇流、崖壁探索林等组成的万亩生态空间里。
环境,几乎完美!
(明月湖鸟瞰图)
在建设方面,这里全采用最新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
(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 实景拍摄)
很多建筑体已经拔地而起!
在地标性建筑--创新Σ空间里,还有更多“智慧之城”细节。
4
整个区域的生态用地、产学研用地和生活用地比例为3:2:1,整体区域的森林覆盖率,超过了50%!
(明月湖 实景图)
能想象吗?现代城市与自然环境实现了兼得!
从世界眼光看,公园城市是现代都市最理想的发展模式。产业、人才、环境完美兼容。
而这里,营造出公园绿地多、建筑物少的典型「公园城市」。
定位赋能、产业水准、优越环境、高净值人口汇聚。
以两江新区为代表,强大的行动力,是重庆高速发展的关键。
其实我们回过头去审视城市的发展、区域的发展,核心的价值逻辑已经是十分清晰的。
无非是四个关键词:国家意志、环境资源、产业构成、人口定位。
过去的十年,是两江新区的黄金十年,如今的两江,有点像一个中年大叔,虽是千亿身家,但平时都开着沃尔沃,低调、内敛。
让人安心,让人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