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艺术 | 时间被设计,来自艺术家的呓语

舶乐汇——您的设计生活指南

设计资源服务平台,中意媒体交流平台


当时光从你指缝间溜走的那一刻,你是否曾想过,将这一瞬间的思绪变成艺术,以设计的思维创作出不同的作品,寿盛楠以一个艺术家特有的观察力和敏锐度,向您展示关于时间以及作品时间的各种可能性。

种子是在童年时埋下的

我对于时间的关注最直接源起于小时候家里的一口挂钟,它挂在院子前面小屋的屋檐下,不管是刮台风还是下雷阵雨,只需要一节电池,它就能三四年不停转,而且还非常准确。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意象也对我产生了深刻影响,就是南方人家户与户之间的弄堂,每次和邻里周边的好朋友玩耍,我们都会在里面穿梭来回,笑跑打闹。

这两个意象,两种感受,可以说对我现阶段作品的影响非常大,一个是机械“不停歇”的运动方式,我作品的标题“无尽”也源于此。这也和我爸爸的工作环境有关,他从事汽车零部件生产工作,小时候经常去他的车间参观,车床和机械的尖锐刺耳,磨具和刀具的夜以继日,使彼时的我既感到害怕又好奇。

另一个是“轨道感”,长长的,绵延的无尽感,仿佛身处一个管道,它的空间形态是安全的,也指示着你方向,但似乎你永远也走不到尽头。

在书画之中体验线条的时间

小时候一到放长假,父母或爷爷奶奶就会带着我去少年宫学习中国传统艺术—书法和国画,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位于南方萧绍平原,在清末包括民国时期也是书画重镇,这里国画大师辈出,诸如“海上画派”的任熊、任薰、任颐、任预和丁文蔚、孙诒、陈昱、胡术等等,这里艺术底蕴深厚,所以兴趣班画国画、写书法是很受当地老师、家长推崇的。

而小时候接受的训练往往先是临摹名家名迹,一点一划,就算是绢纸的污迹也不能放过自己,恨不得能一模一样,这种临摹练习是基本功,有点像“事无巨细地复制“和体验感受。

时间到了大三,由于我对书法用笔的逐步熟悉,进而对用笔更加丰富的工笔画和线描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时候我和新鲜媒介的触碰频繁,我接触到了油画,油画的罩染、晕染像极了工笔画的设色,只是黏糊糊的油彩和相对宣纸粗糙许多的亚麻布,对用线来说有一定阻力,在此期间我实验了用油画的介质和工笔画的设色方式结合来临摹《簪花仕女图》。

▲ 油画的介质和工笔画的设色方式临摹《簪花仕女图》

再后来到了法国交换,闲暇之余,用白描的方式画了几位外国同学。几次“中为西用,洋为中用”,我感觉线条还是对面相较平的亚洲人种更合适。

▲ 白描方式的法国同学肖像画

尺子、轨道和时间线条

本科期间我认识到界画以及现成品的概念,得知古代画家借助戒尺来绘制建筑,这使我后来对“尺子”产生很强烈的好感。画画写字为什么不能比照着一个类似“现成品”或者说“范式”般的尺子来进行呢,照着描下来不就准确多了?

▲ 《书法的轨迹》  2015   木   60×65×3cm

但是尺子终究是二维的,它所贴合的画面也是二维的,沿着一个平面的字的骨架去描写并不能感受到一个字书写时的提扬顿挫,就不能接通这条延展在时间维度上的曲折线条。线条在书法领域里其实是四维的,它不仅是沉淀在平面的形式语言,而更重要的是跃然于纸上的看不到的线轨,观者所体验的也是如浸注全身心于书者手笔的那种在现场般的亲身操作感。

当然也获益于学校里老师常讲到的“突破维度”、“换种角度看事物”、“为什么不,为什么是”等观念,于是我就做了《书法的轨迹》,意在让参与者手持毛笔,在通过我设定好的实体字轨之后,于下方平面的纸张上书写出一个字来。

本科毕业创作期间,我所绘制的草图也多是用尺规来作的。

▲ 《书法的轨迹》手稿

用沙漏积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记得高中地理老师讲过板块漂移学说,她打过一个比方使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她说板块的漂移速度就好比你指甲的生长速度,我感到这豪厘之间凝聚着巨大能量。

2015年本科毕业展的时候,我做了这样一件作品:收集自己的指甲,我平时在电脑前看个电影就一边看一边锉指甲,等看完了也锉完了,我就把桌子上的指甲粉末用手轻轻扫下桌边,接起来再倒进这个沙漏。

▲ 《沙漏》创作手稿

我身体一部分的自然生长形成了一个时间维度,沙漏又是一个标示时间维度的计量容器,所以这个特殊时间机器随着我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可观,越来越漫长,到现在已经积攒了不少。

寿,我的姓氏,指的是人的生命时间,我经常会思考我的姓氏带给我的启示,以及我人生的意义。

▲ 《沙漏》  2015  玻璃沙漏、木架、指甲粉末  10×10×23cm

梦录

我在硬盘里装了一年的录音,我睡觉时录下的声音。我试图用录音的方式保存记录下当我的意识在梦境之时,会对现实反射什么。它关乎两个世界,那里的八小时和这里的二十四小时。

▲ 《梦录》手稿

▲ 《梦录》

四维的参与者

我做作品会比较考虑观者的参与、体验,“表达-体验-接收-理解-阐释”是一个体系流程,因为换句话说我就是作品的第一个体验者,我是真实的也是假想的参与者。

从《书法的轨迹》、《梦录》到《钢琴桌》我都察觉到,并下意识让参与者体验到时间的因素或者让他们沉没在我提供的时间段内。参与者或者观者是四维的存在,那么,我的作品也必将是四维的,维度的对等化会产生更加丰富的关系,每种物质都有各自的时间频段,就像人与人之间,生命活动的频段一致,沟通就多、就方便,老人和青年之间的代沟就是出现了频段的不一致;人与动物之间,原始社会追逐猎物时就需要调快时间频段;再到人与植物,很少有人会呆坐着等一根葡萄藤绕到树枝上。维度的层级与关注度的层级是可以被平等对待的。

作品像是生命体一般具有流动的时间性,增加和延长时间线,更能让观者沉下来去解读作品。

▲ 《钢琴桌》手稿

▲ 《钢琴桌》 2015

时间追赶时间,时间最终乱了

这也是我2015年毕业创作的作品之一,《时间追赶时间,时间最终乱了》,这是一组现成品作品,展示地点是在学校的自习室。一开始我设置的时间是每一口钟间隔三分钟,从头到尾差一小时,看看谁会跑到最后,走得最准确。

▲ 《时间追赶时间,时间最终乱了》 手稿

这一时期我也在关注声音,这件作品的声音就是这么多钟产生的滴答滴答,在这样的安静的自修环境中,放出这样的杂音其实有些淘气,而且你不知道看哪一口钟是对的。

▲ 《时间追赶时间,时间最终乱了》

这是一口会滚动的钟,和普通的钟不同,普通的钟都是指针在转动,而这一口钟它利用自己的整个形体来滚动,以一秒钟一格向前滚动的方式来告诉你时间。

▲ 《时间追赶时间,时间最终乱了》手稿

抽离,变单纯,再建立联系

下面这幅草图是在《时间追赶时间,时间最终乱了》的基础上生发的,我把钟的轮廓外形包括数字统统去掉,最后只剩下一排机器。由于在上一件作品中我也见到了“多对一”对应的关系,即一就是参照系,是唯一,是真理;而多则代表不确定,是随机,是无序,由此,我再在秒针上绑线条,把机械和机械两两联系起来,最后这根线条会是一根无尽变化的扭动的线条。

▲ 《时间追赶时间,时间最终乱了》基础上生发的草图

时间的语言

时间本身是不可捉摸的,它需要有参照系,而人类设定的时间参照系多是自然物,或是太阳或是月亮或是潮汐等等。人类划分时间的方式从古至今有好多种,从结绳记事到铜壶滴漏,从太阳门到自鸣钟。但究其运动方式往往三种:沙漏,上下往复式的;钟摆,左右来回式的;时钟,循环转圈式。总之都是在以重复轮回的机械方式造就一个维度区间,进行切分计量,这就是时间的语言—轮回。

新的碰撞

研究生时期,我在开学之初有幸参与了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制作环节,接触到了皮影戏,半透明的牛皮染上透明色后在灯光的照射下透过幕布在师傅们的手上反转扭打来进行表演,甚是精彩。

▲ 《无尽2》  2018   综合材料装置

而后院系里又开设了皮影创作课程,期间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编写故事,设计和制作人物,排练表演等等。皮影材质的质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此外有三原色的概念在其中,点线面也是艺术作品在视觉上的基本元素,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件也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平面装置。

以下的作品可以说是承上启下,衔接上面作品的“变幻的画面”概念,意象上又对日月食有所取摄。同时,黑白两色分别是正负形,它们相互成全各自的意义。

▲ 《无尽4》  2018   综合材料装置

▲ 《无尽5》  2018   综合材料装置

玫瑰窗

时与光发生关系,每个彩色的元素都在转动,每一次排列组合的结果又不相同,这件作品的形式参照了西方教堂的玫瑰窗。基督教对光的神圣感从圣经创世纪里的第一天里就能读出它的重要意义,也是玫瑰窗,让人认识到阳光是由七种光色组成的。

V Art Space将于7月中旬展出寿盛楠关于时间空间的新作,

 版权声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