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刻》第35期 金石文字——语陶山房访陶随笔


谷 伟

1979年6月4日生,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党员。毕业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本科学历。师从陈身道,唐存才先生研习金石书画及古代陶器铭文收藏鉴赏。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中心监考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山东印社社员,济南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济南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主任,语陶山房艺术工作室学术主持。

作品获奖或入展

全国第五届新人新作展  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  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  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首届“万印楼”国际篆刻大赛  邀请(中国书法家协会)

第二届“万印楼”国际篆刻大赛  邀请(中国书法家协会)

当代印坛新锐邀请展  邀请(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篆刻艺术院,西泠印社,中国篆刻网)

西泠印社全国海选  华东赛区  优胜奖(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全国海选  中原赛区  优胜奖(西泠印社)

山东省第五届书法篆刻展  入展(山东省书法家协会)

山东省第二届篆刻艺术展  入展(山东省书法家协会)

首届“缶庐风”全国篆刻名家邀请展  邀请(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首届“金石永固”全国篆刻大展  入展(山东印社)

山东印社成立二十周年篆刻作品展  邀请(山东印社)


语陶山房访陶随笔

山东境内有座山,山阳为新泰,山阴是莱芜。古时,新泰人称这座山为新甫山,莱芜人称其为宫山,此山就是今天两地百姓共称的莲花山。新泰县名的由来,就是取了新甫山和泰山两山的首字。新泰在南,莱芜在北,就像是一对兄弟。我是土生土长的莱芜人,自以为对莲花山和山那边的新泰十分熟悉。然而在2002年,新泰出土了六千余件齐国官量陶片,其中近四百件有印文之后,才彻底颠覆了我对新泰的认知。

关于我与新泰陶文的情缘,说来话长。二十年前,手机的功能还很单一,人们了解外界信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电脑。当时,我在搜狐注册了一个博客,用作交流一些陶文瓦当和书画篆刻的内容,几年时间,点击量达到了几十万。当时,我的研究兴趣主要放在战国时期的齐国陶文,它们的出土地点是山东临淄的齐都镇。除了此地,还没听说其它地方有大宗齐国陶文出土。

2002年的一天,我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人姓李,是新泰人。得知我研究陶文,他说新泰出了一些陶文,问我是否有兴趣去看一下,研究研究?挂了电话,我简单琢磨了一下,感觉新泰不可能有陶文出土,因为山东古文字学会会长、山东博物馆王恩田先生的著作中没有对新泰陶文的著录。所以,我根本不想去,也就渐渐忘记了这个陌生的电话。以至于后来,新泰出土齐国官量陶文的信息被正式公开报道之后,一位同道反复追问当年那位李先生的电话号码而不得,还对我心存误会。而我也为自己当年因为武断而错失了第一时间了解研究新泰陶文的宝贵机会而自责不已。

新泰陶文的图文资料公开发表之后,在陶文研究领域引起了巨大震动!自清代至今,齐国官量陶文的标本存世仅七十余件,而新泰这批陶文皆为齐官量,且标本数量达到近四百件!仅出土数量这一项,就足以让人震惊!这么多陶文新资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战国文字体系和玺印陶文的面貌,而且对古文字研究和篆刻艺术创作也将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对研究齐国政治、经济制度,也有重要的作用。

我从书上第一次见到新泰陶文资料的时候,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怪!且“怪”处有三:首先是形制怪。这些陶文各种形状都有。正方的、长方的、正圆的、椭圆的、长条的……而且印面都是阳文,几乎不见阴文。其次是字形怪。以往我对齐系文字的概念就是圆融、规矩,法度严整,而新泰陶文的字形却是有方、有圆、有棱、有角,而且许多字的转折处都是生硬的几何形角度,还有一些字的笔画被处理成几何状的圆点,并且均匀分布。这些字形在齐系文字中几乎从未出现过,仿佛充满了浓烈的现代感。我在想,如果当年我第一时间看到它们,仅看这种字形,估计我可能会认定是新仿或臆造!毕竟它超出了我原有的认知。新泰陶文的第三个怪处,就是印面文字的排布顺序。以前临淄所出齐陶文的排布绝大多数都是从右至左,从上到下,虽然偶尔也有另类,但却不是常规。而新泰陶文的文字排布顺序却是面目繁多。王恩田先生在他的《新泰齐国官量陶文的发现与初步探索》一文中,对新泰陶文的文字排布顺序做了几种总结,即12534、1243、14523。例如:北郭陈喜缰,北字在右上,郭字在右中,缰字在右下,陈字在左上,喜字在左下,释读的顺序就是12534。

也正是读到了王恩田先生的《新泰齐国官量陶文的发现与初步探索》文章,我才基本搞清楚了新泰陶文的诸多问题和大致脉络,也知道了当年打电话给我的那位先生名叫李钦利,他是发现新泰陶文的第一人。后来,我又通过李先生的文章《新泰一中战国陶文发现始末》得知,他发现新泰陶文是在2002年4月19日早晨,他骑自行车送孩子上学时,路过新泰一中音乐楼的施工现场,无意中发现有陶片,就随手拿起,擦去泥土,发现了很粗的绳纹。再擦,又发现了文字。至此,他在泥土中不断翻找,先后发现了六片带字的陶片。第二天,他和当地文化学者李明煜、柳方来等人继续寻找。当时,山东博物馆的王恩田先生正在新泰周家庄墓地考察。于是,他们就带了八片到考古现场请教。王先生看到他们带去的陶文之后,兴奋不已,确定是战国陶文,而且是齐国官量陶文。在这之后,近两个月的寻找期间,也多趣事。其中有一陶片,嵌在拖拉机的车辙里,碎成了三块。李先生用手抠出后,经重新粘合,印文竟然完整无缺。

新泰陶文的大量集中出现,也吸引了学界的关注,许多国内知名学者对新泰陶文进行了长时间研究,并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2014年12月,由山东大学任相宏、卫松涛等历时十二年编著出版《新泰出土田齐陶文》。2014年12月,安徽大学徐在国编著出版《新出齐陶文图录 新泰陶文》。2015年,山东博物馆王恩田先生发表论文《新泰齐国官量陶文考释—-兼说杞分两国与楚、齐灭杞》。清华大学李学勤先生亲自到新泰考察陶文,并为新泰陶文研究专著作序。《东方考古》、《海岱考古》、《印学研究》、《中国文字学报》、《河北大学学报》、《安徽大学学报》、《中国文物报》等学术刊物均有大量新泰陶文研究论文发表。
之后,承蒙李钦利先生对我的信任,数次相邀去新泰欣赏研究陶文。今年,我在做好了各项准备功课之后,在10月12日一早,才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奔赴新泰,去欣赏这批既熟悉又陌生的新泰陶文。

当我看到李先生收藏的新泰陶文,并拿在手上的时候,我还是震惊了!因为有些陶文的形状之大,已经超乎了我的想象。例如三个字的陶文“陈(1)(2)”,每个字的笔画宽度都在2毫米左右,个别粗壮的笔画宽度竟能达到4毫米。以至于仅有三个字的陶文印面,其长度就是7厘米,宽近3厘米,整个印面的面积将近21平方厘米之巨。所以,新泰陶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尺寸硕大,气象雄浑。李先生告诉我说,这只是新泰陶文的特点之一,还有一些字形细劲秀美的、气息拘束严谨的……另外,新泰陶文几乎皆为阳文,且字口深峻凌厉,恍若新钤。而且钤盖在器物上的位置也大致相同,这也与临淄陶文有很大的区别。

我不是文物考古专家,研究陶文主要是想为自己的篆刻创作积累素材,拓宽创作思路,让自己的作品能有高古的传统基因。所以我对于新泰陶文的理解,也仅限于对其表面视觉信息的采集。至于它背后的大量历史文化信息,只能依赖于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其他专家去研究了。

李钦利先生为人热情真诚,此次新泰之行让我享受到了家宴的待遇,吃到了院中一棵大银杏树上的白果,带壳烘焙,并佐以陈年老酒,补肺利肾,滋味绝美。席间,我还和李先生交流了我对许多陶片上出现乳钉纹的思考,李先生告知为增强器物表面摩擦力,方便把持之用,此话亦有道理。

其实,我最应该感谢的还是李钦利先生对我的信任,不仅出示珍藏任我观瞻,而且还允许我精选二十余件做成拓片。他对自己的藏品不但没有私心,而且还能主动化作世人研究的公器,这种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