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腿故事,从田心说起
“千年田心,环溪缭绕细水长;培德传家,崇耕尚读古风存。义南八乡之福地,蜀山墅水百倾田;衣食丰足泽绵延,惟勤执家万代传。乌伤望族名门后,宅高巷深飞檐翘;火腿村形独我有,八婺村落数第一。”在义乌,历来有“金华火腿出义乌,义乌火腿出佛堂,佛堂火腿出田心,田心村廓火腿型”一说。
金华火腿出义乌,义乌火腿出佛堂。摄影/郑运福
当你登上离田心村2 里路远的塘山山尖,自东向西,俯瞰山下的田心村,会发现田心村形状确实像火腿般连结在一起:村东是盛极一时的义兴火腿行,如腿爪,一条流了数百年的金乌堰水渠,自南向北像一根扎在腿爪上的绳子串村而过;村西是曾誉满苏州城的慎可火腿行,很像一只腿头;村子中部,俗称“东塘塍”,又称为“火腿心”,是全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百货店、棉布店、茶馆和饮食店,并且这里还是曾在杭州开设过同顺昌火腿行和太阳公火腿店后裔厅堂、住宅。
田心村为什么会形似火腿,这还得从他们的始祖说起。
很早以前,有一位赶鸭为生的东阳王坎头人,一日,他赶了一群鸭子来到佛堂古镇南的吴溪上,把赶鸭长竹竿往刚刚收割完毕的水田中央一插,自己进了佛堂古镇的茶馆里喝茶去,乐而忘返。当日落西斜,他回到吴溪上看鸭子时,只见插在田中央的赶鸭长竹竿顶部位抽出了竹芽,泥底下面长出了竹根,他好生奇怪,认定这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于是,他马上停止了游牧式的赶鸭生涯,从王坎头迁居到这里,在田中央搭茅定居,繁衍生息,遂名田心。
元朝延佑年间(1314—1320),田心环溪王氏第四代传人王大度,娶金华浦口俞氏为妻,岳父岳母给女儿的嫁妆是一对头部和臀部为黑色,其余部位为白色的乌猪仔。寓意女儿嫁到田心后,要随女婿起早摸黑二头乌,齐心协力创家业。
由于二头乌猪种早熟易肥,遗传稳定繁殖力强且肉质鲜美。一时间,田心村出现家家养猪,户户丰盈的情景。后来,王氏夫妇又将上好的猪腿腌制成火腿,腌制好的火腿外形俏丽,肉质鲜美,风味独特,因而名声大噪,流传八婺。他们临终前嘱托子孙道:“田心是块风水宝地,你们要好好继承家业,养好‘两头乌’,腌制好火腿,希望代代相传,建村要以火腿形布局。”
从此,王氏裔孙遵从祖训,加工火腿蔚然成风,火腿作坊星罗棋布,火腿商人遍布全国各地。明清时期,建设村庄之时,便按照火腿的模样设计建造,进而享有“火腿村”之美誉。
佛堂镇田心村培德堂。摄影/郑运福
田心火腿,皮黄肉红,初名金黄火腿。
清乾隆年间(1736—1796),称为“田心火腿太公”的田心环溪王氏第十七世传人王慎可,最早在苏州挂牌开设慎可火腿商行,经营火腿赚了钱后,首先想到的是让孩子们上学读书识字。后来,其长子王有华总结出了养猪、腌腿、出售“农不如工,工不如贾,贾不如商,诚得懋迁(诚实经营)……经营四方,不辞劳瘁,赖以小康”的经营理念。村人如法效仿。
从那时候起,田心就产生了两个专营腌制、销售“金黄火腿”的火腿行——义兴火腿行和慎可火腿行,着实要比后来被誉为金华火腿名师东阳上蒋的蒋雪舫早了一个多世纪。
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八,田心村的“摆祭猪”一直沿袭。整个村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比过年还热闹。一大早,几百位田心村村民敲着锣、打着鼓、迎着长旗,抬着洪罗相公的銮驾,表演着打腰鼓、打花棍等文艺踩街节目,在田心四个村走街串巷,为家家户户送上一份祝福,接下来的演婺剧、摆猪羊祭、点花烛、百子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一一登场,吸引上万名观众。在庄严肃穆的厅堂里,香烟缭绕,鼓乐齐鸣,彩旗招展,两旁高台上摆满各户宰杀的猪羊。人们聚在厅堂中,饶有兴味地品评着谁家的羊养得大,哪户的猪喂得肥。
田心村猪羊祭。摄影/郑运福
更让人欣慰的是,创办于1983 年,作为浙江省火腿加工行业中创办最早的乡镇企业——田心食品火腿加工厂,依然维持着传统加工火腿的技艺,该企业每年生产约7 万只火腿销往杭州、上海及江苏等地。
虽然田心村村庄区域不断扩大,但田心村的外形依然保持着一只火腿的形状,传承着田心这个神秘村庄传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