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福保《古钱大辞典》与南朝货币
丁福保《古钱大辞典》始编于1936年, 于1938 年付梓刊行, 是丁福保凭借自己丰厚的藏书藏品, 领衔召集当时钱币学界的一流人才, 集体完成的一部巨著。《古钱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集中国历代古钱币研究之大成, 代表了民国时期钱币学的最高水平。在其后的半个多世纪中, 科学的考古发掘和钱币研究工作对丁氏《大辞典》有所发展和驳正, 但《大辞典》的研究成果一直是中国现代钱币学的重要基础, 其许多观点历经时间的考验, 仍属灼见。本文拟以南朝(宋、齐、梁、陈) 为时代断面,以今日学术成果为依托, 力图较客观地评价《大辞典》对此时期货币研究之得失, 冀以窥一斑见全豹, 对全面公正地认识丁氏《大辞典》, 庶几有所裨益。
南朝在历史上夙称乱世, 南朝铸币大小不一, 材质殊异, 品类繁杂, 向来被视为古钱币研究的畏途。丁氏《大辞典》于此用力甚勤,所得甚著。在《大辞典》所呈现的南朝货币研究中, 有几项贡献极为突出, 试论列之。
其一, 丁福保《大辞典》收集刊印了吕佺孙(字尧仙)的全套“ 孝建四铢” 钱拓本。
“孝建四铢” 传世较少, 版式却极多,及至道光末年, 毗陵(常州)出土孝建四铢钱一罂, 收藏家吕佺孙得到其中的数百枚,整理出54 种版别。鲍康在其《观古阁泉说》中记述了此事: “孝建四铢… …道光末年,南中忽出土一罂, 尧仙收得数百, 曾以分饷。不特大小各异, 或一面倒置, 有左读右读及一字正一字倒之殊;或一面横置在穿上下, 有向左向右之殊;或一面倒置, 一面传形;或两面传形, 并四星四圈四决文等。孝建有两面同文, 或倒置横置传形之别。四铢亦有两面同文, 并穿上下亦作四铢字者。种种奇特, 多至五十四种。虽薄如榆荚, 而青绿沁骨, 绝可宝玩。” 丁氏读到鲍书是处,便立即意识到此次出土钱币的价值, 并为之神往不已。丁氏后来有幸在一古钱商处见到了吕孙寄赠给陈介祺的孝建钱拓本, “其中悉属吕中丞手拓, 每泉各有印章, 又有亲笔识语。鲍氏所云之五十四种, 此册无一缺少, 其异点亦一一与《泉说》相符。”①最后, 丁氏不惜重金予以购藏, 并将其辑入《古钱大辞典》。今天, 我们可借助丁氏《大辞典》得观吕氏拓本原貌, 钱拓处吕氏钤印“ 佺孙拓赠” 、“尧仙藏泉” “吕氏吉金” 、“佺 孙” 、“尧仙” 等仍赫然在目。自吕氏拓本出后, 迄今未遇能出其右的“孝建四铢”资料, 更可见丁氏当年购置保存吕氏拓本的远虑卓识。
入水不沉、触手破碎 的孝建四铢
其二, 丁福保《大辞典》重视钱谱勘误、古币辨伪, 于“永光” 、“景和” 及所谓“二铢” 钱的鉴定有功焉。
校勘钱谱讹误、辨别钱币真伪是钱币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丁氏《大辞典》对此深切明了且用力甚深。丁氏在纂辑收录历代钱谱时就曾言明:“前条所举各书, 有未免错误者, 皆从删汰, 不敢承讹袭谬, 以误后学” ② , 态度之坚决可见一斑。对清廷中央颁行的《钦定钱录》亦不盲目尊奉, 丁氏大胆指出, “《钱录》十六卷, 逊清乾隆十五年钦定。世人义重尊亲, 故皆有褒无贬, 而余未敢以为然也, 其沿误踵谬、附会失实之处, 不一而足”③ , 并在“ 《钦定钱录》跋”中一一指摘辨误。
“永光” 、“景和” 钱乃刘宋前废帝所铸,因旋铸旋停, 故存世极罕, 由于世人难能一见, 造伪者往往得售其奸, 诸谱所载亦伪品杂呈;又因《宋书·前废帝纪》中记载有:“永光元年…… 二月… … 庚寅, 铸二铢钱。”④世人不知其中曲折, 望文生义, 造出所谓文曰“ 二铢” 的伪钱。丁氏在《大辞典》中借鉴了当时的研究成果, 以其广闻博识和对古籍的理解, 对以上钱币进行了一系列的剖辨, 他指出, “ 《古泉汇》收入之泉图, 未能绝无伪品, ……利集六之永光, 亦为旧泉改刻, 因永光真泉, 其形仅大于汉兴, 其重仅二铢, 若大如四铢, 重如五铢者, 皆伪品也。又利集六之景和, 亦以小货泉改刻。” ⑤ 《钦定钱录》“ 卷六之二铢钱,
乃后世伪造。《废帝纪》:永光元年二月, 铸二铢钱, 钱文乃永光也, 重二铢, 非其文为二铢也。又永光、景和二钱, 其形大如五铢, 亦伪, 景和且误左右文为上下文。” 。⑥
《巽斋钱录》“卷二第二页之二铢钱, 乃伪品。《宋书》:永光元年春, 铸二铢钱, 其钱文乃永光也, 重二铢, 非其文为二铢也。” ⑦“《泉货汇考》… …上下文之景和, 乃后人循洪志之图伪。”⑧ 《遗箧录》“刊入之永光钱,其形制已大如五铢, 则其重何止二铢? 此乃伪品” ⑨等等。丁氏《大辞典》对诸谱钱币辨伪不厌其烦, 对其中错误皆耐心细致地予以辨析, 其对辨伪工作的重视不言自明, 其体现出的客观求实、嘉惠后学的学术作风亦令人钦敬。
其三, 丁福保《大辞典》重视古钱价格的评定, 曾对“孝建四铢” 价格全面考察。
丁氏公开承认钱价在钱币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有感于古来泉谱向无定价的缺憾, 在其编定的《大辞典》中破天荒地对所辑拓图钱币进行标价, 从而将这种古钱商专门的学问呈现于学界及公众。丁氏《大辞典》定价极为审慎, 丁氏在《大辞典》“自序” 中言道:“ 是书所收古泉拓片, 请南北古泉商四五人, 一一衡量其高下, 铢黍之得, 毫厘之失, 皆辨析之, 而后定以适中之价, 标明于各泉拓之下。于是最难索解之问题, 个中人所秘而不宣, 士大夫所莫名其妙者, 今番归论定, 俾购求古钱者, 不致惶惑受欺。”⑩其所定价格基本如实地反映了当时古钱的行情。丁氏《大辞典》此举有力地推动了钱币收藏活动的开展。丁氏《大辞典》对纷繁的南朝货币的定价亦十分用心, 对极有代表性的“孝建四铢” 钱曾有较全面的考索:“孝建四铢, 北人以为奇货, 辄索直二三万钱。……案孝建及孝建四铢, 在道咸间其价极贵, 今则孝建每品自四元至七元, 孝建四铢自三元至六元足矣。” 11
其四, 丁福保《大辞典》对“ 陈五铢”的指认经证实为确论。
《陈书·世祖纪》记载:“(天嘉三年闰二月)甲子, 改铸五铢钱。” 12此后, 历代古泉家对陈朝新铸五铢的确认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而丁氏《大辞典》对“陈五铢” 进行了大胆的指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钱币出土资料确认了“陈五铢” 的形态:“九十年代初, 陈朝故地苏州浒墅关出土古钱一罐, 内藏五铢三百余枚, 太货六铢八十余枚, 别无其它, 知钱罐入藏年代在陈行太货六铢不久。所藏五铢形态一致, 面无好郭, 缘较宽, 五字呈两对顶三角, 与两汉五铢迥异,陈五铢由此最后得以隶定。” 13丁氏《大辞典》所订“ 陈五铢” 与此次出土五铢一致,在时隔半个世纪后被证明为确论。“学如积薪, 后来居上” , 当我们凭借今天的时空优势来审视往昔学术巨著的时候,除了发现其中的种种创见卓识, 还会看到些许谬误或值得商榷之处, 丁氏《大辞典》自然也在所难免, 认清此点是我们全面客观地认识《大辞典》所必须的。此处试择要评述丁氏《大辞典》之缺憾。
关于所谓“当两五铢” , 乃后人误读史籍附会而成, 其实并不存在。丁氏《大辞典》于此亦未能明辨, 而是指定一种形制稍大的五铢钱为“当两五铢” 。《宋书·文帝纪》载:“ (元嘉二十四年)六月, … …以货贵,制大钱一当两。…… (元嘉二十五年)五月己卯, 罢大钱当两” 14 。后世古泉家据此认为刘宋文帝新铸了大钱, 并想当然地认定钱文为“五铢” 。其实, 纵观刘宋一朝, 其新铸钱有“四铢” 、“孝建四铢” 、“大明四铢” 、“永光” “两铢” 和“景和” 等, 前三种以“四铢” 为钱重单位和钱面文字, 后三种以“两/二铢” 为钱重单位以至钱文, 未闻有“五铢” 衡重的新钱铸造;另外, 《文帝纪》中“制大钱” 的“制” ,应理解为规定、制订, 若新铸钱, 史书则往往称为“铸” , 也使用“造” 或“行” 等字眼, 但从未见有用“制” 来表达铸行新钱的。这在同时期及稍后的史籍中可以得到验证, 如《宋书·颜竣传》中, “又剪凿古钱, 以取其铜, 钱转薄小, 稍违官式。虽重制严刑, 民吏官长坐免者相系, 而盗铸弥甚, 百物踊贵, 民人患苦之” 15 , 此处的“ 制” 指的是关于行用钱币的官方规章制度;《隋书·食货志》记载隋文帝铸行新钱后, 置样钱于“四面诸关” , 其他流传旧钱皆不准行用, “ 五年正月, 诏又严其制。自是钱货始一” 16 , 此中之“制” ,也是指行用钱币的官方规定。因此, 《文帝纪》中的文字应正确句读为“制:大钱一当两” , 理解为“规定:大钱一当两枚行用” ,非真铸新钱也。张絅伯撰有《宋当两五铢辟谬》 17 , 已与今人观点相类, 惜丁氏《大辞典》虽征引而未采用也。《大辞典》所附拓图钱币后又在《历代古钱图说》中转录, 经马定祥批注为西汉郡国五铢 18 , 非六朝钱。
关于“两铢” , 此钱传世绝少, 丁氏《大辞典》将其归入六朝钱, 未能确指朝代。其实, 《大辞典》所辑《谈泉杂录》中已见真知: “有人持一两铢泉示予, 形质薄小,面背肉好周郭, 酷似宋孝建钱, 铢字篆法亦合, 意此即宋废帝二铢钱也。诸谱仅知宋有二铢泉, 乃篆其文二铢, 岂知当时实文两铢而非二铢也。” 19 今天科学的考古发掘也证实了两铢为南朝宋前废帝所铸, 1998 年北京大学考古队在三峡库区发现了一座刘宋墓,出土“四、五十枚刘宋货币” , “所出土的两铢钱, 与孝建、永光、景和钱均成串混杂,一并出土。且与同出的永光、景和相对照,均轮郭规整, 形制相同, 钱文书风, 特别是铢字与四铢钱如出一辙, 它们无疑是同时代监制铸造而成。” 20 至于两铢、永光钱的铸造孰先孰后, 尚无确证, 笔者推论:《宋书·前废帝纪》所云“永光元年… …二月… …庚寅, 铸二铢钱” , 即指“两铢” 钱, 此钱似铸至“秋八月” 改元为景和元年时;“永光”钱似铸于稍前, 即永光元年正月至二月庚寅间。史书载: “孝建以来, 又立钱署铸钱,百姓因此盗铸, 钱转伪小” 21, 传世多见钱文仅剩“孝建” 年号的“孝建四铢” 钱, 且多形制薄小, “四铢” 衡重及钱文已被逐渐抛弃。在孝建后期朝廷就有铸造二铢钱的动议, “ 时议者又以铜转难得, 欲铸二铢钱。” 22 这应视为朝廷对民间货币流通实际情形的一种反应。宋前废帝即位改元时, 铸造与通行的减重“孝建” 钱相近的“永光” 年号钱, 当在情理之中。需要指出的是, 以前古泉家对此处史料的句读有误, 更为“永光” 、“两铢” 钱的断代罩设迷雾。旧读:“永光元年… …二月… …庚寅, 铸二铢钱。三月甲辰罢。” 其实, “ 三月甲辰罢” 后有“临江郡” 三字, 此处应连读, 指罢废郡县设置, 而与罢铸钱则毫无关联。 23 另:《大辞典》所选拓图“两铢” 似由小型“ 永安五铢” 劣钱改刻而成。
关于“太清丰乐” 钱, 丁氏《大辞典》将其划归“ 厌胜吉语支钱马钱类” ;在同时期出版的丁福保编《历代古钱图说》中, 对此的认识已有进步, 将其列入六朝货币, 但却称之为“天清丰乐” , 也未指明确切朝代。金《泉志校误》与方若《言钱别录》 24 都已将此钱释读为“太清丰乐” , 《泉志校误》甚至注意到此钱四出文的形制与萧梁钱相同, 而论定其为萧梁所铸。这些都已为当今学术界普遍接受, 丁氏《大辞典》辑录两书观点却未为己用, 甚可惋惜。
另外, 对西汉宣帝前就已铸造的小五铢, 丁氏《大辞典》定为王莽钱, 已证明并未允当。《大辞典》指定的萧梁“ 二柱五铢” 、“四柱五铢” , 所用拓图钱币具有“压五压金” 等特点, 与近来学者考论的“曹魏五铢” 部分版式相同, 此种钱虽未证明遽为“曹魏五铢” , 但其多出土于北方是确切无疑的, 《大辞典》所订有商讨的余地。关于“大明四铢” 钱, 旧谱未载, 诸先生编写《大辞典》时当亦未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常州出土一批四枚 25 , 形制与“孝建四铢”相类, 若公布材料属实, 可定为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所铸, 此钱可补丁氏《大辞典》之缺。
概言之, 丁福保《古钱大辞典》的南朝货币部分, 广收钱币实物及书谱、拓本, 充分借鉴前人尤其是乾嘉考据学者以来的钱币考证成果, 对南朝货币进行了精心的梳理定位, 基本再现了南朝货币的脉络, 初步搭建了南朝货币研究体系的框架。丁氏《大辞典》于此的许多观点已被今天的学术研究证实为卓见。但是, 我们也注意到, 作为中国近代钱币学的代表性著作, 丁氏《大辞典》也不免受到所处时代的限制, 其学说也有缺陷和失误, 这是我们不能过分苛求先人的,相对于其卓越的贡献, 都只是白璧微瑕, 难掩其醇。前人草创之功, 后人须正视, 正如丁氏所曾言: “知古泉之蕴, 非一士之智、一代之学, 所能尽也。然惟前人之既辟其径涂而言有端绪, 然后继事者, 乃得由间而入, 别其是非, 则前人用力之艰, 又乌可忘也。” 26
本文的最终定稿先后得到了黄锡全、王雪农和金德平诸先生的殷切指导, 在此笔者表达深深的谢意。
注释:
①丁福保编《古钱大辞典》(上编), 中华书局, 1982 年, 60 — 61 页。
②同①, 31 页。
③⑥同①, 310 页。
④ [ 梁] 沈约:《宋书》, 中华书局, 1974 年,143 页。
⑤同①, 26 页。
⑦同①, 318 页。
⑧同①, 320 页。
⑨同①, 322 页。
⑩同①, 3-4 页。
1同①, 50 页。
12 [ 唐] 姚思廉: 《陈书》, 中华书局, 1972年, 55 页。
13江苏省钱币学会等编《王荫嘉品泉续录》,邹志谅辑注、陈浩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33 页。
14同④, 95 -96 页。
15同④, 1961 页。
16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王子英等注释《中国历代食货志汇编简注》(上册),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5 年, 239 页。
17参见丁福保编《古钱大辞典》(下编), 中华书局, 1982 年, 1491 -1492 页。
18参见丁福保编《历代古钱图说》, 马定祥批注,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年, 61 页。
19同 17, 1690 页。
20钟治、唐飞:《重庆忠县出土刘宋钱币考》,《中国钱币》, 1999 年第3 期, 36 -37 页。
21同④, 143 页。
22同④, 1963 页。
23同④, 143 页。
24同 17, 2142 页。
25参见袁涛《谈大明四铢钱》, 《中国钱币》1993 年第4 期, 56 -58 页。
26同①, 32 -33 页。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04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