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汉字中的“避就得势”法则?
“避就得势”是书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势”是书法中的核心概念,也是笔法中的最高原则。基本上所有的“笔法”都是由一个“势”字统领的。《晋书·王羲之传》中评价王羲之的字“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就是着重强调了他的字势。梁武帝评王字“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这也是从字势上对他的字进行评价。
那么到底该怎么样处理汉字中的“势”呢?其主要法则就是“避就”两个字,或者也可以叫做“收放”。也就是说,有的地方写的少或小,收缩回避;有的地方写得大或长,延伸扩张。做好了这两个字,汉字的字势就容易写好了。明人董其昌说:“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促。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
那么到底该怎么样处理这个“避就”法则呢?为此有以下几点我们需要注意。
第一,掌握“簪花体”的法则。
能简省的笔画尽量减省,这个做法在“簪花体”出现的最为明显。“簪花体”是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所用的字体。它将能简省的点画尽量减少,短一点的点画都缩小为“点”。由于用“点”代替简短的笔画,整个字显得非常的圆润,如同花瓣盛开,故称“簪花体”。唐人韦续称其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卫夫人的书法既有家学渊源,又得钟繇妙传。钟繇人称“楷圣”,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书法家,楷书的创始人,与王羲之并称“钟王”。王羲之的字也是从簪花体练起最终发展出来自己的妍美俊逸的书风。卫夫人的字由钟繇瘦洁飞扬的扁方体变为细长,清秀灵动、柔美清丽的细长体,“婉然若树,穆若清风”,如插花的舞女翩翩起舞,故有“簪花体”之誉。由于既注重笔画省减,又重个别笔画延长,所以簪花体极得避就收放之妙,是掌握“避就得势”法则的一大利器。
第二,掌握“突出主笔”的法则。
汉字往往是由若干点画组合而成,在找到了“主笔”后,次要笔划就应该靠近并避让主要笔画(“避”),而主要笔画应该突出(“就”),以使汉字的美达到和谐统一,而非各自为政。如左右结构的字(如龄、城、旗、林)中,“林”字左“木”旁的捺画,要写作一“点”,而横画要左伸右缩,以便右边的“木”向它靠近;再如上下结构的字(盆、紫、委),也要避就得势,避免腰斩。
第三,掌握“三紧三松”的法则。
“三紧三松”的法则即“上紧下松”(或者叫“上小下大'、'上窄下宽”)、“左紧右松”(左密右疏、左小右大或左窄右宽、左虚右实)、“内紧外松”(内小外大、中宫收紧)。它是书法家启功提出来的,启功说:“写字要注意整体形象,注意间架中先紧后松的比例关系……凡是紧的密的要靠左边靠上边,可以松一点儿、可以宽一点儿的要靠在下边,靠在右边。这样子写出来就好看。”以“之”字为例,遵循“左紧右松”法则左小于右,字才好看;以“三”字为例,遵循“上紧下松”法则,上横与中横组成的间距就要小于中横与下横所组成的间距。
掌握了这些结字法则,都有助于书法创作中“避就”效果的提高。而“避就”做好了,整个字就容易显得出彩了。“避”与“就”是一对矛盾,点画过收缩回避或或过于延伸放纵都不美;只有避就适当,并形成恰当对比,才能实现汉字的结构美,表现出字势的雄逸。其实,所有的笔法其实都被“势”字统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