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视“关注圈”,关注“影响圈”,方能释放你的终极焦虑
文丨月月 · 主播丨大超
前段时间,#焦虑真的会让人发胖#这一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二名。
医生介绍,焦虑会导致激素水平紊乱,进而导致暴饮暴食。同时,人在焦虑时因缺乏对情绪的有效应对,可能会产生替代反应。
这一话题立刻引发了一亿多网友的关注,留言区里,很多人写满了对焦虑的共鸣:
“天天都996,动不动就中年危机,生活压力太大了,怎么能不焦虑!”
“每天一睡醒,就是房贷、车贷、生活费,这代人真是太难了。”
数据表明,焦虑和抑郁是全世界最最普遍的精神健康问题。KnowYourself在2019年对青年人群进行的调研发现:28.01%的人处于高焦虑水平,65.35%的人处于中等焦虑水平。可见,焦虑已经成为人类心理健康的大敌。
到底是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让人无法从容应对压力,而产生了过度焦虑呢?
这2种思维模式,产生了过度焦虑
擅长认知行为疗法的精神科医生弗雷德里克·方热提到,焦虑可能与这2种思维方式有关。
高估潜在风险
焦虑者认为,所有一切都有危险性,危险随时可能发生。对于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焦虑者都会往最糟糕的结果去想。
比如,某天焦虑者感到胸口不舒服,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严重的心脏病。然后反复地去看医生,做各种各样的体检,来确认自己没有得重病。
认为自己无法应对未知情形
焦虑的人习惯高估潜在风险,觉得未知事物会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因此,他们会对未知事物充满恐惧。也因为这样,焦虑的人会尽量避免接触新情形,处理意外的能力相对较差。
正因如此,他们陷入了焦虑的怪圈:
高估了世界的风险——认为自己无法应对未知情形——尽量回避新情形——当意外出现时,没有能力处理——更加坚信世界很危险
在这个怪圈里,焦虑的人会越来越焦虑。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我们随时都接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其中不乏负面信息。当焦虑的人看到这些负面信息,就会更加强化“世界很危险”的观点。
忽视“关注圈”,关注“影响圈”,
学会释放焦虑
既然焦虑会给人带来很多的危害,我们要如何做,才能避免陷入焦虑的怪圈呢?
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5位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人之一”的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曾在他的名著《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提到一个方法,那就是忽略“关注圈”,关注“影响圈”。
什么是关注圈和影响圈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有些人特别关注事业、有些人特别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还有人特别关注明星八卦等等。这些我们会关注的内容,就构成了我们的“关注圈”。
但这些关注圈里的事物,有些是可以被掌控的,有些是我们掌控不了的。那些可以被我们掌控的事情,就被圈成一个更小的圈,这就是我们的“影响圈”。
如果我们总是把时间、精力都用在“关注圈”上,常常会盯着自己没办法掌控的事情,把自己当成受害者,那么我们就会越来越焦虑。
反之,如果把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影响圈”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那么渐渐地,随着我们能力越来越大,我们的“影响圈”也会渐渐扩大。我们能掌控的事情越多,我们的焦虑感也就越弱。
史蒂芬.柯维的观点,其实也和弗雷德里克·方热医生的研究契合。无论是高估世界潜在的风险,还是恐惧未知事物,实际上都是在关注我们无法掌控的“关注圈”。我们越是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就越会觉得自己对生活的掌控力很弱,进而引发焦虑的情绪。
事实上,生活中的我们很难做到把精力都用在“影响圈”上,我们总是会忍不住关注各种千奇百怪的八卦,各种骇人听闻的新闻,可是这些事情我们无法改变,甚至与我们无关。
举个例子,每次明星离婚都能引发一次“网络地震”。吃瓜群众们不仅要八卦他们离婚的细节,还要把离婚的焦虑引到自己身上,感叹“再也不相信爱情了”,甚至诱发恐婚恐育的焦虑情绪。
其实,这样的焦虑大可不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明星的婚姻属于“关注圈”里的内容,而我们自己的感情和婚姻则是“影响圈”里的内容。过多关注无法掌控的“关注圈”于事无补,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好好经营自己的婚姻上,反而能让自己过得更加幸福。
总之,要想摆脱焦虑,我们要学会在思考上做减法,行动上做加法。在发现自己陷入焦虑时,不妨跳出来思考一下:我为什么焦虑?接着问自己:让我焦虑的这件事我能解决吗?如果能解决的话,我也应该如何行动?如果不能解决,那就尽量忽视它。
当我们能跳出来审视自己的情绪时,我们会变得更加理性、冷静。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哈佛心理实验室曾对人的焦虑进行过科学统计,研究发现:
有40%的忧虑是源于对未来的担忧;30%的忧虑是源于过去的事情;
有22%的忧虑是因为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4%的忧虑来自于个人无法改变的事实。
只有剩余的4%,来自于我们正在做着的事情。
其实,无论是对未来的担忧、还是对过去的担忧,说到底,都是我们无法掌控的“关注圈”里的内容。而只有剩余的4%,才是影响圈里的内容。
可见,生活中真正需要我们焦虑的东西并不多,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都源自于思维模式。
学会忽略“关注圈”,关注“影响圈”,我们才能释放内心的终极焦虑,遇到更加平和、从容的自己。
正心正举
健康与发展公益讲堂开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