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回归23周年的纪念日,给大家介绍一张具有特殊意义的合辑,由《香港吉他杂志》主编郭达年个人出资印制的香港本土摇滚合辑《香港》。
这张堪称“港摇”历史上开宗立派的合辑,实际上是郭达年主办的山叶吉他杂志比赛(1983年)获奖选手作品集。当中收录了Beyond(当届冠军)、尚未组队的刘以达、爵士吉他名家包以正,以及昙花一现的David Ling Powerpak和Ancient,共五组乐队&音乐人的作品。这五组风格不尽相同的乐队或个人,代表了当时香港地下音乐圈子的顶尖水平。那时候Beyond的成员是黄家驹、叶世荣、邓炜谦及李荣潮,即Beyond的初代阵容。邓炜谦是“Beyond”这个名字的命名者,如果不是当时比赛一定要填写乐队名,很可能Beyond就会叫其他的名字了。▲Beyond初代成员:邓炜谦、黄家驹、叶世荣、李荣潮(由左至右)。我们在封面上看到的Beyond三个人,其实是黄家驹、叶世荣和黄家强,当时家强还不算Beyond的成员,只因为拍摄封面时,没有来得及通知邓、李二人,便临时拉了黄家强来凑数。没想到这次偶然也冥冥之中预言了后来乐队成员的变动:邓炜谦和李荣潮离队、黄家强加入了Beyond。不过从初代Beyond收录在《香港》合辑的两首作品来看,邓炜谦确实是一名很有想法的吉他手,娴熟的技术和实验性的音色,在《大厦》里面可见一斑。说到底,终归是“吉他”杂志举办的比赛,Beyond能够夺得当届的冠军,邓炜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厦》作为Beyond的第一首“歌”,便体现出了乐队在作品题材上的格局。“大厦”描绘的正是香港高楼林立的“钢筋森林”,在高楼大厦的风光背后,隐藏着无数人快节奏的工作、高压力的生活,人们需要释放这种情绪,地下摇滚乐在香港也就应运而生。
日后香港杰出的爵士吉他手包以正(Eugene Pao)也在这次吉他比赛中崭露头角。可能是由于《香港》合辑的录音风格比较“粗狂”,所以Eugene Pao的部分我听起来更像是一位摇滚乐手的做派,不过这丝毫掩盖不住他高超的技术。他带来了两首Jazz Fussion(爵士融合)风格的独奏曲,《Wear N' Tear》(磨损)和《Tapestry》(挂毯)。
当届的亚军是Powerpak,全称叫David Ling Powerpak。他们的贝斯手,正是日后太极乐队的队长盛旦华。这样看来,“香港三大乐队”最早的交集,可以追溯到这里。David Ling后来也成为了著名的混音师,与无数音乐人和歌手合作过,太极的经典专辑《迷》便是他混音的作品。
夺得当届比赛季军的是Ancient,虽然名字很“古老”,但乐队的风格确实当时很时髦的Synth-pop。和刘以达一样,他们都是擅长玩儿合成器的音乐人。只可惜这个乐队后来销声匿迹了,我也不知道他们成员更多的消息。不过从他们留下的这两首作品来看,他们没有更长久的发展着实可惜。毕竟参与合辑的五组获奖选手,有四组在日后都成了香港乐坛的中坚力量。
而《香港》合辑的封面,没有采用“香港”的英语叫法“HONG KONG”,而是用了普通话的拼音“XIANG GANG”。这也侧面说明了香港这一代的文艺青年,对当时还很“神秘”的大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景仰。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有了5年后Beyond的北上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