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抚仙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试点

湖域生态系统循环示意图
水生态修复目标:降低污染风险,确保Ⅰ类水质 

抚仙湖地处云贵高原,位于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中的“无量山-哀牢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是维系珠江源头及西南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区域协调发展和滇中城市群建设的重要保障。作为我国蓄水量最大、水质最好的贫营养深水型淡水湖泊,抚仙湖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湖泊淡水资源总量的9.16%,长期保持I类水质,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备用水源。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及其周边分布维管植物464种,2017~2019年度监测共记录的鱼类物种32种,记录有196种鸟类。另外,抚仙湖周边还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名录收录的极危物种1种,濒危物种4种,易危物种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二级保护动物46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动物186种。

抚仙湖由于其独特的低纬高原构造,动态水流少,其换水周期理论值超过200年,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湖水一旦污染,极难恢复。2002年,抚仙湖曾大面积暴发蓝藻,水质由Ⅰ类降为Ⅱ类。属于抚仙湖流域的星云湖蓝藻水华频发,水质重度污染,一度降为劣Ⅴ类水。    

在抚仙湖山区,矿山开采、高坡耕种等人类活动,造成山区森林植被覆盖率下降,磷矿山污染及水土流失;在坝区,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用水和使用化肥造成污染严重,耕地复种指数高达400%;在环湖带,鱼塘、耕地等挤占湖滨缓冲带,湿地过滤功能降低;同时,外来物种入侵及天然产卵场所遭到人为活动影响,抚仙湖土著鱼类资源枯竭,威胁生物多样性。为此,抚仙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制定的目标是:降低水生态环境风险,确保抚仙湖Ⅰ类水质。

云南省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抚仙湖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使抚仙湖一湾碧水得以永续,多年来作出了不懈努力。2017年,抚仙湖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纳入国家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工程总投资97.2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奖补资金20亿元,极大地推动了抚仙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的开展实施。

广告位


制定分类保护和治理措施 

抚仙湖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以完整的流域为对象进行生态保护修复总体规划,在优化流域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开展农村居民点和工矿企业搬迁、畜禽养殖场关停、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建设、入湖河流污染治理等先导工程。在此基础上,考虑入湖污染源的实际情况,在山上、坝区、湖滨带和水体分别采取修山扩林、水污染防控、污染过滤以及保护治理措施。

四个保护修复治理单元及41个子项目分布图

一是山上修山扩林。为强化山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功能,因地制宜采取必要措施。在退耕还林方面,按照适地适树、乡土树种优先原则,开展退耕还林4.05万亩。在石漠化治理方面,对6.3万亩石漠化区进行恢复治理,种植适宜类型的植被,在林下间种植适宜石漠化地区生长且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在矿山生态修复方面,流域内主要矿山类型有磷矿、黏土砖石场、石灰岩采石场等。对44个约6000亩矿山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

二是调整坝区农业产业结构。为有效削减农业面源污染,开展抚仙湖径流区耕地休耕轮作和产业结构调整,流转大水大肥蔬菜种植,种植烤烟等节肥节药型作物以及水稻等具有湿地净化功能的水生作物,发展绿色农业。对抚仙湖坝区常年种植蔬菜的5.8万亩耕地全部进行了土地流转;星云湖径流区2019年调减蔬菜种植面积6100余亩。通过项目实施,每年纯氮可减少78.9%,纯磷减少63.63%,每年节水率达到41%。

三是湖滨缓冲带建设。为提升湖滨缓冲带的污染过滤功能,在完成缓冲带内8400亩退田还湖和村庄搬迁的基础上开展缓冲带规模化生态修复工程、环湖低污染水净化工程和已建河口湿地与湖滨带优化工程。其中,缓冲带规模化生态修复工程根据不同区域湖岸坡度、土地利用方式等差异,在湖滨宽100米不等的范围内种植当地基础树种以及灌木与草本植物,构建乔—灌—草复合系统,并开展鱼类保护区及鸟类栖息地建设、缓冲带功能展示区及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工程、湖滨清理及沙滩保护等工程。 

四是湖体保护治理。抚仙湖流域土著鱼种类数不断减少,外来鱼种类数不断增加。据调查,1983 -2015年的土著鱼减少了11 种,降幅44%;外来鱼增加了17 种,增幅167%。为此,抚仙湖流域湖体保护治理工作主要是生境保护与土著鱼类增殖放流。在这项工作中重点保护栖息地沉水植物,对栖息地遭到破坏的区域采用本土物种的沉水植物进行恢复;同时,通过设置碎石堆、沙砾区等方法模拟鱼类偏好的活动场所来恢复底质,并对鱼类产卵场的溶洞出水口进行保护,对底质破坏处进行底质修复。此外,在抚仙湖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的划分小水域每年投放一定数量的种鱼。

扭转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实施,抚仙湖项目在扭转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及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方面,生态恶化的风险降低,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扭转。2016年至2020年上半年,抚仙湖水质稳定保持I类,抚仙湖透明度和溶解氧分别上升了19%、7%,国控、省控水质监测断面达标率保持100%;星云湖水质由劣V类改善为V类,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下降了61.7%、51.4%、37.0%、24.4%、33.6%,国控、省控水质监测断面达标率从16.7%提高到66.7%。林业植被恢复74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3平方公里。抚仙湖流域森林覆盖率从34.95%提高到39.25%,林业蓄积量增加39%;星云湖流域森林覆盖率从43.64%提高到45.65%,林业蓄积量增加10%。

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经调查统计,抚仙湖湖体挺水植物增加到12种,消失20多年的鱇浪白鱼鱼汛重现抚仙湖;星云湖渔获物产量由2017年的2300吨增加到2019年的2570吨。2019年3月在抚仙湖北岸和星云湖国家湿地公园监测到濒临绝迹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彩鹮25只,“两湖”流域已成为鸟类的栖息地和越冬场,区域内动物种群丰富,生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提升。此外,增殖放流也一定程度上抑制蓝藻水华,氮磷污染物通过固态方式带走,进而实现削减湖内污染物的效果,估算带走湖内污染物总氮70吨/年,总磷9吨/年。

此外,本项目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抚仙湖项目区严格按照农业产业规划布局和种植标准,发展生态苗木、荷藕、蓝莓、水稻、烤烟、小麦、油菜等节水节药节肥型高原特色生态绿色循环农业;工矿企业全部退出抚仙湖径流区,重新布局在径流区之外的工业园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稳定发展特色食品加工业和物流产业;打造集“医、学、研、康、养、旅”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集群,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从农业劳动向旅游服务转变。

实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通过梳理“云南省抚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得出以下结论和思考:

一是抚仙湖项目是NBS全球标准准则中有关设计尺度教科书般的展现。首先,在流域尺度上(即NBS的景观尺度)——整体规划,将确保珠江源头水生态安全及抚仙湖Ⅰ类水质保护屏障作为项目总体目标。其次,在治理单元尺度上(NBS的生态系统尺度)——进行设计,围绕总体目标及各地理单元存在的问题将整个流域划分为山上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区、坝区水污染重点防控区、湖滨带水污染过滤区、湖体保护治理区4个保护修复治理单元,在治理单元尺度上确定参照系统,进行设计。再其次,在子项目尺度上(NBS的场地尺度)——进行施工,每个治理单元内根据设计的功能整合不同部门子项目,进行施工。总体看,抚仙湖项目教科书式地体现了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二是抚仙湖项目成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活样板。拥有206亿立方米水资源的抚仙湖是流域之汇,流域范围达4.5万公顷陆域是湖泊之源,湖泊及其流域山水林田湖村组成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它们互为条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山水林田湖草有机生命共同体,发挥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三是抚仙湖项目多层面实现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主流化。为了加强抚仙湖的保护和管理,地方政府颁布了《云南省抚仙湖管理条例》《抚仙湖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防治规划(2008-2027年)》《抚仙湖流域禁止开发控制区规划修编(2013-2030年)》等法规和专项规划;同时,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成立由抚仙湖管理局、市河长办、流域市县区党委组成的联席会议,保证修复项目有序推进,将流域河道管理纳入沿湖乡镇、社区的村规民约,在法律、规划、制度、公共参与等多层面实现NBS主流化。

四是生态环境破坏容易治理难,要加强风险意识,保护修复工作要从预防开始。一方面,抚仙湖属高原断陷湖泊,径流区陆地面积仅为水域面积的2倍,汇水面积小且无外流域补水,流域多年连旱,导致抚仙湖水位大幅下降、蓄水量持续减少。加之抚仙湖面山陡峭,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仍然存在;同时,流域内人口稠密,流域平均人口密度为云南省的两倍,人为污染威胁大。目前湖泊水体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值已经接近Ⅰ类水质的上限,人类活动对湖泊生态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并没有完全解除。另一方面,目前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已经无法找到I类水质的大型湖泊,而抚仙湖至今仍然保持了清澈纯净的I类水质。如果抚仙湖一旦被污染,那么就意味着全国将有一半以上的优质淡水资源被污染,而且恢复生态要投入巨大的资金。由此,面对如此脆弱和重要的抚仙湖,我们要加强风险意识,预防先行,久久为功。

本文来自:中国自然资源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