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脏,所以哥哥先洗澡”:父母偏心到底有多伤孩子?

一个女孩在知乎上发帖,讲述了她的故事。

女孩和男朋友在一起后,她每晚都是让男朋友先去洗澡,男朋友洗完她再去洗。一次,她男朋友问她:你为什么不能先洗澡呢?

女孩很自然地回答:“因为男孩子干净,女孩子脏,所以要男孩子先洗。”听了她的解释,女孩的男朋友用万分惊愕的表情看着她,问:“谁跟你讲的?”

女孩毫不犹豫的回答:“从小到大我妈都这么跟我讲的,所以总是我哥洗完澡我才能洗澡。”

女孩男朋友表情立刻变得严肃,郑重其事地跟我说:“不是这样的,宝贝儿,你很干净,我们一样的干净,谁先洗澡都是可以的。”

女孩楞了,然后赶忙去洗澡,借着洗澡水哗哗的掩护,让眼泪肆意流淌。

男友的一句话勾起女孩回忆,才发现29年来自己习以为常的一切,在别人那里是不正常的,是被委屈的。她想起瘦肉总是给哥哥,鸡腿总是给哥哥,哥哥可以去复读班,一年花费一万多,而她连辅导书都没买过一本……

这些不公正的待遇,她已经习惯了,她没去争执,更不曾反抗过,但是在别人告诉她“你很干净可以先洗澡”时,再也无法承受了。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父母长期灌输的思想,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配,不配得到一切好的......

同女孩一样,父母的偏心使我自己一直有不配得的心理。读书的时候觉得不配拥有唯一的读书机会,选择了退让;成人以后,觉得不配有麻烦别人的资格,选择透明;婚后也觉得自己不配拥有被爱,选择事事妥协。

这种不配的感觉会让那个被偏心的孩子留下自卑感,从小缺乏安全感,别人如果对她一点好,就会抓着不放,尽管自己已经伤痕累累。

就像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一样,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有人这么傻,被教导主任威胁却不反抗,被情人暴打却不离开,被人诬陷却不辩解。

可当我们看到松子的童年经历时,才发现松子之所以一直遭受欺骗,却仍旧卑微地去讨好别人,和原生家庭不公平待遇有很大关系。

松子小时候,因为妹妹身体弱,父亲的全部注意力都在妹妹身上,妹妹有的礼物她没有,妹妹有的关爱和呵护她一样也没有。为了求得父亲的一丝注意,她经常用做鬼脸的方式逗父亲开心。可是不管松子多么努力,都难以换得父亲一丝的笑肌抽动。

长期的不被关注,不被爱,让松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了扭曲,只知道一次次地放低姿态去“乞求”他人的关爱。所以长大后,因为太过渴求别人的一丝关心,哪怕是违背自己的意愿,也要去取悦别人。被父母冷落的孩子,大多也没学会自己爱自己,长大后,要再遭受过多少次伤害,才能在废墟中重建关于爱与被爱的价值观,也或许,有的人自我治愈失败,再也走不出来。

相反,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能够从父母那里得到重视,长大后也愿意积极去争取想要的东西,因为他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我值得!

曾经在地铁上看过这样一幕:一个妈妈带着两个孩子上车,姐姐看起来6、7岁,弟弟看起来4、5岁。

小女孩上车后坐到了最边上靠扶手的位置,弟弟也看上了那个位置,两个人争起来。妈妈就让小女孩儿让出来,给弟弟坐。小女孩眼都没抬,一句话都没说,直接起来就跑去另一排座位,找了个有扶手的位置。

妈妈看了两眼,确认没跑丢,就坐在小男孩儿身边没动。

然而弟弟可能觉得别人手里的更好,也可能习惯了就是要和姐姐抢,就又跑去抢姐姐的位置,最后两个孩子坐到了一起,妈妈这才过去一起坐。可是小女孩儿没管他们,自己回到一开始坐的地方去了。

全程,小女孩儿都非常淡定,也没有表现出想要妈妈的关注的样子,看来她习惯了,也无所谓了,看的好心酸。

没有那个孩子不希望被妈妈关注的,这个小女孩之所以这么漠然,一定是平时都这样被对待,她已经习惯了,不再失望伤心了。

有一句话说的好,失望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会开出一朵花来,那朵花的名字叫,无所谓。

一个网友讲过一个故事:网友一次坐火车,对面铺上,有一对父母和姐弟俩,弟弟5、6岁,姐姐十来岁。

弟弟要喝酸奶,那种小盒子的酸奶,妈妈拿出一盒,给了弟弟一个,却没有问姐姐要不要喝,而是对姐姐说:“弟弟喝不了,剩下的给给你喝。”

姐姐没吭声。

弟弟果然没喝了,妈妈就把剩下的给姐姐了,姐姐接了,没说话,像拿垃圾那样拿着。过了一会儿,弟弟要吃桃。妈妈拿出一个桃子,同样对姐姐说:“弟弟吃不了,剩下的给你。”

弟弟果然啃了几口就不吃了,妈妈又把剩下的桃给姐姐,这次姐姐没有接。整个过程,姐姐都拒绝和家人交流,一句话都不说,甚至不愿意看家人一眼。

同样是父母的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区别对待呢?尽管难一碗水端平,也要考虑一下另一个孩子的感受。要知道,那个因为父母偏心而被伤害的孩子,可能一生都走不出童年的阴影。

父母不爱孩子们,孩子尚且可以认为他们生来如此,可是父母偏心,那个被偏心的孩子只能在成长过程中,悲哀地意识到:父母只是不爱自己而已。

我想这种绝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有多伤人!因此,最可怕的不是父母不疼爱,而是父母在你面前疼爱着你的兄弟,而选择忽视你。

其实,父母的偏心伤害的是两个孩子的人生。父母的偏心造成孩子的内心不平,小小的年纪便堆满了心思,对亲情逐渐失去期待,甚至充满怨恨,从而造成兄弟反目,姐妹结仇。

《猎场》里面有句经典台词:每个人都生活在过去之中。父母偏心,养出来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点心理障碍。

就像《都挺好》中的苏明玉一路狂奔,奔出了老宅,奔出了父母经济的管制,奔出了人格独立经济独立,可还是奔不出原生家庭对她的伤害。

《知否》中孔嬷嬷对盛紘说:“儿女众多的人家,父母最要一碗水端平才能家宅宁静。虽说姐妹之间要互相谦让,但也是今日这个让,明日那个让的,没的道理只叫一头让的,日子长了,父女姊妹免不了生出些嫌隙来。”

是啊,人性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物质匮乏时,不思增加财富,只怕分配不均,这样的家庭氛围,分崩离析是必然的。只有父母公正,子女才有安全感,因为有安全感,所有家庭成员就能够拧成一股绳,从而生出最大的力量,同甘共苦,互相扶助。

父母偏心,伤害的不仅仅是两个孩子的人生,也使一家人不得安宁。

end

干货/有料/有用

所谓育儿就是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