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半途效应”,秦始皇在修郑国渠的时候,给出了破解方法
“功亏一篑”一词,指的是在完成大部分工作后,只差一点就能完成。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以至于社会学家将该现象称为“半途效应”。半途效应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有效避免它?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我们首先来解释一下半途效应,半途效应是指在工作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中点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
毫无疑问,在日常生活中,半途效应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我们应该极力避免半途效应的发生,继而寻找到最好的捷径走向成功。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该如何避免半途效应的发生呢?两千年前的秦始皇为我们留下了答案。
在东周春秋之后,中华大地上开始了烽火不断的诸侯战争,百年纷争战乱,让众多小诸侯国被吞并,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相互之间各有觊觎。然而,在七国之中,国力最强的国家仍然是秦国,商鞅的变法将秦国带向了一个走向壮大的正轨。“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在此种情况下,秦国的邻居韩国再也坐不住了,于是便想方设法削弱秦国的实力,思来想去,韩国国君终于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韩国国内有一位著名的水利专家,名字叫郑伯,此人擅长修桥建渠,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韩国国君对其也非常信任,因为国内大部分水利设施皆是出自郑伯之手,农业产业的兴旺源于丰富的水系资源,此时的郑伯无疑成为了韩国国内最重要的工程师。
韩国国君认为,郑伯修建水利工程的确利国利民,但是耗费巨大,韩国根本负担不起。既然如此,倒不如将郑伯推向秦国,让他去秦国游说,劝说秦始皇修建郑伯渠,如此一来,秦国不仅要大兴土木而且还劳民伤财,定然会让国力大加损耗。一旦秦国因负担不起承重的花销与徭役,则其国内必生变乱,如此一来,韩国来自于秦国的压力便取消了,甚至还可能出现更好的局面,即韩国在秦国内乱之时趁虚而入,一举夺下关中地区,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事情似乎非常顺利,当郑伯前往秦国游说时,秦始皇欣然同意,并任命郑伯为“总工程师”,专门负责修建郑伯渠。郑伯渠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秦国所花费的款项十分巨大,甚至一度令其国库空虚。如此一来,秦始皇便有些怀疑,最后通过与臣子的分析才确定,郑伯的确是一位间谍,他正在上演一出“疲秦之计”。怒不可遏的秦始皇当即宣布,要将郑伯处死,以其头颅补偿国内的巨大损失。
然而郑伯却对此毫不在意,他笑道:“始,臣为间,然渠成,变秦之利也。此渠“为韩延数岁之命”,却为秦“建万世之功”。郑伯的话顿时提醒了秦始皇,诚然,自己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郑伯渠,如果此时杀掉郑伯,不仅以前的工作都付之东流,而且还留下一个烂尾工程。更重要的是,如此结果也是韩国国君最希望看到的。
正因如此,秦始皇还是命令郑伯将郑伯渠修缮完毕,甚至给予其更大的政策支持。数年之后,郑伯渠正式被修建完毕,秦国也算是倾全国之力“拼一把”。然而令韩国国君没有想到的是,短短几年的工夫,郑伯渠便开始发挥其效果,它令关中沃野更加富饶,农作物收成翻倍增加,秦国变得比以前还要强大数倍。韩国国君做梦也不敢相信,自己精心设计的“妙计”,最后变成了他人的嫁衣,不仅如意算盘全部落空,而且还要承受来自于秦国的日益倍增的压力。
秦始皇不愧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他用自己广阔的胸怀及远大的目光,跳出了半途效应的魔咒,并对其加以破解。因为他知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更懂得万年收益的智慧。由此看来,秦国能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实在是常理之中的事情。
参考资料:《中华上下五千年》华夏出版社出版 林汉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