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平:【曲之上,有故乡】
文/ 姚平 图/来自于网络
曲之上,有故乡
◎姚平
【作者简介】:姚平,一个奔五的笨女人。端体制的饭碗,用文字画心。
请欣赏正文
我的家在十里樊川一个颇有名气的小村子。小时候,村里大约有六十余户、300多口人,挤掐掐地住在南北两座摇摇欲坠的土门楼之间,瓦房、草房们亲亲热热地蹲在唯一的长街两侧,常年四季絮叨着家常,如同一街两溜儿端了老碗开会的老少爷们。
在我还懵懂无知地欣喜着每天都能吃一碗淋过浆水的苞谷疙杂时,村头的大喇叭哇啦一声,大锅饭解体了,娃们家只能各回各屋,各寻各妈。包产到户以后,家家不再缺粮吃,但依然缺钱花。正在长身体的小伙伴们对肉食、水果是各种丧眼,家长指望不上,只好自己动手想办法。
还记得上学途中那片经常被我们祸害的沙果园,是寺坡九队的地盘,可能是沙果卖不上价的原因,偌大个园子很少能见到护园人,便成了附近各村娃们解馋的好去处。沙果树很高,爬上去摘的可能性不大,只好盼风盼雨,求天上飞的各路神仙在上下学的时候刮大风、下大雨,摇一地果子下来。沙果,学名花红,又名海棠果,蔷薇科苹果属植物,春夏之交开花,果实秋成熟,味酸甜,生食似苹果,是土生土长的原生态中国水果。当然这都是后来从度娘处得来的知识。儿时的沙果是青青的皮儿、白白的肉、嫩嫩的籽、涩涩的味儿。沙果性平,味酸甘,具有生津止渴、消食化滞之功效,如今看来,我强大的消化吸收功能和越来越壮实的小体格,均得益于童年风雨求学路上的小苹果啊。
还有一样不得不说的水果,就是柿子,稻田里的青柿子。因为嘴馋,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几乎跑遍了临近村子的田间地头。农历七月正午的稻田里,几个脏兮兮的娃娃,头顶热辣辣的大太阳,在桑拿般的稻田里摸啊摸啊,核桃大的青柿子就浮在眼前。一人数个到手,顾不得清洗,掰开把把儿,张嘴一吸溜,软软甜甜的汁水儿就顺着喉咙滑滑地淌进胃里,那滋味儿,才真正叫爽!趴在半人高的水稻间满足了口腹之欲,再抬头心虚地瞭望一圈儿周围的动静,四野寂寂,偶尔的蛙鸣也仿佛热得有气无力。
柿子树长在堤上,一边是连片的稻田,一边是缓缓西去的潏河,微风徐来,稻浪翻滚,分不清是动是静的时空里,只有落柿子的香味随水散开……
当然,不花钱也换不成钱的水果,还有塬畔上的野酸枣,刺多肉薄核大,每每采摘归来,都会因为划破手、剐烂裤而获得父母措辞激烈、拳脚相迎的热情招呼。本着记吃不记打的优良习惯,过不了几天,又开始呼朋引伴:上塬!摘枣去!
再回杜曲,顺着湾子坡爬上高高的少陵塬。塬上,天高云淡,风吹过,野枣丛哗哗地唱起小曲儿;坡下,生养我的小村子静静地躺卧在西汤路边,夕阳的余晖淡淡地笼在村子上空,顺着南风,熟悉的苞谷、麦子、稻子还有炊烟的味道,开始争先恐后地涌入身体,瞬间沸腾了我的五感六觉,原来啊,自以为淡薄的乡情早已刻骨铭心地存在血脉里,一刻也不曾远离!
忘了介绍,俺村叫桃溪堡,就是唐朝那个某崔留下《人面桃花相映红》诗句的地方,很诗情画意的不是?
宗 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三秦团队:文学顾问:白忠德 罗旭初
主 编:鱼儿姐姐 编辑:守望
签约作家:程双红
投稿须知:
1、原创且首发,题材不限,健康向上。要求5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主编邮箱:406073222@qq.com
3、投稿后请关注《三秦文学》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以便稿酬发放。稿件刊发后及时分享到朋友圈,提高文章阅读量。
4、本平台读者赞赏功能中,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赞赏低于五元者不予发放,稿费于每周五发放。
5、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若有其他问题,请与主编联系,微信号:xiaoxiaoyu20040423。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