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的选择与发展——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

公元前三百年左右,巡游的亚历山大大帝遇见了正躺着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这位名声赫赫的帝王自我介绍:“我是亚历山大。”哲学家依然躺着:“我是第欧根尼。”帝王问:“我有什么可以为先生效劳的吗?”第欧根尼的回答是:“有的,就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这是一位哲学家的价值观,这样的价值信仰让第欧根尼做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当人们讨论价值观念时,似乎谈及的是一个束之高阁的概念,但实际上正是价值观描述了生活的意义所在,实实在在的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所以常人如你我难以理解第欧根尼的做法,因为对权力、地位、财富等的向往包含在我们的价值观之中。

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很难被轻易改变,对人的影响更不可能瞬间消失。今天还是犬儒主义的第欧根尼不可能转天就去追赶亚历山大的马车,今天还在追求财务自由的你我也不太可能抛下世俗生活转而问道修仙。这些抉择似乎都和日常生活离得太远。可事实上,自觉或不自觉的,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行为或组织行为的背后都有价值观作为支撑。

同样,当人们选择加入某一组织时,实际上也就选择了将会接受某种价值观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双向影响的过程:个人依照自身的价值选择组织,组织价值通过目标、愿景、信念、文化等方式影响和同化个人。如果这一过程无法顺利进行,那么个人和组织的脱离就成为了必然。只有组织的价值观和个人的价值观和谐共存,两者才都能更好的发展。

价值观匹配才能互相扶持、风雨同舟——从“苦行僧的寓言”谈起

《哈佛商业评论》有十大经典案例,其中之一便是摩根士丹利的前顾问Bowen H.McCoy先生所写的“苦行僧的寓言”。

这篇文章中,作者Bowen与人类学家史蒂芬,还有夏尔巴人、瑞士人、新西兰人、日本人等在攀登喜马拉雅山旅途中,因为共同的攀登目标而临时组成了一个松散的团队。他们在攀登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奄奄一息的苦行僧,但是每个人都遇到了环境及身体问题带来的困难,并且每个人所秉承的价值观不同,所以出现了不同的行为选择。发现了苦行僧的新西兰人将苦行僧背回到休息的地方后,就把苦行僧转交给了团队中的其他攀登者,作者Bowen和瑞士人在给苦行僧留下一些御寒的衣物后选择继续攀登雪山,人类学家史蒂芬照顾了苦行僧最长时间,直到苦行僧恢复神智才离开,但这位人类学家也并未选择帮助苦行僧完全脱离险境。

事后,作者Bowen与人类学家史蒂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史蒂芬认为,苦行僧的情况是个人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之间分离的典型案例。当与团队的共同目标背离时,因为得不到来自团队的支持,所以没有一个人愿意对那位苦行僧最终负责。每个人付出努力的程度仅限于不会造成过度不便。

文章中写道:“为什么史蒂芬没有选择自行照料苦行僧直至其完全脱离险境?答案部分是因为史蒂芬当时本身就遭受着生理压力,而另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在山上组成的松散团体缺乏支持系统,因此没有支持他个人执行此类行动的能力。”这个松散的团队没有统一的价值观,个人的价值观也得不到支持,而当人们无法在组织中获得此类支持时,在抉择时就会犹豫,在行动中就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如果个人的价值观与团队的价值观能够很好的契合并且互相支持时,员工将会与团队的成功息息相关。

文章结尾时Bowen写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那个苦行僧还活着。我们应该停下自己手头的事照顾他,还是继续向着高山山口艰难跋涉?或许是改变团队的价值观,使其能够利用所有资源,选择另一条路。”

西方学者提出了“个人-组织匹配”( person-organization fit, P-O fit) 的概念,将员工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的匹配看作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学者O'REILLY等认为,价值观是组织文化中最基本最持久的思想层面。中国台湾大学教授郑伯埙等指出,价值观是一种内化的规范信念, 一旦这种信念形成了,就可以引领组织成员的行为而不受外在因素(如酬赏、处罚等)的影响。“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简而言之,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的匹配影响着个人的行为选择和组织的发展成果,如果两者的价值观不能匹配,组织的目标与愿景难以获得个人认同,那么在面临困境时,个人与团队就很难风雨同舟。

“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

最常见的价值观的互相选择就存在于企业和员工之间。就像非盈利组织通过自身的价值观而非物质手段吸引人才一样,如今的世界,由于社会财富的迅速累积,在工作的选择中,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将薪酬等物质条件视为首要因素,企业的价值观和目标成为了人们择业时重要的考量,已经颇有些“达则兼济天下”的意味。

尼尔森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67%的员工更喜欢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工作,而55%的消费者会为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公司销售的产品支付额外费用。德勤201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千禧一代对他们的组织如何应对收入不平等、饥饿和环境等问题越来越敏感。88%的千禧一代认为,雇主应该在缓解这些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86%的人认为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成功不应当仅仅衡量其盈利能力。那些认为自己的雇主支持当地社区的千禧一代雇员为该雇主工作五年的可能性高达38%。而在中国,95后第一份工作平均在职时间7个月这一事实也向人们昭示着,对于这一批还未磨去棱角似乎也不想磨去棱角的年轻人来说,只有足够的心理认同才能长久地留住人才。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身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的身份,这也同时意味着人们对于企业的“企业公民”身份重视起来。德勤在“2018德勤全球人力资本趋势报告”中将企业的公民身份定义为企业为社会服务并对其行为负责的能力,报告同时还提到,社会企业正在崛起,企业的公民身份甚至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随着公民意识的崛起,企业作为社会链条中重要的一部分,势必要跟上这样的价值观发展趋势,重视社会责任的承担,才能实现基业长青。

当罗永浩打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的标题,并说出“通过实现理想让人相信实现理想是可能的,通过改变世界让人相信改变世界是可能的”这样的话时,人们就不难理解,尽管锤子手机本身饱受争议,但是老罗却始终拥有一帮“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支持者。

除此之外,锤子科技每年新品发布会的门票收入都捐赠给被广泛应用却不为大众熟知的开源社区OpenSSL、OpenBSD,公司还拍摄制作过公益广告、海报等。一个英语老师开始做手机,竟然吸引了诸多曾在著名企业任职的知名高管,这其中不能不说价值观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现任锤子科技副总裁吴德周曾是华为荣耀产品线总经理,他曾公开表示:“如果现在让我再做一次选择,我还是会一样选择锤子。”让一个人做出选择的理由可能千千万,但价值观和目标一定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活动是吸引并保留优秀员工,提升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承诺感的重要途径。经济水平的发展使得人们正逐步的将目光从“独善其身”转到“兼济天下”,在自身温饱问题解决后,希望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实现一定社会理想的愿望就变得愈发突显。一个不以“兼济天下”为奋斗目标的企业正逐渐失去对人才的吸引力。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价值观的协同成长

正如前文所言,个人和组织的价值观选择是双向的。个人公民意识的崛起对于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企业向“社会企业”的方向发展,同样的,企业的价值观也势必影响着其中的每一个成员。“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当企业坚定的执行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时,个人和社会都能从中受到正面的影响,实现企业、员工、社会的协同发展,而这也正是建设社会企业的意义所在。

快时尚企业的加工代工厂常常因为无视工人处境被称为“血汗工厂”, 饱受诟病。快时尚连锁品牌Zara的零售商和母公司Inditex希望改变这样的状况,逐渐把订单交给了更具安全性的供应商。2017年,公司有95%的产品都产自这些条件更好的工厂,这一比例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同时公司还推行了员工安全培训课程,尤其强调教会女性(工厂中85%的员工都是女性)认识性别歧视,让她们懂得如何捍卫自身的权利。这样的行为不单有助于会推动行业标准的提高,实现与社会的协同发展;同时,此举传达出的企业价值观也无疑会帮助员工明确自身工作的意义,实现员工的自我认同与个人价值观的成长。

西门子于2012年正式成立了西门子员工志愿者协会,为员工、企业和社会搭建了一个志愿服务和跨界合作的平台。西门子甚至鼓励其员工志愿者协会逐步发展完善成为由员工自主、自治的组织,进一步在公司内以及在社会上推广志愿者精神。在西门子的组织下,员工志愿者通过教授环保教育课程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成员及当地社区的环保意识,并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2015和2016年,西门子员工和其分销商募集数十万元人民币,捐赠给云南、广西等地的留守儿童,用于改善和丰富当地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2013年组织了“NGO 成长伙伴计划”,让西门子员工志愿者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帮NGO解决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为公益机构提供咨询服务,涵盖机构管理、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法务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建议。

这样的环境下,有理由相信员工很难不去关心社会问题。企业对于自身社会责任的重视势必会投射在员工身上,影响员工价值观的发展。由此带来的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是其它任何手段都无法代替的。

马云曾在其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写道:“好的企业,要用商业手法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而不是寻找社会漏洞去发展。解决的社会问题越大,企业就越伟大。如果能为国家解决问题,那就是一个国家企业……企业的目标是赚钱,但是企业价值的大小跟钱多少无关。企业受尊重不是因为会赚钱,而是企业会改变和影响世界,会完善社会和未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雇佣童工还是合法的行为;19世纪,工人们还在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进行罢工游行。企业的价值观一直都是与人类价值观协同进步发展的,而能够实现基业长青的企业更是需要以不断进步的价值观作为指导。而今我们有理由相信,企业价值观已经应当发展到重视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公民身份的程度上。这不但是劳动者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而个人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也应当在互相选择中,实现共同进步,协同发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