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佬死撑996的背后,是资本的寒冬
近期,996成为热点话题。所谓996,是指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代表着中国互联网行业盛行的加班文化。如何看待工作与休息、奋斗拼搏与加班文化、员工权利与企业治理,引发全社会的广泛讨论。
撰文| 李硕
996话题从程序员小范围内的讨论,到全社会的广泛讨论,大致经过了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3月中下旬开始,一批在中国各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程序员在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上建立了项目996.ICU,向互联网公司的“996工作制”等侵犯劳动者权利的企业制度发起了抗议,获得了程序员群体的大量支持。
网友还总结了一份“996黑名单,955白名单”,我们熟悉的科技大厂如BAT、TMD等几乎都在996黑名单上。
第二阶段:由于相关话题越炒越热,阿里巴巴、京东等企业的负责人相继就996发表看法,将话题热度进一步提高。
近日,阿里巴巴、京东等企业的负责人相继就996发表看法。4月11日,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在阿里内部活动上,谈到了996这个话题。马云表示:“996应该是我们的福报、你年轻的时候不996,什么时候可以996?”
在发表疑似支持“996”言论被网友“狂怼”后,12日晚,马云又更新了个人微博,表示“任何公司不应该,也不能强制员工996”“不为996辩护,但向奋斗者致敬!”又强调“年轻人要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然而,面对依旧不买账的网友和几乎一边倒的网络舆论,4月14日,马云三更微博,表示“真正的996不是简单的加班,不是单调的体力活,和被剥削没有关系,因为现在的人并不傻,可选择的机会也不少。我觉得真正的996应该是花时间在学习、思考和自我的提升上。”
无独有偶,京东创始人刘强东4月12日发表了《地板闹钟的故事》一文,疑似针对近来热议的996工作制表态。刘强东称,以他的体质做到8116+8(周一到周六6天,从早8点工作到晚11点再加上周日工作8个小时)完全没有问题。刘强东还称:“混日子的人不是兄弟!真正的兄弟一定是一起拼杀于江湖,一起承担责任和压力,一起享受成功的成果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在马云发表争议言论的同时,各大央媒都也加入讨论序列。加上网友的广泛参与,996的话题热度在微博、知乎等平台一直居高不下。
4月7日,央视就在节目中指出:“996”这个工作时长,不管是否有加班工资,都已经违反劳动法了!
4月14日,《人民日报》也发表评论《崇尚奋斗,不等于强制996》指出,进行理性分析前,需要在价值观层面澄清一个误解,即对996有争议,并不是不想奋斗、不要劳动。
关于996的合适与否,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在996被广泛讨论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996背后互联网公司的真实生态。
前两年互联网行业是多金、飞速发展的代名词。然而,正如专业人士所言,为了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增长,在资本的刺激和助推下,各大互联网企业展开了比推广、比市场占领、比转型的争夺战,通过拼命扩张和试错争夺头部位置。在这样的恶性竞争下,加班和忙碌似乎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的代名词。至此,“995”、“996”工作制也应运而生。
为了更快地占领市场和稳固受众基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以互联网为基础开发出了各项业务和副线产品,并为之配备相应的运营部门而进行大量招聘和人员扩张。
然而,正所谓“欲速则不达”,互联网行业井喷式的发展和商业模式创新而形成的竞争很快造成了市场的饱和,不少企业也因此付出了大量亏损甚至死亡的惨烈代价。
2018年下半年以来,一首“凉凉”在互联网领域响起,互联网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从未有过的寒冬,此起彼伏的裁员浪潮就是这一现象的直接体现。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从2018年年底至今,已经公布裁员的互联网公司至少有28家,包括人人车、滴滴、京东、腾讯、阿里巴巴、美团点评、唯品会、趣店、摩拜、去哪儿、当当网、便利蜂、途牛、小红书、京东到家、网易严选、蘑菇街、ofo、乐视、美图、PPTV等数十家知名电商互联网公司。
为了存活,企业不得不开始丢弃“包袱”,轻装上阵。此时,业务或产品的营收就成了企业未来工作中最主要的出发点。为了把风险降到最低,除了核心的技术部门外,互联网企业中不盈利或短期内无法盈利的项目和部门就成为了被首先牺牲的对象。
与此同时,“995”、“996”工作制的实行导致了互联网公司的员工休息时间被进一步压缩。面对工作时间的延长和繁琐事务的增多,许多企业内资历老的员工选择了主动离职。许多人猜测,这也是企业变相裁员的一种策略。
一般来说,在互联网企业工作超过五年的员工,年薪大多会在20万上,有的甚至更多。老员工的主动离职,企业不仅不需要支付裁员补偿金,还可以用更少的薪资招聘新的员工来担任同样的工作。“裁老人,招新人”,这也是很多企业用来缩减薪酬福利成本、进行人员换血的方式。
面对内部曝出的裁员风波,互联网公司所谓的“正常人员调整和优化”,多少显得苍白无力。从当初的中小型的互联网公司的996到现在以阿里、腾讯和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我们已经切实感受到了来自互联网行业的阵阵寒意。
以滴滴为例,2019年2月15日,滴滴首席执行官程维宣布将做好过冬准备,裁员15%,涉及员工超2000人。与此同时,滴滴也会在2019年把发展的主要方向聚焦在其出行主业上,并对非主业项目进行“关停并转”。
在收购Uber中国、合并快的后,滴滴几乎已经成为了中国首屈一指的一站式出行平台,俨然成为行业独角兽。据滴滴发布的消息,目前滴滴大约有1.3万名员工。
成立于2012年的滴滴,从最早获得了数百万元的天使轮融资开始,经过6年发展,至今已至少完成9轮、总额超200亿美元融资。作为出行平台,滴滴的主业是快车业务,但是梳理滴滴的业务线发现,滴滴还广泛布局金融、外卖、共享单车、电单车、公交等业务,而这些业务都算不上是滴滴的主业。
2018年下半年,“郑州空姐案”和“乐清案”的发生让滴滴的发展受阻,滴滴顺风车业务关停整改并使滴滴企业经济受到重创,直接亏损68.6亿。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经济名誉双失的危机迫使滴滴必须要在新的一年中做出调整。因此,滴滴不再盲目追求增长,“安全”成为目前工作的重心。
依托巨大的人口红利和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互联网经济经过前几年的野蛮生长,现在也进入到结构优化、产业升级阶段。当资本市场遇冷,活下去成为不少中小互联网企业面对的头号问题。
当资本不再为互联网公司供血,互联网公司为了生存下去必须要增强自我造血的能力,而当自我造血的能力尚不奏效的时候,或许通过裁员来缩减成本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提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面对寒冬,企业及员工都需要积极调整心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
事实上,此次的互联网寒冬,也反映出了互联网企业在野蛮生长的同时,其管理制度还无法跟上狂飙时代的扩张步伐。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互联网企业不仅要思考自己未来发展方向,也应该转变对于员工和整个企业的管理模式。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曾在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提出,管理者最重要的目标是培训和发掘企业中每个人的技能,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劳动生产率,让他们从事最适合的、等级最高的工作。显然,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依靠企业良好的管理模式而不是简单的“996”和裁员。
通过此次互联网寒冬,企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人力资源的价值和重要性。在经历了因过往的超速发展而付出惨痛代价后,企业也应该学会如何亡羊补牢。回顾过去几年互联网行业大规模的招人,不得不说许多互联网企业在人员的招募和管理上都缺乏足够的前瞻性思考。
在互联网行业发展初期,大部分企业都会忽略“管理”的重要性,优先选择人员扩张和抢占市场。但如今,很多互联网头部公司已经过了突飞猛进的扩展阶段,面对部门结构的冗杂、流程的繁琐以及权利行使的混乱,员工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处理各类复杂的问题,这也把企业拖入了运行失控的深渊。
因此,在将员工招入麾下后,如何将其物尽其用,通过合理的人员分配和管理,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也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待遇和个人发展空间则是企业应该思考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岗位设置和人员招聘上,企业要注重精细化管理,在认真梳理已有业务的同时,聚焦核心业务。
另外,在此次互联网寒冬的裁员浪潮中,一些公司一边在裁员,一边又在招人。借着“优化组织结构”的旗号,换掉了那些拿着较高薪水、能力一般、无法为公司创造更高价值的老员工,同时招聘那些起薪较低但能力突出的年轻人。这表明,互联网行业的裁员并不仅仅是一裁了之,而是需要企业在进行人员精简时,认真评估员工的岗位表现和发展潜力。
从企业角度来说,公司最大的责任是让工作富有成效、让员工有成就。在经济不景气的发展环境中,企业需要重新梳理其业务流程以及团队生产力,创新改革适应环境。
对于员工个人而言,工作既是获得报酬的方式,更是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只有自己不断学习成长,具备核心竞争力,才不惧怕任何形式的互联网寒冬。如果你对公司来说可有可无,自然难逃被裁的结局。
具体到每个职场人身上,也分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包括:我们首先要选对公司,其次在公司中,所在的部门是否是核心部门,也很关键。
内部条件则是个人的职场能力,即努力使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人才。什么是不可替代的人才?他们往往具备这些特质:设立挑战性目标、具有合作精神、自我驱动力强、勇于承担责任、顺应变化、积极主动、言出必行、拥有良好的判断力、具有挫折承受力、真诚给予反馈……
裁员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为什么被裁。996也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996你没有主动拒绝的底气。人生犹如一场马拉松,短暂的修整后,依然要勇敢地再次出发!
虽然,互联网寒冬具体会持续多久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不得不承认,此次互联网寒冬的冷风,也逐渐吹散了互联网市场虚假繁荣的泡沫。也许,摆脱对资本的盲目依赖,优化企业自身管理并不断提升现有业务的自我造血和盈利能力,才是互联网企业现如今的持续生存之道。
《人力资本管理》致力于传递全球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最新的思想、观点、方法、技巧和资讯。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