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东亭乡的浙江移民
凌明朝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860期
广德市东亭乡高峰村的百亩地和小麦冲两个自然村,坐落在青山绿水之中,满山遍野的毛竹在起伏的山峦中像绿色的海洋。宽敞的水泥道路直通山脚,道路两旁的楼房鳞次栉比,清澈的泉水在山洼小河中流淌。
清晨,坐落在村口的高峰竹工艺厂,上班的工人川流不息,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该厂是我们广德县著名企业森泰集团的发源地,董事长唐圣卫是我县著名企业家。说起唐姓,在高峰的小麦冲和百亩地是大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五百余人。
清末时,政府组织大批河南、湖北、安庆等地的百姓移民广德,后来一些行走的郎中,挑担的货郎,还有一些手艺人,如铁匠、木匠、篾匠等外乡人也陆续来到这片土地,他们的移民,用今天的话说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例如,我乡来自浙江绍兴、温州、台州等地的人数也不少。
东亭乡高峰村的百亩地和小麦冲,如唐氏、王氏的先人,他们来到这片土地,则是登上无人问津的山顶开荒种地。现已八十多岁的绍兴人后辈唐诗文曾这样描述过,他们原籍浙江绍兴潜东镇石桥村,当时来到东亭高峰时,大部分土地已分给了先前的移民,为了生计,只能在百亩地的山顶开荒种地,主要以种玉米来维持生活,并以帮工、篾匠手艺为辅助收入。后来在耕种的土地上开辟茶园,制作茶叶来增加收益。百亩地的高山茶园至今仍发挥效益。唐老先生曾说,他先人曾在大山顶上垒石为墙,斫草为瓦,艰苦生活了十五六年的时间,他的祖母养育了六男二女,随着孩子们的长大,才逐步从山顶上搬迁下来,买田买地,成家立业。
绍兴人讲的方言,我小的时候很难听懂,到后来也慢慢晓得 “回家”叫“屋里克”等意思。现在绍兴人的后辈们绝大多数不会讲绍兴话了,讲我们当地的“普通话”,偶尔也遇见年老的绍兴后人,用绍兴方言交流,其中夹带着当地的“普通话”。
解放前的战争年代,由于居住在大山之中,绍兴移民受到的影响不是太大,再说绍兴人忠厚,不喜欢惹是生非,凭手艺吃饭,常言道:“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新中国成立后,绍兴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得解放,通过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到今天的土地承包责任制,绍兴人勤劳智慧,靠勤劳的双手,充分利用当地的毛竹资源,学会了竹制品的编织技术,成为勤劳致富的重要手段。
唐氏家族的竹编技术在我们当地是很有名气的,把毛竹加工成各种用品,如:家庭中各式各样的菜篮子、盛饭的饭篮子、淘米用的淘米篮子等等。绍兴人编的竹篮一般是圆形的,我们广德的湖北人编的篓子是腰子形的,使用上也有区别。
还有一种容器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猫叹气”,也是农村老百姓家中不可缺少的,像个酒坛子,肚子大口小,并配有盖,人们把过年的咸鱼腊肉晒干以后就装在里面,再挂起来。既通风又安全,猫闻得到却吃不着,我想“猫叹气”的名字由此而来吧。现在家家有冰箱或冰柜,“猫叹气”见的也不多了。
东亭乡高峰村唐诗礼的竹编艺术已是第三代传人了,其父亲唐良兴是绍兴移民,当地有名的老篾匠师傅,已故多年。他在世的时候,常年上门为乡民进行竹器编织,他编织的稻萝既好看又结实。目前,唐诗礼的竹编技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由实用型转变为工艺型,产品远销国外,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的竹编艺术已列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选自宣城市政协编《宣城移民》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