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例话(41)对联中的同音与绕口
朱英贵
(本文刊载于《晚霞》杂志2020年第7期)
对联创作中的同音手法与绕口手法,都是利用文字音同音近的特点来制作巧联与趣联,其实“同音”是手段,“绕口”是效果,“同音”必然“绕口”,“绕口”又往往要借助“同音”,二者是很难严格区分的,各种讲对联修辞手法的著述往往对其难分伯仲。拙文将联语中含有用字声韵调全同或接近全同者视为“同音对”,用字声韵调相近但是不全同者视为“绕口对”。
一、对联中的“同音对”
所谓“同音对”,是指上下联中有几个读音完全相同或者只差那么一点点几乎完全相同的字,而需要借助同音字的不同形体来区别意思,此种方法读出来难以分辨,写出来便一目了然。对联中同音这种修辞技巧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形:
1、上下联各含有一种同音字的同音对
(1)闲贤、盗道同音巧对:
闲人免进贤人进,
盗者莫来道者来。
作者有意将两组同音异义的“闲人”和“贤人”、“盗者”和“道者”放在一起以混淆听觉,借以求得幽默诙谐的修辞效果。
(2)李鲤、风蜂同音巧对:
李打鲤,鲤沉底,李沉鲤浮;
风吹蜂,蜂扑地,风息蜂飞 。
此联故意将“李”和“鲤”、“风”和“蜂”这样两组同音异义的字眼放在一起反复纠缠,借以求得幽默诙谐的修辞效果。
2、上下联各含有两种同音字的同音对
(1)叔嫂姑姨同音巧对:
嫂扫乱柴呼叔束,
姨移破桶叫姑箍。
这副同音对中的“嫂扫”、“叔束”、“姨移”、“姑箍”皆为同音字或几乎同音的字,两组同音字分别相间交错出现于上下联中,既刻画了生活中的两件烦事,又使得联语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油然而生。
(2)童子打桐子同音巧对: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幼儿摘柚儿,柚儿完,幼儿玩。
上联得“童、桐”与“落、乐”(方言同音字),下联的“幼、柚”与“完、玩”都是同音字,这样的巧对如果不借助书面的字形识别,仅靠读音是很难区分其意思的。
此联又有人对为: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下联的“丫头”与“鸭头”、“咸”与“嫌”,读音完全相同,读来同样令人感到风趣盎然,1981年,《中国青年报》曾以“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为题征下联,应征的下联如“玉头起芋头,芋头枯,玉头哭”、“和尚游河上,河上幽,和尚忧”等,与古对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3)游西湖提锡壶同音巧对:
相传宋代苏东坡游西湖,歌女不慎将锡酒壶掉入湖中,苏轼当时灵机一动写下上联: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这一上联出句,“西、锡、惜”与“湖、壶、乎”为两组同音字,要求下联也用两组同音字与之相对,一时竟无人能对。据说后来,朱熹在福建时路过南平,买下景泰蓝瓶子,写了下联,才巧合成对:
过南平,买蓝瓶,蓝瓶得南平,难逢蓝瓶。
此下联依照宋代古音“南、蓝、难”与“平、瓶、逢”当为两组同音字,还算对得工整。
当代有人在对联网站(天涯社区·对联雅座)上对为:
赏御碑,端玉杯,玉杯撞御碑,欲悲玉杯。
本人在教学对联时亦有成都大学的学生对为:
弹琵琶,依枇杷,枇杷碰琵琶,噼啪枇杷。
以上两种今人的应对也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佳作。
3、上下联各含有多种同音字的同音对
有一副趣联是这样的:
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这副对联写的是生活中的趣事,传说清代四川文人李调元一次正与农家大嫂谈天说地,一群鸡跑来啄食晒场上的稻子,两个挥舞竹筒的小孩把鸡赶走了。大嫂见状,便出上联请李调元答对。李正在感到难以应对之时,忽然发现屋梁上一只纳凉的老鼠被他的咳嗽惊跑了,于是便对出了下联。这副对联上下联各含有“饥鸡、盗稻、童筒”和“暑鼠、凉梁、客咳”三组字义各异的同音字,而且对仗工稳,是一副绝妙的谐趣联。
后来又有人添加事例,将此联扩充为含有更多种同音字的同音对:
暑鼠凉梁,请画师笔壁描猫惊暑鼠;
饥鸡盗稻,呼童子沿檐拾石打饥鸡。
这样一来,对联的上下联就各含有四组字义各异的同音字了,它们分别是“暑鼠、凉梁、笔壁、描猫”和“饥鸡、盗稻、沿檐、拾石”。
二、对联中的“绕口对”
所谓“绕口对”,把一些音近的字放在同一联内交错反复,造成难以顺读的特殊效果,读起来就像读“绕口令”似的。对联中同音这种修辞技巧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形:
1、用不同声调的字连续排列造成绕口的效果,例如:
烟沿艳檐烟燕眼,(古)
雾捂乌屋雾物无。(今)
据说这是一副难读的古今对:清末,有人作了上联,说的是门前生火,烟沿着艳丽的屋檐进入燕窝,烟了燕子的眼睛,每个字的读音差别都只在于它的声调各自不同,据传当时无人能对。下联为今人所对,是说大雾捂住了乌黑的房屋被雾遮挡的景物几近于无,对得也真是够绝了,也是每个字的声调各自不同,读起来也实在是绕口。
2、用同声同韵的字交错排列造成绕口的效果,例如:
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
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这副对联中的“阁”与“鸽”、“洲”与“舟”都是用同声同韵的字交错排列造成绕口的效果,使之产生回环往复的诵读妙趣。
3、用同韵字交错排列造成绕口的效果,例如: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这是成都望江楼的一副古今绝对:此为上联,相传是清代一江南名士游览望江楼薛涛故居时所题,联内“楼”(1óu)与“流”( liú)同韵,读起来有绕口的效果,当时无人能对下联。后来又传说清代旌阳彭大侠对为: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薛涛井、薛涛冢,薛涛井畔薛涛冢,涛井至今,涛冢至今。
又传上个世纪30年代有现代人什邡县李吉玉先生,发现什邡县城外珠市坝有井一口,旁有清嘉庆年间所立石碑一块,上书“古印月井”四字,于是由景生情,得了这样一个下联: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又据传今人(佚名)有以云南玉溪映月潭成一下联: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映月潭,映月圆,映月潭中映月圆,月潭万年,月圆万年。
综合评定上面几种对句,愚以为彭大侠以薛涛井对望江楼,其景致极其恰切,然而以名词“冢”对动词“流”,以“至今”对“千古”则欠工稳;什邡县的李吉玉以“万年”对“千古”极其工稳,然而用印月井对望江楼,其景致略嫌局促了一些,且以名词“影”对动词“流”亦欠工稳;无名氏以映月潭相对,其意境颇为协调,且用形容词“圆”来应对动词“流”也是中规中矩,尽管映月潭远在云南,相较之下也算略胜一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