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村凤山余氏十门
叶村凤山余氏十门
中洲叶村,是一个拥有500多户,近2700人口的大村落。耆老相传,叶村凤山余氏分为十门,据说村中祠堂林立,有十几个,与十门有关。然而,由于解放以来,宗族观念淡薄,门户、门第概念也日趋模糊,老人说不清,年轻人更不知所云了。
根据叶村凤山余氏宗谱的里居图以及世系考,十门是自元至正三年余德明五子孟五携子宝(国良)从汾口大屋基迁居凤山(叶村)之后,繁衍生息,到清朝乾隆年间不断析分形成的十个宗族支派。
叶村凤山余氏十门记载见于清朝乾隆51年《璜(王堂)余氏宗谱》凤山世系考。世系考记载:编修(余德明)诞五子。孟五弌之公生三子真、贵、宝。真、贵居西洲,后无传。孟五公带宝公徙居凤山,宝公生四子坚、全、莹、璧。全公无传。坚、莹、璧三公子姓复益繁衍,又晰为十门。
具体是哪十门呢?该谱有璧公派下世系考,这样记载:宝公四子,坚为长房,全无嗣,莹为三房而支派己析为六门。璧公为四房,诞二子鎻、镐。由鎻而清,清公诞五子,长无嗣,次曰椿,为仁寿堂始祖,三曰柏,为种德堂始祖,四五无嗣。镐公诞三子(氵貢)、泗、澉。(氵貢)无嗣。泗而棵,棵诞三子,文焀为起凤堂始祖,文明无嗣,文蘭为世芳堂始祖,亦分为四门。
据此,宝公第四子璧公(四房)长子鎻公下分出椿公门(仁寿堂)、柏公门(种德堂),次子镐公下分出文焀公门(起凤堂)、文兰公门(世芳堂),共四门。另六门为宝公第三子莹公(三房)所析。
关于十门记载还有翰林院编修公十五世孙永祐作《八代行实娶葬序》,序中记载:坚公后世居祖屋基;璧公派衍仁寿、种德、起凤、世芳四门;莹公居三,字伯刚,配方氏,子三镇、钦、镠。镠公后派衍敦伦堂。镇公居长,字叔安,配汪氏,子三温、澄、洪。澄公(继钦公)登永乐乡荐,世居乐善堂;洪公后居继善堂;温公居长,字士和,号行素居士,配蒋氏,子三森、(木智)、權。森公后派衍中善、德茂二堂;(木智)公以岁贡任睢阳卫经历;權公居少,字汝衡,配蒋氏,生子勋。勋公,字宗贤,配蒋氏,子三谟、冕、谏。公率子由凤山迁居上游余庆堂,冕公后世居之,谟公迁居月山下叙常堂始祖。
根据该序,三房莹公三子镇、钦、镠,派衍七堂。据世系考,钦公无子,以镇公次子澄(仕清)公继后。镠公后派衍敦伦堂。镇公后派衍乐善、继善、中善、德茂、余庆、叙常六堂。其中森公后派衍中善堂,即焘公,徙居横沿中宅。莹公七堂,排除外迁的中善堂,剩余共六堂,即莹公后不断析分的六门。
由上看出,凤山余氏十门实为宝公三房莹公、四房璧公之后的十个分析支派,不包括长房坚公派。各门派对应相应厅堂。乾隆《璜(王堂)余氏宗谱》(统谱)凤山里居图就仅标孝忠祠及凤山十个厅堂,叶一村有孝忠祠、德茂堂、乐善堂、仁寿堂,叶二村有敦伦堂、世芳堂、起凤堂、种德堂、余庆堂,叶三村有叙常堂、继善堂。在叶村看到另一谱本,里居图上叶一有复兴堂、叶二有大雅堂,此二堂应与十门无关。据上海图书馆藏宗谱提要,有《凤山叶氏宗谱》,为复兴堂修纂,里居图中的复兴堂或为叶氏祠堂。至于大雅堂,或为私宅堂名,或为乾隆之后所析。
在我们乡村,有些大的村庄都有分成几门的现象,如汾口云林村就分为里门、中门、下门,而且各门各有厅堂。木有根,水有源。我们的祖先因各种原因选址定居,是为村落。定居之后,繁衍子孙,就如同树木一样,开枝散叶,一个家庭繁衍为一个家族,一个家族繁衍为一个宗族。族大人繁,便产生支派房门。每个祖居地有不同的人口容量。地域开阔的,会不断析居到附近。地域狭小或人口繁衍较快的,会超过容量,则有子孙迁徙到外地。这就是另立门户。根据所传宗谱,以及云林、叶村的情况来看,外迁的往往作为支系,本村的往往作为支派房门。门的概念,既有世系分支的意思,又有相对聚居的含义。
另外,叶村余氏还有“朝家”之称,也有与“门”类似的意思。如叶二称谷朝家,应该是二世祖宝公居住而得名。宝公,字国良,避讳改穀良。叶二上游称面朝家,应是冕朝家,因余庆堂为冕公居住地。叶三称谋朝家,应为谟朝家,因叙常堂为谟公居住地。叶一上游称春朝家,应为椿朝家,因仁寿堂为椿公居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