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绍籍老教授以拳拳之心为故乡作学术探讨:《绍兴古城保护得失谈》……
※※※※※※※※
绍兴古城保护
得失谈
浙江大学/周进步
古人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行不成。”本文拟稿之初,曾命题为《古城绍兴60年“旧城改造”得失谈》,后来觉得不妥,改为现题。因为,用先进和现代化的观点看问题,“旧城”属于历史文化遗存,原本就是一种“宝贝”,是需要保护而不能加以“改造”的。所以,我们曾经习惯地使用多年的“旧城改造”这一提法本身就是错误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们和全球(当然包括中国)的有识之士,早在一二百年之前就有了这一认识。
我国有些人之所以认识较晚,或是由于当时“破旧立新”、“不破不立”、“人定胜天”等等“主流观念”,或是有某些特殊原因使然,例如官员的“政绩”观或商家的“利益”观等等(尤以后两者相结合最具有破坏力)。时至世纪之交,“旧城保护”的观念才渐渐地为国人所接受,并越来越深入人心。较早觉悟的是比绍兴人更为聪明的苏州人(其实主要是苏州或江苏当局),早在80年代就把自己有2500多年历史的老城彻底保护起来了,叫做“保护老城,另建新城”。绍兴人也在世纪之交觉悟过来,为保护自己的城市做出了许多好事,取得诸多成就。
一、近年来取得的绍兴古城保护成就
世纪之交以来,绍兴人对自己家园建设的不少失误开始有所觉察,并为保护自己的城市做出了许多好事,其中有:
1. 建成了全国罕见的环城城河公园。城河公园,环城30里,“水木清华,山川映发。”亭台楼阁,散布其间,景色不同凡响。虽行山阴道上,如在西子湖畔。使绍兴十大水陆古城门及其历史文化重新为人们所熟知。
2. 以超凡脱俗思想境界,无比自信的创新精神和现代化的科学方法,整修了古老的仓桥直街。这个成功的古街巷整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特别奖”。
3. 全面整治了城内现存河道及沿河建筑,通行乌篷船开展旅游,使外来游客初识绍兴水城风光。
4. 此前,也曾先后恢复和重建了城内三山如府山越王台殿、蓬莱阁,塔山应天塔、塔山园,蕺山塔等一大批名胜古迹。等等。
成就虽然可观,但本文的主旨,恐怕只能更多地谈谈失误和教训,并提出一些建议。
二、古城地脉和文脉的破坏
绍兴是一座中外少见的古城,自春秋时期周敬王三十年(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命范蠡建城至今,已历2509年,而且城址始终不变。这种情况,在世界城市史上实属罕见。仅仅为此,绍兴就已足够有资格以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跻身世界遗产。更何况绍兴拥有举世罕见的优美无比的地理环境特殊性,以及她在二千多年峥嵘岁月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存。所有这些,实在是一言难尽,本文只能从地脉和文脉的角度谈谈60年来绍兴城区保护的得失问题。
绍兴的地脉,就是上文提到的“优美无比的地理环境特殊性”,就是人们常说的“水城”。绍兴素有“东方威尼斯”的美称,其实,据统计,清末绍兴城平均每0.0231平方公里就有桥一座,威尼斯的桥梁密度只有绍兴的四十五分之一。把威尼斯称为“西方的绍兴”还差不多。同样据统计,绍兴的水网密度也超过我国另一个“东方威尼斯”苏州。60年前的绍兴城内,水网密如蛛网,说是“十步一河,廿步一桥”也不为过。把同为清代的《苏郡城河三横四直碑》与《越中杂识》所载资料相比较,当时绍兴城内河道竟有六纵十三横,胜苏州多矣!
若论桥梁,据清光绪癸巳(1893)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所示,当时城市面积为7.4平方公里,城内有桥梁229座;苏州城内面积21平方公里,有桥310座。可见绍兴桥梁密度为苏州城的2倍。唐人杜荀鹤 《送人游吴》诗曰:“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想必杜君没有到过当时的越州,要是到过,他又没有偏见的话,他肯定不会把这种水乡风貌的专利单单归于苏州了。
但是,我们没有保护好这个大好地脉。上世纪50年代以始,绍兴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填河拆桥运动。笔者是土生土长的绍兴城里人,是亲眼看着(有时甚至参加了)绍兴填河拆桥长大的。现在绍兴城内,大部分河道都已填没,只剩下都泗门经大江桥到西郭门这条东西向河道还算完整,其余只有东郭门沿鲁迅路解放南路至南门、投醪河、缪家桥河、西小路河、环山河这么几条小河残存,而且鲁迅路河与环山河只隔百米而不得沟通,致使城南东西向水系隔绝,哪里还有“水城”可言!城内古桥现仅存76座。可见绍兴填河拆桥的规模实在太大了,其实例不胜枚举,本文仅举特别可惜的大云桥以北的府河的填没和宋代保祐桥的拆毁两例以作反思。
府河,原是绍兴天然河道,千余年来一直作为山阴、会稽两县的界河。这条小河历史上曾多次被填而都被重新挖起。仅就明清两代而言,据《越中杂识》(水利篇)载:“明嘉靖间,郡守南大吉疏辟之。……康熙五十一年郡守俞卿浚之……乾隆五十七年郡守李公亨特复出示拆毁(架阁于河者),并浚河路淤塞处。……”直到上世纪80年代,府河还存在并通航着,但不久总归被镇压在高楼大厦之下。
保祐桥,是建于南宋保祐年间的千年古桥。与现存的文保单位八字桥、广宁桥属同一时期。我是60年代该桥惨遭拆毁的目击者,当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十几条精壮的石工大汉,满头大汗,劳作三天才勉强把它拆完。因为这座可贵的千年古桥实在太结实了!
地脉的破坏是成线、成片的,相对而言,文脉的破坏是点状的。填河拆桥以外,我们还干了不少破坏名胜古迹的蠢事,仅举数例:
1. 府山之巅原来就有一座望海亭。北宋嘉祐五年(1060)越州知府刁约在《望海亭记》中记府山形胜说,“越冠浙东,府据卧龙山为形胜,山……状卧龙也。……龙之脊,望海亭也。”对该亭评价可谓崇高而贴切。对于这样一个千年古迹,90年代竟然有人把它拆了,改建成一个“飞翼楼”。理由是此地原为春秋越国飞翼楼旧址。这是一个废真造伪之所为。且不说毁了文物,而且,难道为一个假古董取一个老名字,2500年前的历史文化就回来了吗?
2. 鲁迅故居是绍兴一大名胜。在商业化大潮中,绍兴人搞旅游“吃鲁迅饭”,也是情有可原的。原来的鲁迅故居和纪念馆景区,修建于60年代初期且已存在30余年,早已名扬中外。景区建筑中西结合,雄伟壮观;布局疏密有致,宽敞坦荡,颇具绍兴和鲁迅风格。有什么必要把它彻底推翻而改造成现在这样呢?鲁迅先生若地下有知,对这个假古董会认可吗?
3. 在市中心建设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现代化”城市广场。这个广场是在全国一片“广场热”的形势下建成的,其形象与绍兴的城市性质格格不入。巍巍大善古塔鹤立鸡群,明眼人一见就知“不协调”。尤其是它建于原大善寺遗址之上,选址极其错误。大善寺,建于南朝梁天鉴三年(504),有1500多年历史。唐至明清历代都有敇封或修建。直至上世纪60年代依然存在,是绍兴生命力最强的佛寺;大善寺一带为绍兴全城宗教、商业和市民休闲中心,绍兴大善寺城市休闲中心地位可与苏州玄妙观、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和湖南长沙火宫殿并称。70年代,大殿以“危房”理由拆除,大善塔仍在市中心耸立至今。可见,此地是一个理应修复的名胜古迹,决不能代之以其他。
4.房地产业的发展导致随意卖地建楼,基本不考虑全城各处古民居的保护。其中最可惜的要数府山直街的“改造”。此街北起越王台,南至拜王桥,沿街多有晚清时期的古民居,还有山阴城隍庙等古迹,本属于“越王城”保护范围。不料时至本世纪初,文保思想已经开始深入人心之时,居然还要把此街区统统毁于房地产商的推土机下,改造成为一条大马路,实在令人不胜痛惜。此外,中兴路的建设虽为现代绍兴城市交通之必要,但它也是绍兴有史以来拆除城内传统民居的最大动作。此路一成,东西剖开,绍城东部古城基本无存。
三、几条建议
综上所述,绍兴古城文脉地脉业已遭受严重破坏,要完全恢复已无可能,所以应借鉴杭州西湖“申遗”成功经验进行补救。主要是修复旧观,因为文物旧观的原样复活也可视为保护成果。“杭州西湖综合保护工程”,2002年以来年年都有挖掘和恢复文化的新举措,2011年杭州西湖终于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又,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大陆90﹪以上的城市建筑都是重建的,但并不影响它们进入世界遗产行列。为此,绍兴应有更大力度的恢复举措。为此,特提出几条有关恢复性的建议,以供参考。
1. 恢复府河。杭州人能让“西湖西进”,把湮没300余年的西湖湖面重新挖出一大片来,难道我们绍兴人就不能重开一条长仅两三公里,湮没不到30年的府河?真诚希望绍兴领导人学一学上述明清两代郡守们的样子,下决心使千年府河重见天日。果能如此,则府河幸甚,绍兴历史文化幸甚!开发者必将青史留名,流芳百世。这里用得上一种发愤图强精神,叫做“不怕马路窄,就要府河通。”建议利用残存的部分北后街和已无后街的解放北路部分路面开河。其中,北后街段改为一河一路的水巷;解放北路段,在此路东侧重开河道,河岸以石栏杆与马路相隔。
2. 疏浚仓桥直街宝珠桥以北河道,并向东在胜利路南侧重开水澄巷河,使之与新开的府河相通,重建仓桥和水澄桥。
3. 率先开通狮子街或前观巷河道,使市区南部东西向水系贯通。
4. 废除现在的“城市广场”,在原址重建大善寺,重现其市中心风貌。并按应天塔形制修建大善塔(即在现砖塔之外加包木塔),使之可以登顶。据《越中杂识》(寺观篇)载,“大善塔在大善寺佛殿之右,高九层,登顶可望浙江(钱塘江)。”
5. “鲁迅故里”起码应拆除其南侧三味书屋以西河边的全部房屋,以部分恢复原貌。
(主要参考文献见文中注引)
【作者简介】周进步,浙江绍兴人,1943年12月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教授。1981年于中山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同年起在杭州大学任教。1988-1989年赴德国基尔大学进修和访问,并考察中南欧各国旅游业。从事人文地理、旅游地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国旅游客源国等课题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地理学》、《现代中国旅游地理学》等及专业相关论文50余篇。其中《中国旅游地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为国内第一部公开出版的旅游地理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