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学运作品丨做客巩县

做客巩县

巩县人好客是出了名的。我和爸爸在巩县的时候就多次应邀参加过当地人的宴请,爸爸有点酒量,也很爱结交朋友,并且喜欢和当地人打成一片,当地人欣赏我爸的豪爽性格,也乐意把我们这些外来户当成自家人一样看待。我们居住的那个小山村离县城有五、六公里远,离巩县老县城站街仅1公里,当时还叫巩县,后来和我们界首一样也划成市,改称巩义市。以前巩县的老县城便在站街,后来搬到了孝义便是现在的巩县(巩义),站街后来便成了巩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站街镇),站街不大,仅一条南北街道和一条东西街道。东西街道稍微热闹但不足百米,平常逢集时人来人往与其它集镇没有两样。

我们住的这个村子叫柏茂(当地人称白庙),其实村名叫柏茂。据当地人说:“村子里原来有一棵柏树很茂盛,故称为柏茂”。我们住在柏茂南沟,以前住在村里,南沟是后来几年搬去的,和我们做邻居的一户姓韩、一户姓常,韩姓主人当年四十来岁,有两个小孩,常姓主人是一老年人,他有四个儿子,是个大姓,有一大家子亲属。常姓男子除二儿子结婚后分开另住外,仍和已成家的大儿子、儿媳及未成家的三儿子、四儿住在一起,当年那里还以窑洞为主。巩县土质很实在,随便在山上掏个洞,便可以居住。窑洞冬暖夏凉,空调、风扇对当地人来说都是奢侈品,根本不需要,再热的天,只要一进窑洞,立马就不会再出汗。冬天外面风再大、天再冷,只要待在窑洞里不出来,照样很暖和。夏天再热的天,夜里睡觉时还得盖被子,冬天再冷,也不需要盖得太厚。这个体会,对没有住过窑洞的人怎么说,他也感受不到住窑洞的那种舒服滋味。西边姓韩的邻居,后来盖了几间平房,但他有事没事常来我们住的窑洞里串门。巩县多煤矿,当时韩姓邻居便在离家不远的一座小型煤矿上班,其媳妇是一个姓翟的妇女,说话嗓门很亮。我喊她婶子,她和丈夫都喊我爸“老聂哥”。巩县人结婚不怎么隆重,也很少举行复杂、繁琐的仪式,那里同我们这风俗不一样,同村男女可以自由恋爱或者经媒人介绍后组成家庭,同姓或者同村不同姓的男女结婚在当地习以为常。不像我们这里这么封建,同村人(及同姓人)不可以结婚。

当地人生小孩后,待客称为“吃面条子”,请的客人很多,男女双方家的亲戚都要请过来,不过当地人待客很节俭。客人来后,每个人都要吃上一碗“蒸面条”,而后亲戚们便分成若干小组,相互围坐在一起,品尝主人家端上的非常简单的几个菜。“吃面条子”顾名思义“面条”是重头戏,后来的几味菜便是配角。不过说起“吃面条子”,不能不佩服当地人的手艺。用这么大的锅,并且能做出这么多色、香、味俱全的蒸面条,真难为了这些帮厨的师傅了。我就特别爱吃当地人做满月时的“蒸面条”,这种面条不仅吃起来特别香,而且心里也舒服,当地做喜宴的人家一点没有看不起我们的意思,非常好客,待我们非常热情。南沟里谁家有这种“满月宴”,我们知道后都要去凑个份子,“礼多礼少”人家倒不怎么计较。逢到待客那天,我们一家都要被主人家邀请去赴“满月宴”。时间久了,我们一家人同左邻右舍都熟悉了,谁家有了红白喜事我们都去帮一下忙,当地人从不拿我们当外人,谁见了我们都会微笑着打招呼,有时邻居们娱乐(打麻将)缺人时,也会喊我们去配个门,我们也会爽快地答应人家,希望和热情好客的邻居们融为一体。我们遇有难处需要帮忙时,邻居们从来不推辞,出主意、想办法,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在巩县柏茂南沟的几年里,我们受到当地人的热情招待与无私帮助。真感谢那些热情好客的当地人,使我们当年在巩县的那些岁月里舒心、愉快,从未感到过孤独与寂寞。

当地人虽然在婚姻嫁娶中不怎么隆重,但在对待“白事”上却奢侈的多。按当地人的习惯,一旦谁家“老了人”,第一要守孝七日,期间要蒸面馍、面人,还要请唢呐班或戏剧团唱上三天大戏,出殡那天也很壮观,光送殡的人群往往排成一条长龙,孝男孝女身披七彩,红红绿绿,场面十分壮观。我们也多次参加当地人的葬礼,见证这种壮观的场景,看到一些当地唢呐班高超的技艺表演,听到真正的河南豫剧,下乡中慕名去了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大师的故居,拜访了唐代大诗人被称为“诗圣”的杜甫的故里---距站街仅百米之遥的“南瑶湾村”。

据传,当年杜甫的出生地有一座山,俗称“笔架山”,从远处看坐落在南瑶弯的杜甫故居形似一座笔架,这一点与传说基本一致,只不过当年杜甫故居还没有形成保护,也不卖门票,仅有几块牌子和几间造型不一的房子及窑洞而已。而坐落在巩县西边的大宋皇陵及洛阳白马寺,还有名扬海内外的河南登峰嵩山少林寺也只是路过一两次,由于当时经济条件限制,未能置身其中,只是从远处一饱眼福罢了。

感谢学运兄弟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

  • 乳山市圣石前村,因一块“奇石”而得名的地方

    威海乳山市的"光明顶"村,有的朋友可能还有印象.这个地方位于从黄疃水库以北到通天岭一带的山区中,属于乳山市徐家镇管辖.实际上,在那一片区域,有不少规模不大的村庄,除了光明顶之外,还 ...

  • 聂学运作品丨初识巩县

    卖布匹.杂货的货郎鼓是皮面鼓,有双垂或单锤. 初识巩县 巩县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约75公里,属高山加丘陵地带.这里青山绿水,物阜民丰,"诗圣"杜甫便出生于此.距县城 10公里颇具规模 ...

  • 聂学运作品丨刨砂礓

    刨  砂  礓 文.聂学运 还没有分队的时候,我刚刚记事,当时每年都要指令修一些公路,公社把这个任务分到生产队,生产队把这个任务摊派到每家每户,修路不是让群众兑钱,也不是修水泥柏油路,而是修一条砂礓路 ...

  • 聂学运作品丨打花啦团

    打花啦团 花啦团又被人称为花米团或米花团,是我们小时候常吃的零食.当时的花米团是一些膨化后的大米加糖稀做的,它要经过好几道工序.首先要选一些干净的大米,然后用爆米花机将它膨化,还要挑一些红薯,洗净后放 ...

  • 聂学运作品丨拾柴禾

    拾柴禾 小时候,每家都会有一间或大或小的灶屋,屋内堆满柴禾,并且支有两到三口锅,最外边的往往是一口用来炒菜的,靠里边的一排有两口锅,一口稍大点的是用来打稀饭或下面条的,称作大锅,和这口大锅排在一起的后 ...

  • 聂学运作品丨拾葡萄&看电影

    拾葡萄 村子西边有一条河,名字叫万福沟,村里人都喊它"大沟".村东边有一条路,是界首通往光武.马集.卢村等乡镇的必经之路.小时候这是条砂礓路,虽没有现在宽敞,但路面倒也整洁.平坦. ...

  • 聂学运作品丨摸鱼儿

    摸鱼儿 文.聂学运 爷爷是逮鱼的行家里手.不光会用撒网.抬网.扒网等,而且凭一双手也能逮住鱼,就是人们常说的摸鱼.在我的印象中,爷爷一次摸鱼的经历永远烙印在我的心里. 那是一个很干旱的夏天,一天天气较 ...

  • 聂学运作品丨卖冰棒

    卖冰棒 小时候,总感觉天气特别炎热,一到暑天,地面就像下了火一样.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放暑假了,除了每天泡在河里别的也没什么事可做.正好同村的一位伙伴来找我玩,说起了有些同学趁暑假期间去卖冰棒.干 ...

  • 聂学运作品丨挖野菜

    挖野菜 小时候,农村家家户户条件都不怎么好,小孩子总是馋啦叭叽的,吃肉是当时所有小孩子的梦想,但这个梦想一年中也实现不了几回,除了过年,便是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虽说肉在当时仅7毛钱一斤,但同其它的一些 ...

  • 聂学运作品丨买麻花

    买 麻 花 文.聂学运 小时候,常有一些卖零食的小商贩在村里叫卖,其中就有卖麻花的,他们挎着竹篮,老远就能闻到一股诱人的香味.一进村就开始吆喝,看到哪里有小孩就往哪里去. 我从小最爱吃麻花,只要看到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