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韩和平:【“空心村”的忧虑】(散文)
“空心村”的忧虑
作者:韩和平
因事回了一趟老家,内心拔凉拔凉地疼。记得村子鼎盛时期180多口人,曾是学大寨先进村,享有“瓜峪河畔一枝花”的美誉。而今天回到村里仅仅见到5个人,一病一残一智障一老一孤独。村子失去了原有家的色彩,也没有了本该呈现的欢笑、吵闹。
改革开放,推动了广大农村现代化、城市化进程。无数的农民涌入了城市,膨胀了城市的同时,也失落了农村。城市那边灯红酒绿,公路如织,人流如梭,尽显繁华。但繁华的背后也隐藏着落寞、迷失和萧条,农村的这边儿童留守,老人孤独,房屋破落,田园荒芜。我的故乡东坡头村就是这样一个逐渐落寞和迷失的村庄。
改革的浪潮,使求生存求发展的山村人,走出了大山,山村似乎仅仅成为了记忆中的故土和心里的故乡。偶尔也有人回来看看这破落的村庄,捡拾童年的、少年的艰苦,当然,也有可能是幸福。但这并不能改变山村失落的命运,山村恐怕将永远地破落与衰残了。
山村真得很破败,村里的窑洞很多塌的塌、倒的倒,到处是残墙、断壁。偌大的村庄,却没有本来该有的繁华和生气 ,年轻人们带着孩子、 赚钱梦、 还有无奈离开了,留下年老的父母,寥寥的孩子, 凄凉的村庄, 荒芜的田地 .......留守孩子, 留守老人, 留守的家,真的伤不起,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了?
每次回老家总是眼睛湿湿的,好清冷的村庄啊,没有了往日的喧闹和欢笑,只剩下破败与苍凉。简而又简地推究原因:由于绝大部分现代化元素——如教育、文艺、科技、生活方式等——都出现在城市,受其吸引且有能力负担它们的乡村精英——如富人、乡绅、家族长老、读书人、手艺人等——大批迁居城市,农村失去了一些维系其秩序的核心人物,生活链断裂而陷入停滞——破败——冷落——萧条——消失的恶性循环。
其实这个时代,很多人的伤痛是“留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然而农村的出路在哪里? 回来翻阅了许多网页,觉得孙飞白(不知何许人也)地分析与对策甚好,摘其部分复制到此,以供参考。
比如50后60后这代,挑180斤的担子,徒步5公里,可以说是中途不需要歇息,而像80代后,挑个80斤走半公里都会受不了,当然,80后这辈中也有力气大的,但是相比于50后60后来说,这个人群的基数少得太多。
而干农活最重要的是什么?力气。为什么这批人数量少了,那是因为不需要干农活了,都外出打工了,打工赚的钱比干农活赚的钱多多了,何必还要这样卖苦力气干活。
农村最大的危急是什么?主要体现在两个字“断代”。
一种是干农活能力的断代。
现在的农村基本上是这样的现状,九年制义务教育一完成,如果考上高中就继续读书,而没有考上直接外出打工,打几年工,结婚生子,然后继续打工,如果回农村,几乎弄不到钱,无非就是卖卖苦力。以出生在80年代左右为标准,农民子弟的吃苦耐劳和力气、与50-60后这代人们相比,相差得太多。
有人会说,现在科技发展了,都用机械了,其实这是扯蛋的话。那是因为你没有真正的在农村呆过,只是看到电视上报道的机械化新闻而已。
在农村发展,没有力气还真干不成,除非你钱多,什么都请人,都花钱,那倒是别论。也有人说,我为什么要呆在农村干苦力活,我移民到城市不好吗?在城市里赚轻松钱不更好。那确实是的,所以有农活能力人的断代。
一种是农村人口的断代。
农民苦农民累,而且农产品溢价能力低,赚工业品的钱来得轻松,又不用农民这么苦和累,说在工厂里上班累的,比起干农活,那能叫做累吗?
我们来看有劳动能力的人,50-60后我们叫做农一代,70-80后这代叫做农二代。农一代现在多大年纪? 现在是60--65岁之间,去农村一看,现在干农活的都是这批人,并且是主要劳动力。而70-80年代的人极少在家里干农活。
农二代,基本是70后开始,算到89年为止,现在的年纪大约在30--45之间,这批人也有两个分水岭。
一批是在城市里处于低级职位、一线生产型的工人,有些人不想干了,回家务农,然而这批人干农活的能力远低于农一代。另一批是在城市稳扎稳打,或者有一技之长,他们根本不会回农村、也不需要回农村,比如在外面开工厂、或者公司高管等等,直接在所在的城市生根发芽,“已把他乡当故乡”,只有回家过年开个车,携带儿女看看自己的老父亲,年后带着老父亲准备的一车的农货,依依不舍地绝尘而去。
相信很多的农村都有这种现象吧,每到过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笑盈屋。村子里停满了各种小车,马路塞得比大城市还塞。大年一过,又只剩下老父亲带着幼小的儿童留守大宅,山村寂寂寞寞空空荡荡。
然而可怕的现象是什么? 我们细思一下,以10年为准,农一代步入70高龄,干农活只怕是“忆当年”了,身体健康的还可以照顾下孙辈,身体不太健康的已去阅读《资本论》,山上又添一座新碑。
而农二代更多的就是移民到城市,即使有一部分农二代回到农村,人数也是急减的,农三代只会流失量更大,他们几乎没有干过农活,回到农村,怎么在农村生活下去,农村常住居民会急减。
这就是中国的“空心村”现象,相信在5-10年之内,这种空心村现象会达到触目惊心的状态。
其实国家也看到了这种危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新闻都在报道乡村发展,要发展农村,因为这事情是细思甚恐的。
一种是农村土地的断代。
农村孩子的三件常规事:放牛,割猪草,砍柴。比如发现一条田坎上草木茂盛,那就是高得不得了,因为牛儿可以吃饱。如果发现那个地上长满了猪草,就偷偷的一个人去,扯满一篮子回来,绝对不分享给小伙伴,因为下次还要去,没有扯满就要挨父母的骂。如果有发现某个山坡上长满了茅草,只要一两天不去,绝对一根茅草也不剩下,因为有人捷足先登了。
这种回忆,大约在2000年左右。
现在的情形是平常看不到什么年轻人,只有到了过年,由年迈的父母领着穿着时尚的女儿、媳妇、儿子带他们去山里看看,告诉他们,这块田是我们家的,那块地是我们家的,只见那田里水草疯长,走在一人多深的茅草掩映下的农村小道上,一不小心就被会野草绊倒。最合适的就是拿着手机,给自己留个影,发在微信上,告诉朋友圈,我也是农民出身。
这种记忆,在2009年左右就有了。
十年左右的时间,草侵占了农田、土地。想起来这是一件很意想不到的事情。然而已发生很多年,为何?没有人去砍柴,没有人去种田、种地,大家都富足了,何必干这种不赚钱的农活,就任其荒芜吧。比起打工,农田的那点产出,真是算不上一个零头。
无人耕田、种地,但是却有大批的良田变成豪宅大院。这是农村最大的变化。
农村的出路在哪?
我这次回家,村里的一位长辈问我一个问题说:“以前农民那么辛苦,比如稻田种两季,山地、土地从来没有荒芜过,农民起早贪黑地劳作,一年到头,依然只混个温饱,食无余粮,家无余财,而现在土地荒芜,稻田只种一季,路长茅草,没事就打打牌,反而每家每户都是丰足年,吃得饱并且吃得好。这是为什么?”
我这样回答他:“排除国家强大,经济发展的原因之外,更多的是现在农村的人都外出打工,换句话说是用赚工业的钱来享受农村生活品质,而工业品的溢价能力强,而农产品溢价能力差,所以即使是不做农业,大家依然丰衣足食。”
有意思的是,现在的人赚的钱越来越多,而食品的质量却越来越差。大量的人涌入城市,而城市可以在工业上借助于高科技的发展不停地创新、但是农业呢?几乎是无法进行揠苗助长,当然还是有这种揠苗助长的手段,比如催熟剂,原本五天才熟的,直接三天搞定,又比如添加剂,这种催熟的产品口感差,于是我给你加点高科技的添加剂,这样口感不就好了吗?
以前的菜,如果原生态种植,虫子多,又费时又费力还产出不高,好吧,我给你搞点高科技,进行基因改造,虫子都不吃你的,这样产量不就高了吗?至于说吃了好不好,那不关我的事情,反正我卖给你了,你也吃下肚子了,有什么事情和我没有关系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因为城市大量人口的涌入,这么多人要吃东西,东西从何而来,当城市调度无法供给时,手段也成为一种手段了。
在这种情形下,有些人发现为什么自己家里带来的菜那么清甜可口,而城市里的那些菜那么没有味道,但是外观很好看。久而久之,也明白了道理,原来还是家里的“土货”好。
然而想吃上老家的“土菜”也成了一种奢望。现实却逼迫着他们不得不留在城市,不留在城市,返回农村必须要降低生活质量,过惯了城市的生活想再过农村脏、乱的生活,那也是万万不能的,还有现在农村的硬件设施、比如社保、医疗、教育比起城市来相差太远,为了下一代,还是留在城市吧。
这其实是这个时代,很多人的伤痛!“留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然而农村的出路在哪?
一、加速土地流转,为农二代回来创业制造条件。
要想把农村搞起来,把农村人口留在农村,就必须要让人回来有事可做,有钱可赚,要不养家糊口的一家子吃什么?除了工业,农村应该发展因地制宜的养殖业、种植业,保持生态发展。
如果还是走纯工业的路子,到时候又青山绿水变成“臭水河”,然而要搞这些,必须要能把土地进行流转。而众所周知的是,自从“承包到户”政策之后,中国农村的土地已分配给每户农家自主经营,虽然从法律上的名义土地是国家的,但是事实上其实是私人的。
在分配田地的时候,为了平衡大家的利益,基本上田地都是参差搭配的,成片的垄田分属十几户人。而农村人的思想,唯恐没有了标记,从此失去对农田的拥有权,毕竟农民要是没有土地,那又没有固定工作,也没有什么社会福利,再失去土地,就无法生存了。
最近出台的土地政策“三权分立”,即土地拥用权是国家的,承包权、使用权是农民的,但是可以出让“承包权、使用权”,来加速土地流转。因为现在中国的农村空心化太严重,再过10年,干活的更少,必须让一部份人进行大面积的承包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二、政府真正的从政策上、资金上、技术上帮助回农村的农二代创业。
在土地的流转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政府发挥政策作用,因为作为个人而言,去承包土地时,只有根据自己在农村的为人、以及财力进行个人行为承包,然而这种是非常弱势的,很多的时候根本无法调配到位。在协调沟通无果之下,会放弃或者选择有地方政策支持的地方进行。
目前国家已明确发表要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等一切有惠于农村的政策,然而一旦实施下来,很多的支持政策甚至变成了空头支持,对于政府而言,有待于领导班子的进一步落实。
解决了政策上的支持,更应该从资金、技术上进行实质性的支持。农村创业远比工业品创业来得辛苦,但其起到的社会价值也不亚于一场革命,因为它是人类最基本需求的解决:吃的放心,人才健康。没有了健康,再多的钱又有何用?
三、农村太需要带头发动大家聚团发家致富的人。
农村不缺少能人,但是极缺能带头发动大家,并且一起聚团发家致富的人。如今中国的农村也有很多搞养殖业、种植业的人,做得还不错的比比皆是,小康的生活悠哉悠哉,但是更多的都只是个人。
所谓发家致富的多如牛毛,带动一片事业,带动一个村发展的凤毛麟角,这个就是症结,所以农村里有人就会犯红眼病了,你租了我的田地,你发财了,我就拿了个可怜的租金,心里不平衡,下年我就不租给你了,你也只好没有辙。
所以,要真的要呼吁那些有能力的农二代们,如果你们想回农村,带上你们的资金,带上你们的技术,带上你们的思想,聚起团来,建设自己的美好农村吧!全村富才是真的富。
中国农村未来的希望就在于70后-80后这20年的人,因为他们现在正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有思想,有境界,有见识,有经验,这批人如果在农村扎下根来了,未来的90后、00后才有可能在农村发展,要不然,中国的农村只会越来越空心化。
文中插图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韩和平:山西临汾人,已退休。系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芙蓉国文汇》签约作家,《作家前线》签约作家。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1、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投稿即默认授权发表,题材不限。要求3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三秦文学》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百家号、头条功能,敬请关注。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稿件由《三秦文学》编委统一安排。
3、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稿费低于十元者不予发放。赞赏到账后三日内,作者不主动与平台联系、不领取稿费者视为自动放弃。
4、由平台主播诵读的作品,赞赏发放比例为:作者30%,主播20%,余50%为平台运营费用。
5、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6、主编微信:15705450195,qq:406073222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
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总 顾 问:边士刚
顾 问:鹏 鸣 段恭让 白忠德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顾盛杉
崔启昌 昆 仑 邓汉章
路 庆
策 划:李书忠 任武德
平台讲师:方 天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
观云听涛 王茹萍
主 编:鱼儿姐姐
副 主 编:徐萱波 杨洪民
编 委:吴亚妮 唐桂英 谢 雷
水云天 余 晨 米兰花
心 语 毕廷娟 刘马陵
张巧莉 凤尾竹 吴远红
张小鱼 大漠孤雁 刘旭平
秋日私语 谭文群
本期责任编辑:米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