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祖国好·家乡美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有奖征文赵付友
大石桥
赵付友(河南)
车辚辚,马萧萧,兵将疾走枪在腰。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西平县五沟营镇洄浀赵村外,车水马龙,红旗飘扬,战旗猎猎。
村南大约2里地,有一个千年石桥,老乡们称之为大石桥。大石桥古朴沧桑,岁迹斑斑。站在大石桥上,一望无际的庄稼尽收眼底,大路两旁的树木挺拔傲立,来往劳作的村民有说有笑。
该桥建于何时?为何要建这座桥?谁建的?在洄浀赵村委桧树李自然村走访,我来到了桧树李村82岁老人郭中国的家。说明来意,郭中国一脸的自豪。
郭中国的爷爷的爷爷曾经一代代流传下来过有关大石桥的传说:该桥沿袭了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建筑风格,洄浀赵的祖先与河北赵县有着先祖上的血缘关系,同族同宗……建赵州桥后,又建了洄浀赵大石桥。
洄浀赵大石桥是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过去,除了水运,就是旱路。凡是从蔡国到郾城(今天漯河)的商旅都要从此经过,有人戏称:大石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郭中国说,我听我爷爷的爷爷几代人都讲过这个建桥的故事。当初建桥时,官府专门安排了一个石磨用于给建桥的民工加工面粉和做饭。桥建好了,半夜里,石磨和民工们都悄悄地撤离了。
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漯河沦陷,漯河市区的工商业大部分搬迁到了五沟营寨,五沟营俗称小上海的雅称就是这个时候才被叫响的。从漯河到上蔡,大石桥是官道的必经之处,每天在大石桥两岸卖胡辣汤、油条、香烟、水果、茶水等,商铺林立,游人如织。
你们见过这个场面吗?我问郭中国老人,不等老人回答,坐在一旁的老伴抢先回答:当时,我还是小姑娘,我们去老王坡挖野菜,经常在此歇脚。
大石桥共有三个石拱。解放初期,大石桥两旁还有石狮、石墩,大石桥两旁的扇形墙体,还有石雕石刻。全国大炼钢铁时,因为青石是炼钢的最佳催化剂,不加青石不出钢,为了增加炼钢产量,大石桥上的大青石都被送走了,大石桥的石龟、石狮、石碑等被沉入桥下,大石桥身各处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损毁。
洄浀赵村委桧树李村的乔红彬,今年已经74高龄,说起大石桥,他给我们讲了他已故老父亲讲给他的一个故事:1949年初,为配合渡江战役,东北野战军挥师南下,路经洄浀赵,洄浀赵村民夹道欢送解放军过河,村民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义务给解放军送水送饭的络绎不绝,军民鱼水情在洄浀赵得到了充分体现。
为帮助解放军尽快南下,洄浀赵人纷纷加入到服务解放军的队伍中去,送水送饭自不必说,指路的,带路的,给解放军提供临时休息场地的,帮助解放军解决临时困难的,数不胜数。
洄浀赵人民朴实厚道,知道解放军南下是为了响应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号召: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路过洄浀赵的第四野战军到底有多少兵力和武器装备,这都是军事秘密,洄浀赵人不打听,不询问。几天后,大部队都离开洄浀赵了,说到解放军这支南下部队,郭中国强调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部队路过,人马走了四天四夜竟然还没有结束,更有那坦克、汽车等战车白天过了,夜里还在过……
【作者简介】赵付友,河南省西平县五沟营初级中学教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小说、散文、诗歌散见于《河南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奔流》《精短小说》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