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异姓王---刘邦巩固皇权之路
前言:刘邦自在亭长位置上导演了斩白蛇起义以后,一路披荆斩棘,经历了入关中降子婴灭秦,鸿门宴死里逃生,还定三秦和垓下四面楚歌灭项羽等等一系列重大军事与政治胜利,最终建立了大汉政权。在刘邦一统江山的过程中,有八个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非刘氏功臣被封为异姓王。因担心这些势力强大、割据一方的异姓王威胁刘氏汉朝的统治,在著名的“白马之盟”精神的指导下,刘邦开启了诛杀清除异姓王之旅,刘邦也因此荣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对功臣大开杀戒的开国帝王。
一、八个异姓王名单及大事年表
1、异姓王名单(按叛乱、善终为序):
叛乱:燕王臧荼、楚王韩信、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善终: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
2、异姓王大事年表(史记):
1、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七月,长沙王吴芮奉命率兵定闽,病死于途中,谥文王,长子吴臣袭位。《汉书》中载:“芮,徙为长沙王,都临湘,一年薨,谥曰文王。长沙王也是八个异姓王里唯一没有反叛善终者。
2、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汉立张耳为赵王。汉五年,张耳薨,谥为景王。
3、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即立太尉卢绾为燕王。
4、十二月,人有上变事告楚王信谋反,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用陈平计,乃伪游云梦,会诸侯於陈,楚王信迎,即因执之。後十馀日,封韩信为淮阴侯,分其地为二国。
5、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匈奴攻韩王信马邑,信因与谋反太原。高祖自往击之。
6、十一年(前196年),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
7、十一年,春,柴将军屠参合,斩韩王信。(《史记·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8、十一年,夏,梁王彭越谋反,废迁蜀;复欲反,遂夷三族。
9、十一年,秋七月,淮南王黥布反,高祖自往击之。
十一年(前196年),十月,高祖已击布军会甀,布走,令别将追之。追得斩布鄱阳。
10、十一年(前196年),十一月,陈豨降将言豨反时,燕王卢绾使人之豨所,与阴谋。上使辟阳侯迎绾,绾称病。辟阳侯归,具言绾反有端矣。二月,使樊哙、周勃将兵击燕王绾,赦燕吏民与反者。
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亲杀白马为盟,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就是历史上的“白马之盟”。见《史记》17卷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第05。
卢绾与数千骑居塞下候伺,幸上病愈自入谢。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卢绾闻高祖崩,遂亡入匈奴。
二、这些异姓王位都是怎么得来的
在说刘邦铲除异姓王之前,我们有必要把这些异姓王的来历做一说明。
1、拥刘邦,臧荼续燕王
汉元年(前206年),那个时候还是项羽说了算的时候,项羽分天下为十八路诸侯,立臧荼为燕王,都蓟,是十八路诸侯之一。也就是,藏荼的王位是项羽封的,不是刘邦给的,只是在拥立刘邦当了皇帝以后,继续坐燕王位。
2、要挟生嫌隙,韩信三迁爵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者至,发书,①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淮阴侯列传》
韩信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这个曾经被萧何月下追过的战神韩信,一生有三个爵位,一个不如一个。先是齐王、后是楚王,最后是淮阴侯。先说齐王,汉高祖四年(前203),韩信平定了齐国,立马给刘邦写两了封信: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面的边境与楚国交界,不设立一个暂时代理的王来镇抚,局势一定不能稳定。为有利于当前的局势,希望允许我暂时代理齐王。正在荥阳被楚军围困不得脱身、急着让韩信来解围的刘邦一看,老子在这里急的团团转,你不是来救驾,反倒想乘机自立为王,这小子是在逼我吗?没办法,刘邦这会儿还真离不开韩信,得封齐王的韩信,立马派兵解了刘邦的围。韩信还在自得其乐哪,哪知道已经被刘邦惦记上了,在垓下击败项羽以后,就乘机夺了韩信齐王的权力,让他回老家当楚王去了。后来因为被人告发反叛,又被刘邦将其降为淮阴侯。
楚王韩信
3、撞衫韩信,屈尊韩王信
《史记·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汉王至河南,韩信急击韩王昌阳城。昌降,汉王乃立韩信为韩王,常将韩兵从。
这个韩王,也叫韩信,和淮阴侯韩信一个名字,为了区分,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他先随张良入关任将军之职,因为军功升为韩国太尉,带兵平定韩国之后被刘邦封为韩王。
4、背水一战成名,张耳拜赵王
汉三年,韩信已定魏地,遣张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①斩陈余泜水上,②追杀赵王歇襄国。汉立张耳为赵王。《张耳陈余列传》
张耳也是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之一,是谓常山王,也是常山国的开国之君。公元前204年(汉高祖三年),已经投奔刘邦的张耳与韩信一起以万余兵力对战赵国20万大军并且获胜,这就是著名的“背水一战”。此战胜利,韩信提请刘邦把张耳封为赵王。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张耳去世。其子张敖即位为赵王,在后来铲除异姓王的过程中被除去王爵。张耳也是没有造反的两个异姓王之一。
张耳
5、彭越挠楚,得封梁王
彭越汉初三大名将之一,其在后方骚扰游击楚军的打法,开创了中国军事史上游击战的先河,史称“彭越挠楚”。这个彭越和韩信一样,王位也是要来的。
司马迁·《史记·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
看看,又一个不封王不干活的,刘邦没办法,灭项羽还的他出力那。无奈,刘邦只好按照张良说的办法答应了彭越的条件,就这样,彭越如愿的当上了梁王。
《史记·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於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项籍已死。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
6、垓下围项羽,英布淮南王
《史记·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布遂剖符为淮南王,都六,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郡皆属布。
英布,汉初三大名将之一。也是被项羽分封的十八诸侯之一的九江王,叛楚归汉,辅佐刘邦,英布也是垓下合围项羽的主力之一,被刘邦封为淮南王。
7、刘邦跟屁虫,卢绾接燕王
《史记·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高祖已定天下,诸侯非刘氏而王者七人。欲王卢绾,为群臣觖望。及虏臧荼,乃下诏诸将相列侯,择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群臣知上欲王卢绾,皆言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诏许之。汉五年八月,乃立虏绾为燕王。诸侯王得幸莫如燕王。
相比其他异姓王,这个卢绾和刘邦亲近多了,他们君臣可是同一天出生的玩伴,一直是刘邦的崇拜者和拥趸。在楚汉之争中,一路立功一路晋升,直到被刘邦封为燕王。
8、南越定盘星,吴芮长沙王
吴芮也是被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之一的衡山王,也英布的老丈人。吴芮和韩王信一样,加入刘邦,都是张良做的引路人。因为拥戴刘邦,被封为长沙王,更因为他知进退,所以被刘邦善待,因此他也是两个没有造反且善终的异姓王之一。
著名的:“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就出自吴芮的夫人毛苹。
卒于公元前201年,谥“文王”。
小结:刘邦的八个异姓王,有四个和刘邦当初的汉王一样,都是先被项羽封的诸侯王,然后被刘邦纳入麾下,开始的地位都是平起平坐的,只有另外四个是刘邦出于政治军事目的分封的,这也为后来的绞杀与叛乱埋下了隐患。
三、刘邦铲除异姓王的原因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从历史上看,但凡开国之君,功成之后不杀功臣的少之又少,唯秦始皇是个例外,从历史记载看,一个功臣也没有杀过,因为他本就是帝王贵族出身,杀功臣,没理由,没必要,更没有那个需求。
但刘邦就不一样了,平民出身,一路征战,好不容易打下了江山,对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否坐稳江山,不至于像秦朝那样二世而亡,就是他必须要面对的迫切问题。
刘邦也深深地知道,新立国的汉朝与秦朝的情况又不一样。虽然是大一统的王朝,但依然还存在许多异姓王割据一方,他们有人有枪有地盘,而且在王朝建立的过程中,就有人表现的不是那么忠心耿耿,时不时的给刘邦来那么一下子,这本来就让刘邦感觉如鲠在喉,加上自己年事已高,不拔掉这些刺,不把一个没有威胁的大汉交给下一代,你让他如何能安心放心哪?
因此,刘邦铲除异姓王的原因可以归纳如下:
1、诸侯王各存异心,刘邦对他们缺乏信任
2、防止诸侯割据局面的产生,维护大一统天下
3、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确保刘氏子孙江山延续
4、狡兔死走狗烹的帝王思维
四、异姓王造反的原因及被剿灭过程
我们来说说这些异姓王为什么造反和最终结局
1、辱叛将,除异己,第一个造反被杀的燕王臧荼
《史记▪高祖本纪》五年(前202年),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即立太尉卢绾为燕王。使丞相哙将兵攻代。
这里太史公并没有对历史交代藏荼为什么造反,这也为后世解读这段历史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实际上,藏荼之所以造反并成为被刘邦绞杀的第一个异姓王是有原因的。
首先藏荼是被项羽分封的诸侯王,本身对刘邦的归属感就不强,刘邦更不信任他,加上他的战功并不突出,在朝廷人脉也不多。刘邦出于清理项羽旧部的需要,消灭藏荼也就在情理之中。
刘邦先是逼迫烹了刘邦使者郦食其的田横自杀,然后把目标对准了项羽手下大将季布,虽然最后赦免了季布,但也给藏荼留下了心理阴影。
最后是丁固的被杀,我们看看刘邦杀他的理由。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杀了丁固之后刘邦说:“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就是说,之所以杀他,是因为他不忠诚,就是因为他的不忠,才让项羽丢了天下。潜台词就是,如果不杀了丁固,说不定哪一天也会出卖他刘邦的。
这些话传到藏荼耳朵里,心里肯定别扭,因为他也是背叛项羽的人啊,而且还因此被刘邦羞辱过。你说这次刘邦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他藏荼除了造反,还有别的出路吗?
终于,扛不住心理压力的藏荼,为了自己的未来,于高祖五年十月反了。但因为实力不行,在刘邦御驾亲征的打击中,被杀了。他也成了第一个被刘邦清除的异姓王。
藏荼
这个藏荼有一个外孙女,生了一个女儿叫王娡,这个王娡可不得了,因为她生了一个更不得了的人物,那就是汉武大帝刘彻!看看,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吧?刘邦杀来杀去,居然杀到自己人的头上了,真是天道好轮回啊。从这一方面来说,刘邦当时并没有夷藏荼三族,要不然历史上就没有我们的汉武大帝了。
小结:不是刘邦一路人,被清理是早晚的事情。
2、政治糊涂虫,超级倒霉蛋,第二个被杀的异姓王楚王韩信
前面说了,韩信因为荥阳之围要挟刘邦封王,对这事刘邦不会就那么算了,以前打江山需要韩信冲锋陷阵,一时半会儿奈何不了,但现在不同了,肯定会在等待机会收拾韩信。
根据《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的记载:
项王亡将钟离眛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汉王怨眛,闻其在楚,诏楚捕眛。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眛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眛计事,眛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 “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韩信因为窝藏项羽手下大将钟离眛、自己行事又高调,结果被人告发他要谋反。刘邦感觉机会来了,就假借巡视会见各路诸侯,召见韩信于云梦泽。这韩信也不傻,嗅到了其中的危机,本想趁刘邦刚到楚国地界的时候反叛,但觉得自己又没有罪,见与不见都觉得难受。这时就有人建议让他提着钟离眛脑袋去见,刘邦肯定不会怪罪他。这钟离眛知道韩信要杀他取悦刘邦,就骂他,你真不厚道,今天杀了我,明天刘邦就会杀了你,说罢就自杀了。
别说,这钟离眛说的还真没错,刘邦并没有因为他杀了钟离眛就放过他,还是把他抓到了洛阳,然后罢了他的楚王封号,降为淮阴侯,让他待在京城不能离开。
十一年(前196年),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
这年高祖外出平陈豨叛乱,待在京城破罐子破摔的韩信却和陈豨串通一气,准备在京城来个里应外合,结果又被人告发,被留守京城的吕后联合萧何用计把韩信骗到长乐宫的钟室,被一群宫女乱棍杀了。临死前,韩信如梦方醒,仰天长叹说:恨我自己没用啊,结果落了个妇女小孩欺负的下场。然而醒悟的太晚了,夷三族就是最终的代价。这个曾经创造出诸如“胯下之辱”、“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和“十面埋伏”等经典成语的天纵奇才,就这样走完了自己辉煌而又倒霉的一生。
疑点:钟离眛死亡时间矛盾
小结:韩信军事才能过硬,但政治头脑严重缺氧,两次被人告发谋反,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3、立场不坚定,名字有点背,第三个叛乱被杀的诸侯王韩王信,
七年(前200年),匈奴攻韩王信马邑,信因与谋反太原。白土曼丘臣、王黄立故赵将赵利为王以反,高祖自往击之。
如果淮阴侯韩信死的有点可惜的话,那么这个韩王韩信,死的就一点也不怨了。这货可是一个反复投降的惯犯,谁得势就投靠谁,没有一点坚定的政治立场。秦末大乱的时候先是归顺刘邦,荥阳之围时见刘邦快不行了,就投降项羽,后来看项羽不怎么重用他,就又逃到刘邦这里了。被封韩王后老实点呗,这货偏不,待匈奴围困他的驻地时,看看顶不住了,就又投降了匈奴,看来这货的词典里“投降”两个字是常用词。
这货不但和匈奴联合对汉军反戈一击,还把去征讨他的刘邦围在了白登山!要不是陈平贿赂匈奴单于的老婆,刘邦的后果如何还未可知哪。你说刘邦是不是恨这个韩王信?
韩王信
十一年(前196年),韩王信叛汉降匈奴,汉使柴武击败韩王信军,斩韩王信于参合。
韩王信在外面消停了几年以后,又勾结匈奴冒顿单于的骑兵进攻汉朝。汉将柴武在劝降不成的情况下,大破韩信匈奴骑兵,攻下参合城,并将韩王信斩杀。
小结:韩王信曾总结了自己三条罪状:不能以死效忠刘邦、不能坚守献城投降匈奴和带匈奴人进攻汉朝,所以不管哪个方面来讲,他都必须死,刘邦杀他,不怨。
4、时运不济,烹煮而食,第四个反叛被杀的梁王彭越
《史记·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徵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
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
彭越这个开展正规游击战的鼻祖,曾经两次违背刘邦的命令。前面说过第一次逼着刘邦封其为梁王以后才率军出击项羽,另外一次就是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平陈豨时,称病不出兵,让刘邦很生气,就想借机修理他。
《史记·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
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於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雒阳。
十一年(前196年),夏,梁王彭越谋反,废迁蜀;复欲反,遂夷三族。
彭越
就是说,第一次是前196年,彭越的太仆告发其与扈辄谋反,被刘邦用计诱捕抓到了洛阳,但后来又赦免他为平民,流放到蜀地青衣县。
本来就不想反的彭越,被刘邦赦免逃过一劫,在流放的路上好死不死的遇见了从长安来洛阳的吕后,这彭越见了吕后像见了亲人一样,哭诉自己受的冤屈,希望能让他回自己的老家昌邑,吕后就把他带回了洛阳。你以为吕后真的是被彭越说动了吗?非也!吕后是为了斩草除根,永绝后患。得到了刘邦的认可,吕后就让人再告发彭越谋反,然后被灭了宗族,除去了封国。
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於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小结:可怜的彭越,本就没有想着反叛的自己,却总被戴上反叛的帽子,和吕后的致命相遇,不但要了自己和家族的命,而且死后尸体还被做成肉饼送给其他诸侯功臣们吃,作为古代六十四名将之一,下场实在是悲惨之极。
5、恐惧生疑心,小人告发,第五个反叛被杀的淮南王英布
《史记·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汉十一年,高后诛淮阴侯,布因心恐。夏,汉诛梁王彭越,醢之,盛其醢遍赐诸侯。至淮南,淮南王方猎,见醢,因大恐,阴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
说的就是长沙王吴芮的女婿英布,本了就因为刘邦杀了韩信而心生恐惧,担心总有一天厄运会降临自己的头上。当使者把彭越的肉做成的肉饼送来的时候,正在打猎的英布十分恐惧,急忙暗中部署军队,以防万一。后来英布遭到和自己小老婆私通的贲赫告发谋反,英布不得不举兵反叛。
《史记·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与布相望见,遥谓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为帝耳。”上怒骂之,遂大战。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馀人走江南。
使人绐布,伪与亡,诱走越,故信而随之番阳。民田舍,遂灭黥布。
反叛之初,英布的军队一路高歌,逼得刘邦不得不再次御驾亲征。两军相遇,经过一番君臣对话后,双方大战,英布不敌刘邦,兵败于庸城。逃到长江以南后,被长沙哀王吴回骗到番阳,被当地百姓堵在房子里杀死。英布死后,刘邦将他肢解八块,身首异地埋了。
刘邦著名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就诞生在刘邦平英布回乡时慷慨之作。
小结:英布纯粹是因为恐惧才造反的,看来在带头大哥的威压下,想不想反,都得反啊,反正都是死,万一反叛成功哪?
不过这个英布也不算亏,刘邦也在此战中被流矢击伤,不久也因此不治身亡。
6、被疑生反心,老死匈奴地,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反叛的诸侯王燕王卢绾
卢绾这个燕王是接的藏荼的班,他也是刘邦的发小。他的反叛缘起于和匈奴的勾结引起了刘邦的怀疑而被调查。
卢绾
高祖十一年,十二月,陈豨降将言豨反时,燕王卢绾使人之豨所,与阴谋。上使辟阳侯迎绾,绾称病。辟阳侯归,具言绾反有端矣。二月,使樊哙、周勃将兵击燕王绾,赦燕吏民与反者。立皇子建为燕王。
按说,卢绾应该是和刘邦最亲近的,但他把持不住自己,分不清是是非非,居然和叛将陈豨、匈奴人勾搭,连刘邦召见都称病不去,也说明自己心里有鬼,实在是辜负了刘邦的期望与信任,别忘了卢绾是唯一可以自由出入皇宫的诸侯王。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二月,刘邦在确定他反了以后,就陆续派樊哙和周勃去攻打他的地盘,卢绾只好逃跑。
历史上著名的杀白马立誓的白马盟誓“非刘不王,非功不侯,有违此者,天下共诛之”就发生此时,可见刘邦对卢绾反叛的愤怒。虽然“白马盟誓”出现的晚,但从一开始刘邦就是这样做的,属于先做后说,做完再说,这也是我在前言里这样指出这是刘邦铲除异姓王的行动指南的原因。
《史记·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绾愈恐,闭匿,谓其幸臣曰:“非刘氏而王,独我与长沙耳。往年春,汉族淮阴,夏,诛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乃遂称病不行。
这卢绾自己也说,非刘氏的异姓王,就剩下我和长沙王两个了,有吕后在,我也不会有好日子过。
卢绾与数千骑居塞下候伺,幸上病愈自入谢。 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卢绾闻高祖崩,遂亡入匈奴。
刘邦在征英布之战中负伤,回京城养病,卢绾就带着自己的部队在塞下等候,干嘛啊?他这时觉得辜负了刘邦的期望,想等刘邦伤愈以后回去亲自当面向刘邦谢罪那。那知道刘邦并没有给他迷途知返的机会,不久就驾崩了。卢绾这下子也没办法了,知道回去肯定会被吕后干掉,就投奔了匈奴,被封为东胡卢王,一年后病死。
小结:韩王信、陈豨和卢绾,都是喜欢和匈奴勾搭的人,尤其是卢绾最不应该的,但如果他不反,从刘邦处置异姓王的做法看,他的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逃至匈奴,落了个客死他乡。
五、刘邦铲除异姓王的得失
刘邦耗尽心力才铲平了异姓王,而且还因此把自己的命搭了进去,虽然刘家的江山得到了巩固,但把王位转移到刘氏子弟身上以后,国中之国的弊病越来越明显,诸侯割据的局面也愈演愈烈,直接导致了文帝时期两王叛乱和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这也是分封制带来的必然后果,权力是个好东西,谁不想要!
所以刘邦消灭异姓王的做法,限于其历史局限性,依然延续前朝的分封制,但并没有取得其想要的效果,其后遗症直到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以后才得到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