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都是怎么了?
推前记:这篇文章是四年前写的,前几天有一个学生读到此文,说读了这篇文章,受到很大的刺激,并决定要好好读书,不再浪费时间。我没想到这篇牢骚满腹的旧文,居然还有此等功效,遂将文章重读一遍,并决定发表于此,希望其他的在读学生,读了此文之后,也能奋发振作。文章末尾提到当时让学生购买《论语择善》的事,因为当时书刚出版,且是自费出版,故迫切希望身边的学生朋友能够购买支持。现在看来,此举的确颇为不妥,今亦仍其旧贯,原样发表,用志吾过、儆来日云。
00
我2009年9月进入师大工作,到今年正好是5年了。回顾这5年的教师生涯,基本上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一腔热情,换来满怀失望。
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以前的我还对这句话颇不以为然,因为我一直以为,能够利用自己的所学,教导他人,看着对方在自己的帮助下从未知到已知,从已知到熟知,那本来就是一件非常令人高兴的事,何患之有?何况他自己不是也说过“乐得英才而育之”么?
不过,这5年的经历,却使得我对孟子的这句话有了新的体会。真的,有时候会觉得当教师这一行挺没劲的,英才么,不用你育,他自己也能发展得很好。可是若碰上不求上进、顽固不化之徒,那是真的能令人狂喷老血。
不信,我就盘点一下这些年来令我伤心过的学生。
01
2010年,我被院里指定为2008级的班导师,负责在学术上指导他们。
我以一贯的热情对待此事,先让他们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七八个人,共同读一部书籍,好象是《李太白全集》、《杜诗详注》、《春秋左传注》、《廿二史札记》、《史记》、《庄子集释》、《诗经注析》这七种,计划两个礼拜或一个月集中讨论一次,这些书籍,都由我提供,借给他们。
过了一个月,我与班长联系,反映说他们最近正在准备两周年的晚会,大家都没空读书,能否等晚会结束后再举行。我同意了。
这样又过了一个月,晚会终于结束了,可是他们大概需要休息一下,因为晚会的筹备实在太累人了,于是似乎又过了两个礼拜,才终于集中讨论。
讨论的时候,我发现基本上大家都不拿这当回事,而且没有几个同学真正认真去读我指定的书的,相反,大家似乎都嫌我多此一举,都将此事当成一种摊派的任务来应付。
上来做报告的同学,基本上都不怎么熟悉书中的内容,有些口才似乎好一点,在那边天南地北地闲扯。
我一开始只是忍着,但有一个女同学的发言终于让我忍无可忍。那是《庄子集释》组的同学,她上台了,说:我们小组的同学经过讨论,一致觉得《庄子集释》这个书太难读了,于是我们一脚将它踢开了,而换成了这一本——她拿出了一本《庄子选读》,薄薄的,哪个出版社不知道,但封面上还有一行字,那就是:教育部指定中学生必读100部书。
等到他们所有的小组都做完报告后,我上台总结,将他们狠狠批了一顿,语气很严厉,丝毫不留余地,并且说:你们都已经大三了,可是还只有高中的水平!当然还有其他不客气的话,现在记不得了,能记得的是,散会之后,学生们一个一个都从后门走了,脸上的表情,大部分都是愤恨、恼怒。
这是第一次,满腔的热情,换来的却是一致的怨恨。
02
同年,9月份到10月份,我去带队实习,在南安侨光中学,跟这个实习队的学生相处得很融洽,尤其是队长,一个男生,跟我还很投缘,看过去也是比较勤奋的学生。
实习结束后,我给他们年级(毕业班)开了一门选修课,是《四库提要选读》。期末的考试题目是默写《经部总叙》,而且是用繁体字。
我以为这个考核很简单,看学生们也是一脸轻松。考试之前,我一再强调,不许作弊,否则绝对零分。
但是没料到考试的时候,却几乎有一大半的学生都“有备而来”,没有人将我一再的强调当回事,其中包括这个实习队的队长。他其实已经写得差不多了,大概是想考更好的分数吧,就拿出了复印材料抄了起来。我发现了,并抓住了他,将他的卷子收了起来,我的表情很严肃,很生气,但他似乎并不以为然。
当然,不以为然的不仅仅是他,其他的很多学生,也似乎都没有考虑到诸如考试要诚实之类的问题。
我毅然给了这些人零分,当然,包括这个队长。我并且给他打了电话,意思是要他将此事当作人生的一个教训,以后时刻铭记,做人要诚实,之类的。
但是他十分不解,当然,他最不能接受的,还是:大学期间,从来没有哪一门课得过零分的。他在电话中一再强调了这一点,甚至声音都有点沙哑,似乎委屈得要哭出声了。
我不为所动,奇怪的只是他为何将成绩看得那么重,而对我的教导和良苦用心,却丝毫不能领会。
那之后他偶尔也能碰见我,但似乎都有点尴尬,故意躲避着我,即使躲不过,神色也很不自然。我虽然有点惋惜,但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既然是这样,也只能无可奈何了。
同时被抓的,还有他的舍友。这个男生是北方人,好象是陕西人,身体不太好,好象要考某个名校的研究生。
我还曾经去过他们宿舍,帮他们安装四库全书的光盘,当时还和他们几个男生一起吃了一顿饭。
也许正因为如此,考试的时候,这个男生十分肆无忌惮,拿了材料当着我的面就在那边抄。我严肃地没收了之后,他居然又迅速地拿出了第二份。待我转了一圈走到他的座位,看到他又在抄,非常生气,直接叫他不要考了。当然,他的成绩也是0分。
过了半年左右,他们要毕业的那一阵,有一天,陈木河(也是实习队中的一员)来到我书店,特地问我们的书店外有没有安装探头。
我说没有,怎么了?他说最好安装一个,因为某人前几天喝酒的时候,说半夜要来砸店门,以示报复。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我明白他说的就是这个北方的男生。
我很感激木河,但并没有感到丝毫的紧张,因为我太了解这些中文系的男生了:说的时候很狂,做的时候很怕。果然后来,我们书店并不曾遭遇过任何袭击。
03
2012年上半年,我教2010级唐代文学史。虽然遭受过2008级的挫折,但我还是满怀热情,在课上说:我打算成立一个读书兴趣小组,只要对古典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报名。
于是报了有25个左右,我每个人送了他们一本《唐诗百话》。后来知道,有一大部分人只是跟风观望,对古典并不怎么感兴趣。
在上课之后,也曾经聚集讨论过一两次,但场面都很冷清,几乎没有人敢于发言,显然,大家都没怎么去看书。不过,若只是如此,也并不令我怎么伤心,但是后来——
因为学校规定专业必修课都要举行期中考,并计入期末总成绩。
于是我就通知他们将于两周后举行期中考,题目是两道,一是背诵一首诗,范围是课上讲到的,从初唐到盛唐,当时我编了一本《唐诗选》,刚编到盛唐,上课讲的比较细,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细读这些作品,还有一些经典的赏析和评论。
另外一道题是问答题,我事先给他们出了20道题,让他们去准备,考试的时候必须口头回答期中的一道。这20道题平时上课几乎都讲过,有些还重复过好几遍。我感觉这样的期中考题目很有意义,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
没想到的是,有一天,那一阵我刚学着开通微博,我打开微博,无意中发现有些话题似乎和我有关。我们都知道,微博的关联能力是很强的,我也不知道我是如何看到这些话题的。
既然与我有关,我就点进去看,看了半天,弄明白了,这是我的学生们在骂我,他们并且拿我的相貌,给我起了一个绰号,不叫老师,叫“方脸”(我国字脸)。有一个学生(大概是个男生),还写了一首打油诗,可惜记不得了,不过还不能算打油诗,因为连韵脚都没有,内容嘛,当然好不到哪去,无非是嘲骂诅咒而已。底下却有不少人回复:赞一个!太油菜(有才)了!等等。
其中骂得最凶的有两个,一个是个男的,个子很矮,但很能唱能跳(后来在晚会上看到才知道的),看上去油里油气的,期末考试的时候我直接挂了他,并且补考的时候也不给及格(他的答卷本身也很差)。
我不能容忍的,不是他骂了我,而是他在微博中,还骂了另外一个女老师,那个老师似乎与丈夫分居两地还是什么的,他称她为“驴寡妇”。
另外一个是个女生,北京的,骂的很恶毒,现在记得的,大概是两点:一,期末测评时要他好看(指学生给老师的评价);二,让他最好在从老校区来上课的途中小心点!
而最让我伤心的,是这个女生,正是兴趣小组中的一员,也接受过我的赠书。
我不惜牺牲课余的时间,愿意对他们进行额外的指导和督促,并无私地赠送书给他们,只是因为期中考试,要求得或许严格了一点(在他们看来),就这样不分青红皂白,不顾尊师古训,不顾平日情分地诅咒和恶骂起来。
我真的非常想不通,在课上,我非常沉重地将我的疑惑和不解说了出来,可以说,在我这么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再没有哪一次比这次更令我伤心难忘了。
附带说两点。一,期中考试的时候,我问一个女生(恰好也是北京的),《文选》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她回答不上来。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已经上过一个学期了,在我的唐代文学史的课上,也重点提到了好几次,她竟然还是不知道。
要知道,只要略微读过几本书,都很有可能知道《文选》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可是她,一个中文系的,大二下学期的学生,竟然不知道!
二,骂我最凶的这个女生,期中考试,我挑了一首七律,让她背诵。她背不出来。退而求其次,五律,还背不出来。又退为一首七绝,背了第一句,又卡壳了。一会儿,她一边背着,一边竟然哭了起来。我还能怎么着呢?下一个吧。
04
还是2012年,下半年。院里规定要给基地班(2011级)的学生配备学术导师,一个导师指导一个到两个学生。分在我名下的,是一男一女两个学生。
我心想,基地班的学生,基础应该好一点,也应该比较好学。于是我就问他们,要不要每个礼拜来老区我这边,读一天书。一则可以是一种督促,二则,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随时问我。
但他们都说两个校区隔得比较远,来回不容易,而且周末经常有一些活动,有时候还有家教什么的。我一听也在理,便不再勉强(当然,勉强也没用),只是指定了几种书,让他们俩去读。
先说男的。过了一个月左右,我问他:我说的书有没有看?他说没有。我说那你最近都在干什么。他说在玩游戏。然后就很坦诚地问我:老师,我玩游戏,有点沉迷了,无法自拔了,怎么办?我说我也没办法,只是你要想一想,现在不努力,毕业之后找工作什么的,怎么办?
好了,又过了一个月,我又问他:怎么样,现在应该不玩游戏了吧?他说没玩了。我很高兴,就说,那最近在干什么呢?他回答:看电影。我差点晕倒,有时候,有些赤裸裸的坦诚,是足以令人咬牙切齿的。我就说:你这样的学生我指导不了,要不我跟院领导说一下,给你另请高明吧。他回了两个字:可以。(我们是在QQ上聊天的。)我彻底无语,跟院领导反映了此事,以后就再也不管他了。
再说女的,会好一点。但是也并不怎么积极,对于我指定的书,也基本上没去看。让我比较生气的是,第二年上半年(2013年),我给他们2011级的学生开了一门选修课,是《论语导读》,她居然没有选我的课。问她为什么不选,她说听了我第一节的课,感觉我的课好象考试比较难,担心过不了。
我真是啼笑皆非,你之前都没有考过我的试,怎么知道过不了?何况凭着我们这层师生关系,只要你稍微努力,难道我会特地为难你?何况任何一个稍微有点上进心的学生,都会趁着这个机会,选上自己导师的课,好在课前课后请教。因为毕竟相隔两个校区,碰面的机会并不多。
后来,暑假里,我在QQ上给她留言,希望她能读一读钱钟书的《宋诗选注》和《七缀集》,还有周振甫的《诗词例话》。她说没有书,我说那我快递给你。她给了我地址电话。我就将这三本书快递给她,(我印象中没有听到她对我说一声谢谢)并嘱咐她认真看,看完后做读书笔记,交给我看。
过了很久,在我的再三催促之下,她才把这三本书的读书笔记交给我,我拿上来一看,哪有什么读书笔记,充其量不过是在书上涂涂画画,留下一些痕迹而已。
我想我不是一个非常耐心的人,再加上那一阵忙于父亲的病,和《论语择善》的写作,我再也不想去管她了。学院领导再三催促我们指导教师要把指导记录交上去,我也不予理会。大概,彼此都无所事事,反而能够相安无事、各得其所吧?
05
2012级的学生整体比较好,这一点从我给他们开《论语导读》的选修课上就可以看出,因为明显感觉到上课时有不少的学生盯着我认真听讲。
我是汉本3班的班主任,今年(2014年)的上半年和这个学期(下半年)的唐宋文学史,都是我教的。偶尔他们有些活动,也会叫上我,彼此相处也很愉快。
但是在课堂上,我还是发现大部分学生,课前没预习,课上没怎么听,课后也不去补,经常教材都是保存得非常整洁空白。
我经常打趣说,你们保存得这么好,是不是打算明年卖给学弟也能卖个好价钱?但是打趣归打趣,他们的教材,依旧还是那么空白整洁,最多只是课前临时翻看,或者课堂上一边听我讲一边翻看。
这些都使我想起了博士论文答辩时,那些博导们的举动,他们也都是在答辩现场才临时翻看学生的论文,然后提一两个不痛不痒的问题,以示高明。
前一两个礼拜,我给他们上课,第一节课,板书了不少,黑板占满了。第二节课,我又想板书,发现没人给我擦黑板,只好自己擦,并说:以后你们再不给我擦黑板,我可就不写了!接下来一次课,第一节课,也板书了不少,第二节,我又要板书了,发现又没有擦黑板,只好又自己擦,然后半开玩笑半生气地说了一句:你看,黑板又得我自己擦,你们这些人……又接下来一次课,第一节课,我板书了些字,第二节,发现居然还没人给我擦黑板,我生气了,说:这节课我不讲了,你们自习吧。因为我已经连续两次提醒你们要帮我擦黑板,今天是第三次了,你们居然还没人帮我擦黑板。以后你们要是还忘记帮我擦黑板,第二节课我就不上。你们自己看!
再接下来的一次课,我一来就在黑板上写下了“你们都是怎么了?”这一行字,历数了这些年的伤心经历,然后提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在本学期的第一节课上,我就兴致勃勃地向全班同学介绍了我新出的《论语择善》,还一改平素低调的风格,意气风发地说了一些自我欣赏的话,并且说,你们若有兴趣想读,可找我买,因为这个书是我自费出的,无法送给你们。
可是,将近一个月过去了,全班只有七个人向我买了书,(还有一个是赠送的),其中一个男生还是在借了舍友的这个书读了之后,觉得很有意思,才决定买的。我很失望,也很生气,我在课堂上质问:如果说你们连朝夕相处的老师的书,都没有兴趣读,那我真不知道你们还会对什么书有兴趣?我真不知道你们的兴趣点在哪里?你们的心思又都放在哪里?
06
当然,最让我失望的,还是其中几个我最看重的学生,竟然没有丝毫想读我的书的欲望。
这几个学生古典基础比较好,也比较勤奋肯学,上学期,每一两个礼拜,我都会让他们一起来我书店一次,给予额外的教导。
我非常不解,就冲这层特殊的关系,也应该第一时间买了一本来读一遍啊,看看平时经常教导的老师,他的书写得怎么样,是否可以跟平常讲过的互相补充,等等等等,何况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本书,在第一节课上我是如何兴高采烈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处女作啊!
可是,没有!真的,我很不解,我很失望,透顶的失望。
真的,我真的很想再问问你们,亲爱的师大文学院的同学们:
你们——都是——怎——么——了?
扪
腹
闲
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