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桥 成都第一桥
今日的万里桥
广告恒温恒湿空调“湿美”温湿度控制领导者!!!MSSHIMEIUSA^^恒温恒湿空调“湿美”温湿度控制领导者!!!MSSHI...
何大江 李旻/文 曹劲松/制图
万里桥
清·骆成骧
长江万里涉波涛,慷慨登舟使节劳。
山隔巫庐云盖迥,江连吴楚浪花高。
三分鼎立东西帝,百战关临上下牢。
朱雀桥边回首处,连天春草似青袍。
临三国遗迹而咏史,诗与文不可胜数,而清末状元骆成骧的《万里桥》艺术价值被严重低估。作者站在万里桥边怀古,目光沿着锦江向南,江水汇入岷江,再在宜宾转而向东,越过猿啼云绕的三峡和折戟沉沙的赤壁,抵达东吴首都建业。串连起三千里长江,跨越两千年废兴,这首诗当得起状元之才。诗中“慷慨登舟使节劳”之句,就涉及万里桥得名的典故。
万里桥的名字叫了1800多年,而从李冰建桥至今2200多年的时间里,不管修葺还是重建,它的位置从来没有变更过。万里桥是成都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桥,也是成都历代诗人吟咏最多的桥,堪称成都第一桥。
探访
古来桥边多酒家 今日仍是热闹处
万里桥,地处南浦东路与浆洗街的交叉口附近,在南浦东路的路牌一侧,立着一块与灯箱相结合的木牌,上面写着万里桥的名字和简介。
如今的万里桥是在老万里桥原址上新建的现代桥梁。但桥面上的仿古雕刻,以及周围三国文化打造的小景点,令人站在桥上顺着锦江眺望远方,还真有点穿越古今的意味。沿着南浦东路往西走出一段距离再往回看,就能欣赏到万里桥和后来新建的高架桥两桥相叠的场景,不得不让人感觉奇妙。
万里桥不长,从这头走到另一头不过一两分钟,一侧有船形建筑“万里号”和美食游玩网红地“天下耍都”,另一侧则是曾经的枕江楼所在的锦里东路。时光流逝,当年写下“万里桥边多酒家”的诗人早已逝去,但“游人爱向谁家宿”的热闹劲儿更胜当年。
探访万里桥那天,成都的天气很是不错,阳光明媚、蓝天白云。站在桥头,迎面吹来夏天带着热气的风,一两只白鹭展翅贴着河面飞过。锦江两旁深深浅浅绿色的银杏树下,人们三三两两坐着纳凉聊天。相距不远的耍都里,各家饭店、酒馆的老板正在忙碌……如此安逸又极具市井气的景象,如若千年以前站在这座桥上的古人也能看到,想必定会思如泉涌,留下更多让人感慨和回味的诗句吧。
历史
李冰造桥 诸葛亮送行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之乱后回到成都,以费祎为昭信校尉出使东吴,重修盟好。联吴抗曹,是诸葛亮在隆中时就制定的战略。此时,距刘备战败身亡的夷陵之战不过三年,急需修复吴蜀争夺荆州造成的创痕。
因为此行意义重大,诸葛亮亲自到成都城南锦江上的水码头,为费祎饯行。船之将行,深孚众望的费祎对着一旁的大桥,叹曰:“万里之路,始于此桥。”一声感慨,桥因此更名为“万里桥”,流传至今已近1800年。1988年对万里桥进行维修时,在桥下发现过汉代的砖,这为谱画该桥的历史年轮增添了实物佐证。
万里桥建成的年代则更为久远,可以追溯到李冰修都江堰、引二江入成都之际。锦江是想象力的产物,相当于把岷江搬到了成都。而锦江上万里桥的建造也非常富有想象力。
秦汉时的两江,分别从北面和西面两个方向流到成都城西南角。北面的叫郫江,又叫内江;南面的叫流江、检江,又叫外江,即今日南河。两条江在成都城南并肩而行,又离得非常近,中间的狭长地带在汉代是繁华的商业区,称作“市”。两条河一内一外,像是挂在商业区两边的耳环,这就是当时成都“二江珥市”的格局。
李冰的想象力在于,他在这两条江上造了七座桥,以此对应天上的“北斗七星”。内江之上,从东至西分别为江桥、市桥、冲治桥、长升桥和永平桥;外江之上,为万里桥(最初叫长星桥)和笮桥。内江上的江桥、市桥和外江上的两桥座,组成七星阵的斗勺,而万里桥则正对应着北斗星上天璇星的位置。
到了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南诏入侵成都,能臣高骈(821年-887年)被紧急调任西川节度使进行抵御。击退南诏之后,高骈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城区面积太小无余地回旋、城防缺少屏障等问题,遂兴筑罗城。96天之后,罗城筑成,成都城区扩展了约六倍。筑城同时,高骈还对内江进行了改道,让其在縻枣堰(今九里堤)改向东流(成为今日府河雏形),并在原两江汇合处(今合江亭)与外江相交。这样,新的郫江保护着成都的北面与东面,检江则继续保护着成都的南面,成都的城市格局也从“二江珥市”变成了“两江环抱”。
这次大改造,基本没有涉及外江,内江上的桥逐渐湮没,而万里桥则一直伫立在成都南门外的锦江之上。
变迁
水陆通达 诗人吟咏
唐代成都“扬一益二”,而万里桥一带的“市”更是当时成都最繁华之处,这跟万里桥附近有大型水码头有关。李白的“云帆龙舸下扬州”,杜甫的“门泊东吴万里船”,都能证明成都与江南的水路往来。岑参《万里桥》里的诗句“沧江东流疾,帆去如鸟翅”则描绘了江面上的细节,更具画面感。
除了水路交通,万里桥还占据着陆路交通的要津。直到明清,出城向南通往新津,乃至更远的雅安、乐山和康定,万里桥都是主通道上的必经之处。据《云笈七签》,韦皋(745年-805年 )节制成都时,在万里桥附近创办了新南市。他令人平整坟墓、开通街道,一时间锦江南岸民户过万,“邅阓楼阁,连属宏丽,为一时之盛”。
由于水陆通达、商贾云集,万里桥一带的旅舍酒肆业极为发达。“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在唐代诗人张籍的《成都曲》里,因为酒家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游人竟然有了“选择恐惧症”。
在这幅成都版的“清明上河图”上,景物非常迷人:新雨初霁,锦江上薄雾升腾,刚被雨水洗过的荔枝在枝头颤颤巍巍,引人垂涎欲滴。顺带说一句,唐时成都气候比现在更温暖,能够种植荔枝。
在有关成都的古诗词里,万里桥是被吟诵得最多的名胜,众多文化名人都和这座桥有过关联。“万里桥西一草堂”,是杜甫的住宅;荆州江陵人岑参则在万里桥头的酒楼里怀念家乡,“楚客过此桥,东看尽垂泪”,道不尽游子的孤寂;王建用“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来赞美“万里桥边女校书”薛涛;而薛涛自己则叹道:“万里桥头独越吟,知凭文字写愁心”。
说到跟万里桥有关的历史名人,不可不提《松窗杂录》里记载的一件轶事:开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临幸东都洛阳,游天宫寺阁,高僧一行(天文学家张遂)随行。此时秋色将尽,万木凋零,玄宗触目伤怀,接连叹气四次。此时才39岁的他,问一行:“吾甲子得终无患乎?(不知在我有生之年,会不会遇上忧患?)”一行答道:“陛下行幸万里,圣祚无疆。”又过了31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狼狈逃到成都。一日来到一座大桥边,鞭指大桥问:“是桥何名?”剑南节度使崔园打马上前,答道:“万里桥。”唐玄宗突然想起多年前一行所言“行幸万里”的谶语来,领悟玄机,顿时放下心来。而崔园后来也因为接驾有功升了官,当上中书令,进封赵国公。
重建
七孔万里桥 何处怀古
当年的万里桥到底什么模样,至宋已不可考。北宋与南宋相交之际,崇拜诸葛亮的名臣赵鼎镇蜀,命人整修古柏祠和万里桥两处三国遗迹。赵鼎见到的万里桥是一座五孔石墩木板桥,已经很破败了,于是增加石鱼(水标),疏淘河道,并在石桥墩上用木料搭建房屋,成为一座廊桥。这座廊桥于清初毁于战火。到了清康熙五年(1666年),以巡抚张德地为首的四川官员捐出俸禄,重建廊桥。乾隆五十年(1785年)再次修缮:条石铺筑桥面,加大拱度,两侧加装石栏杆。万里桥就这样变成了一座七孔石砌拱桥。
按照老成都的称呼,万里桥因为处于成都南门外,又被称为南门大桥。1939年,锦江下游又新建了一座南门大桥,此桥便被称为“老南门大桥”。据《太平巷里》,在1953年、1987年和1989年,万里桥数次进行维修、加固,“增设两侧钢桁架人行道,铺筑沥青混凝土桥面,桥面加宽到22.85米”。因为府南河整治工程的需要,老万里桥于1995年2月23日下午3时15分爆破拆除。跨度53米、桥宽40米、混凝土结构,一座新的万里桥在原址上建了起来。
老万里桥什么样子,当今的成都人只能在老照片和档案典籍中去寻找了吗?其实也不尽然。1997年底,在北边的青羊横街和南边的望仙场街之间,又建了一座跨越锦江的五孔桥。这座被称作“望仙桥”的石拱桥,依七孔万里桥古桥而建,给成都人增添了一个凭吊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