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小菜园里种出时鲜生活

决胜小康看枞阳|老河滩上,幸福梦圆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人勤地献宝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吴战友发“羊”财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扶贫三人行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光荣出列”!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树梅绿化公司创业记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拧爷(小小说)
眼前是一片葱茏的菜地,两亩多吧,被整得一畦一畦的。锄过的土面全是半湿半干的细小的土块,鳞片一般,显得松爽极了。各种蔬菜是那样的清新嫩绿,富有生机,就是不见半根草丝儿。菜地边有一口不大的水塘,漾着清波,几十只鸭子轻快地戏水,嘎嘎地欢叫着。水塘的那一边,走过一段田间小路,便是一幢二层楼的农家屋舍,院子被收拾得整齐而干净。这菜园,是汤沟镇南旺村朱月华老汉家的,这屋舍,也是他家的。站在这里,人们感受到的可能是一种闲静的田园生活;看到这些,也许人们想不到朱月华家是建档立卡户。
说闲静,也是。不过,在这条田间小道上,在菜地里,总有两个勤劳的身影,不用说就是朱月华老汉夫妇俩。他俩长年累月地耕耘在这片小菜地里,这片不大的菜地给他们带来了生活的喜悦和希望。
朱老汉守着这片菜地有些年头了,劳作也似乎程序化了。每天一大早,和着露水,把各种新鲜的蔬菜整成一担,然后运到街上,换成一小叠钞票。回来后继续打理他的小菜园:松土,栽种,或是锄草,施肥,浇水……像他这样以传统的方式种植蔬菜,并把这劳作作为生存手段的也是难得一见了。
朱老汉虽是农民出生,但土地并不多,因而多以捕鱼为业,年轻时,总要驾着一只小木船,撑一支竹竿,在河沟湖汊里捕一些鱼虾,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本来也能够生活下去,让人没想到的是人到中年,他却成了建档立卡户。常年的劳累和潮湿的生活环境让老朱多病缠身,胃病、前列腺病、高血压等接蹱而来。他的老伴也是严重的关节炎并有“三高”。不能上船捕鱼,也就意味着断了经济来源。身体的糟糕、经济的压力本来就难以承受了,前些年,他的儿子受到刺激,精神出了严重问题,动不动就在家里猛踹乱砸,胡闹凶吼……儿子的突发病情,更是一个晴天霹雳,老朱夫妇一下子跌入黑暗的深渊,失去了生活的所有希望。
精神垮掉比什么都可怕,无论如何也不能就这样让他们消沉下去。朱月华一家的境况,成了镇、村两级干部必须面对的现实。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尽快医治老朱儿子的病。新农合以及社会救助,让他病重的儿子得以就医,几经周折,病情总算稳定下来,并被送到一个亲戚处做一点简单的活。但如何解决老朱家的生活问题同样棘手:论年纪,六十多岁;论身体,双双多病;论文化,明显是短板;论资金技术,也是无从说起。
但是,扶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不能就这么让他们贫困着生活,哀叹着度日。几经分析和讨论,终于有了清晰的帮扶思路。南旺村,土地平旷,水域也广,现在涌现了一批种粮和养殖大户,可老朱做不了这样的大文章,却可以做做种菜这篇小文章,因人制宜,量力而行,应该能够摆脱贫困。老朱毕竟是土生土长的庄稼人,让他自食其力应该不成问题。汤沟镇的小菜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市场辐射范围也不小。南旺村有良好的沙质土壤和充足的水源,利用这样的地理条件,借助汤沟、桂坝两集市的优势,用传统方法种植蔬菜一定可行。具体的方案也摆到了老朱面前:主打蔬菜,兼营其他。
于是,老朱的生活似乎有了一缕希望之光。夫妇二人离开渔船,整理好农具,开始了黑土地上的刨食生活。他们开始以绣花者的心态,对待着地里的每一棵蔬菜。各种应时小菜不断走向市场。没有塑料大棚的各种自然生长的蔬菜反而更受欢迎。产量虽不是很大,但销路不成问题;收入虽然不是很多,但很稳定。
老朱的小菜园,被划分成许多区域,各类蔬菜一茬接一茬,一个品种接着一个品种,四季不断,每天一担菜上街都能换回百儿八十的。中秋节前,他的莴笋又早早地上市了。别人的莴笋不是太细,就是弯曲得不成样子,老朱的莴笋壮硕而鲜嫩,口感更不是棚栽蔬菜所能比的。菠菜才两片扣子般大小的叶片,但蓬蒿、芫荽已有两三寸高可以食用了,小香葱根根如线却十分精神。农历八月了,四季豆荚仍嫰嫩地挂满藤蔓,一架一架的;土豆,个头不算很大,但味道绝对的好,更不会出现别人家的“青头”现象,产量还不低。这马铃薯也是他家的重要收入来源。他是利用家里一亩多的旱稻田,搞起马铃薯轮作的。这种轮作比稻子油菜轮作经济效益还要好,老朱还是动了脑筋的。
老朱说,种菜,他有自己的“菜经”:预测气候,跟准季节,适时下种;知冷知暖,摸清习性,做好防护;栽培深浅,肥轻肥重,因菜而异……哪一项都要用心,这样种菜,菜就不会差。老朱是个热心人,有了经验,乡邻近舍,谁家有种菜的困难,他都会倾其所知。比如,种马铃薯,打宕要深,不让根块露出土面就不会“青头”了,种每一种菜他都有自己的心得。
他的菜地里也有许多简易的“塑料大棚”,一溜儿竹爿,弓在菜畦上,地沟里塑料薄膜和遮阳网就备在那儿。他会判断覆盖的时间,菜苗太幼,下大雨时或长时下雨了就要盖上薄膜,太阳太烈就要用上遮阳网,其余的日子则是让小菜尽情地享受阳光雨露。对待蔬菜如同呵护婴孩一般,所以他的菜长得好,上市也早。为了一园小菜,与烈日风雨相斗的情形是常有的,有时还真够拼的。有一次,大约是农历七月,他早早育莴笋秧了。不料,种子刚下地才两天,即将出苗,却天气突变,雷霆大作,暴雨即将砸来。如果任其下去,这菜秧就全没了。这样,至少要影响一个星期的菜期,将会错过最佳上市时间。老朱夫妇扛起锄头,拿起手电,跑到菜地给盖上薄膜,保证了菜秧的安然无恙。而老朱的妻子刘大妈说:“那夜差点被风吹趴下,被雨灌晕倒。”中秋节前,那些粗壮的莴笋还是如期上市了,丰富了人们节日的餐桌,也充实了自己的腰包。
老朱还学会了引进新品种。在他的菜地,有一种萝卜,乍看叶片,根本认不出是萝卜,老朱说,他自己也说不出名称,反正像个香瓜。这种萝卜白嫩嫩的,香甜、松脆、个大、味美,还不会空心。他说,这个新品种,让他的菜又一次获得了很旺的销路。
老朱说,种菜虽然辛苦点,但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起码让他摆脱了困境,过上了自在的生活,再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
尝到了种菜的甜头,他又搞起了一亩多田的莲藕生产,还种上一亩地的玉米。就这玉米,一年就有三茬。耕耘着这三四亩的土地,还养上鸡鸭各几十只,已经够忙的了。但老朱不觉得累,反而觉得日子很踏实了,不再惶惶不安了。用他的话说:“每年能挣上二三万元的收入,还有政府的各种补贴,就可以有滋有味地过日子了。”
依靠政府的引导,他找到了生活的方向。他说,要感谢政府,也要感谢很多的人。比如,胡朝辉书记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铜陵市邮政局的下派干部,老朱是他的帮扶对象。老朱说,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他会和其他建档立卡户一样,收到胡书记亲自送来的粮、油、节日礼物等慰问品,每当此时,真的感到很暖心。胡书记常来老朱的菜地看看,说点什么,做点什么都成了常态。今年洪水期间,他曾几次挽起裤管赤着脚和老朱一起清沟理水,抢救成熟的蔬菜。村监委老刘也感慨地说:“他们俩,已是情同老哥们了。胡书记也有高血压,下乡工作时,有时忘了服降压片,就不用客气地从老朱家几案上的药盒里掰下一粒服用。老朱家的有些蔬菜,也是胡书记把它放到邮政平台上销售的。老朱的事就成了老胡的事。”
“是的。胡书记就是我的技术引领和精神依靠。”老朱感慨着说。
凭着扶贫工作的细致深入,凭着热心干部的贴心帮扶,凭着勤劳的双手和积累的经验,朱月华走出了贫困和消沉的低谷,走上了幸福生活的坦途。
流连在那片菜地,闻着菜叶的清香,与老朱交流着这几年的生活变迁,老朱的脸上露出了微笑,由衷地说:“党的扶贫政策是我摆脱贫困的指路明灯。”
回到他的院子,老朱抚摸着他的电动小三轮,惬意地说:“现在,有了这辆小车,我和老伴卖菜,逛街,购物,觉得很舒心了。我以能自食其力为荣!”

离开时,老朱的老伴刘大妈,硬是拦住我们,端出一盘热腾腾香喷喷的玉米棒子,说是“刚从地里采回煮熟的。”我们嚼着这甘甜鲜嫩的玉米,似乎在品尝着老朱家生活的甘甜。

来源:文乡枞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