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随笔】灵璧帅哥论当代的“愚公移山”精神
论当代“愚公精神”
文/一苇可航
愚公移山的故事见载于《列子·汤问》一文,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决心平掉阻碍通行的太行、王屋二山,并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大山挪走的故事。千余年来,愚公移山的故事长盛不衰,并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埋头苦干,继续前进。究其原因,是其背后体现的一种精神在深深鼓舞着后世读者。这种精神,即持之以恒,永久奋斗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即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即我们耳熟能详的愚公精神。
愚公移山一文中有两个核心的人物,一是愚公,一是智叟。仅从称呼上,就看得出作者的匠心独具。一愚一智,一公一叟,表面上有所褒贬,实则皮里春秋。智叟之智体现为客观认识事物;愚公之愚表现在明知不可为而为。而换一个角度,期功于旦夕,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暴露了智叟之愚;“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精辟论述则彰显了愚公之智。孰愚孰智?我们断不可盖棺定论。唯愚公身上体现出的埋头苦干的品质则得到了中华儿女的普遍认可与赞扬。肯吃苦,能吃苦的愚公精神逐渐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去,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先生提及的民族脊梁即包括愚公式的人物。可以说,“愚公”是中华优秀儿女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一面高扬的旗帜。
最迟在愚公移山一文成书时,埋头苦干就是人们的真实生活写照。生产力的极度低下,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潜在威胁,促使人们全身心投入生产工作,与自然作不懈斗争。这样的背景产生了一批批愚公式的人物,愚公移山也正是在当时的背景下被创作出来的。文艺创作的来源是生活,虽然进行了必要的艺术重构,它所反映的只能是某个时代进程中生产生活的片段。所以愚公精神绝不依赖愚公移山这一寓言故事而存在,而是真实存在于我们先民日常的劳动生产中,这是毋庸置疑的。
理清了愚公精神的渊源,我们来看看其为何拥有如此强大的影响理清了愚公精神的渊源,我们来看看其为何拥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暂且不谈古代,就近代至现代而言,中国受此之益处深远,绝非几句空话所能概括。遥想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那一辈人正是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竭力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我们可爱的祖国才逐渐焕发出生机,一步步走向富强。曾记否,戈壁滩大漠深处腾起的蘑菇云;曾记否,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壮志豪言;曾记否,三峡大坝的千秋功绩;曾记否,从南水北调到西气东输的往来纵横……太多太多,都如愚公移山般壮阔可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愚公”,离不开愚公精神。愚公精神之所以在古代乃至现代都很受用,就在于它说明了弱小的个体如何在强大的事物面前生存或者发展的问题。愚公移山故事至少给予我们两点智慧:一是要长远看待问题,愚公将移山工程放在一个很大的时间尺度中,是“以天地为一朝,亿代为瞬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高有限,故愚公认为移山可行;二是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愚公之可贵就可贵在其下定决心后身体力行,不改初心,有始有终。总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愚公精神都有着重要的教化力量。
愚公精神就是这样一种精神,鼓舞我们站在强大的事物面前不退缩、不妥协,人固羸弱,但有了这点精神,就能活成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充实的人,一个强大的人。
后记:写这篇文章的动力来源于我的祖父,祖父是中国农民的缩影,其身上的踏实、能干、勤劳、负责的品质深深影响着我。他不忘教育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给予我重要的人生道理,使我受益匪浅。我庆幸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我深爱着养育我的这片土地。谨以此文向我的祖父致敬!
一苇可航,灵璧本土帅哥,灵璧家园网新晋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