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笙歌扶梦归,一曲微茫度此生

1

张家四姐妹中,数小妹妹张充和最为传奇,数学零分竟然被北大录取,没多久因病辍学,后来又能进北大任教书法和昆曲。再后来,蒋介石请她负责为政府订正礼乐,她从儒家经典中改编出来24篇,被蒋介石奉为经典,随身携带,可惜在访问印度时遗失了。张充和诗、书、画、音乐俱优秀,但她最为人所关注的还是昆曲,昆曲进入世遗即与她有关。她嫁给德国汉学家后,一直热心为昆曲奔走,来往之间,从亲自上台,到走向幕后,自称是:一曲微茫度此生……

大姐张元和的夫君是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张允和的夫君是周有光,三姐张兆和的夫君是沈从文。张家四姐妹个个嫁的有出息,而唯独张充和嫁给了“老外”。

张充和嫁的人叫傅汉思,傅汉思出身德国犹太人家庭,1935年离开德国,辗转到美国定居,获得西班牙文学学位,也精通德、法、英、意文学,到北京大学任教时结识了沈从文,常到沈家畅谈。周有光眼里,傅汉思研究中国汉代的赋,把汉赋翻译成英文,翻得好极了。他本是研究古代希腊文的,便在北京大学教希腊文。

张充和与傅汉思结婚照

曾有人问张充和:“他追过你吗?”张充和笑道:“无所谓追了。”又问:“那时你也喜欢他?”张充和笑答:“不一定喜欢,就是习惯了,知道他不是坏人。是老实人!”再问:“谈恋爱谈了多少年才结婚?”张充和笑道:“无所谓谈恋爱。大概两年。”

1948年11月19日,他们举行了一个中西结合的婚礼。两个月后,他们赴美。在海外,她依旧固执的是中式文化生活。

1

婚后,张充和随傅汉思先定居在美国加州的伯克利,后来又移居到康涅狄格州的北港,傅汉思入了耶鲁大学教授中国诗词,而张充和去了耶鲁大学讲授中国书法和昆曲。

当时,张充和有一个心思,她想利用耶鲁这个阵地将中国文化传扬开来。但现实不大乐观,当时美国学生并没有几个懂得中国书法,这个看上去像绘画的汉字,要学会是真不容易。至于几百年前的昆曲,到底讲的什么故事,更是有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要教授戏剧,先得解决伴奏问题,学校没有笛师,张充和就先将笛音录好,唱时放送,没有搭档,她培养自己的小小女儿,用陈皮梅“引诱”她跟自己学昆曲。女儿爱玛经她调教,九岁就能登台演出,母女二人站在耶鲁的舞台上,都穿着旗袍,母亲清丽雅致,而混血儿的女儿可爱如洋娃娃,悠悠的笛声和唱词一起,就算再不懂中国文化的学生亦为之陶醉。

张充和戏说她的美国学生“弟子三千皆白丁”。既然他们把中国书法当成画画,她就将错就错,以“画”教书,来灌输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张充和正在写书法

时光悠然飘到了1981年,张充和在学校传播昆曲和书法的影响力渐渐增大,再加上夫君傅汉思身为耶鲁东方语言所所长,据说他在家都和张充和说汉语,夫妻合璧,让汉学在耶鲁这个学府有了立足之地。后来,耶鲁还专门为张充和举行书法展和庆生活动,还请纽约海外昆曲社社员与她对戏。她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法国和港台等23所大学以及各种学术场合讲授、示范演出昆曲,包括耶鲁、哈佛、普林斯顿和芝加哥大学等世界名校。

80年代初期,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国部的仿苏州园林“明轩”落成,特地邀请张充和参加了《金瓶梅》雅集。老人家在异国他乡的苏式园林里,演唱起了《金瓶梅》各回里的曲辞,“素雅玲珑,并无半点浓妆,说笑自如”,曼妙的旗袍、婉转的腔音,叠山回水,这个仕女图里的女人,让西方人认识到了东方的美。

1

张充和与昆曲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她家的阁楼上。

她出生后,应该说父亲张冀牗是微微有些失望的,但他还是在最小的女儿身上寄予了厚望,起名充和,几个女儿的名字里都有“两条腿”,无非是寓意着走出闺房,更高更远。出生八个月后,张充和被过继给了叔祖母识修,即李鸿章的四弟之女,这位开明女子早早让充和学习儒学经典,不过充和最喜欢呆在藏书楼里,《桃花扇》、《紫钗记》、《牡丹亭》,没有了童年玩伴,却多了“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似这般都付于断壁残垣”,“我仿佛有许多不能告诉人的悲哀藏在那缝里面。”她很早就理解了戏剧里的意境和思想。

年轻时的张充和

直到她十六岁,搬回苏州九如巷时,她才头一次晓得,原来她读过的那些戏文是可以唱的。因为他那个昆曲迷父亲,常请曲家来家中教女儿们拍曲,而她的大姐夫顾传玠正是传字辈的名家。张家庭院里常常传出了曲水流觞的天音,还有姐妹们各个角色的演绎。“我总能在很长的戏里一下认出我读过的一幕,或在一个唱段里认出我熟悉的词句,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引我入了昆曲的门,”张充和自己也没有想到,家乡的“水磨腔”会伴随自己走向异国,走向一生。

1

晚年的张充和居于美国,时常来往朋友中除了旅美的中国学者,还有比尔·盖茨的继母,这位女士仰慕张先生的学养,曾动用私人飞机接她参加派对。当地人一提起她,就会想起中国汉字、中国昆曲的符号。

她清晰地记得在苏州除夕夜的昆曲学习,还有重庆就任教育部音乐官员以及战时演出《游园惊梦》的轰动。还有她来时所携带的行李:一方古砚、一盒翰墨、几支毛笔。直到1985年退休时,她还在担任美国昆曲学会顾问,经常组织演出,并亲自上台。就在那段时间,她还召集了姐姐张元和和张允和,在文革后首次相聚在美国,共同演出了《游园》,这是姐妹承续60年前的一次合作。

1986年,张充和回过家乡,参加汤显祖逝世三百七十年活动,当时她和大姐元和合演了一曲《游园惊梦》,剧照被俞平伯称为“最蕴藉的一张”。

张充和、张元和《游园惊梦》剧照

也正是由于张充和一直在海外的努力,让昆曲在国际舞台上有了一席之地。她的四位高徒,都曾在促成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一事上,立下了汗马功劳。看到昆曲一点点复兴起来,她曾有两句诗寄托感情:“不须百战悬沙碛,自有笙歌扶梦归。”

而她的先生,在娶了“中国式”的妻子后,也在中国文化研究的路上越走越远,他参加了中国《二十四史》的英译工作,为德国版的《世界历史》撰写了中国中古史,他还和她合作完成了《书谱》,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

张充和曾用一句话总结过她的一生:“我写字、画画、唱昆曲、做诗、种花养草,都是玩玩,我这辈子就是玩!”语惊四座!

张充和作品
1

图/题蒋风白《寻梅图》

图/题蒋风白《双鱼图》

图/《寻幽》诗

图/《结缡二十年赠汉思》其一

图/《结缡二十年赠汉思》其二

图/《结缡二十年赠汉思》其三

图/《结缡二十年赠汉思》其四

图/《结缡二十年赠汉思》其五

图/《题凤凰沈从文墓》其一

图/《题凤凰沈从文墓》其二

图/《题凤凰沈从文墓》其三

图/《题凤凰沈从文墓》其四

图/《题凤凰沈从文墓》其五

相关活动
1
11月14日(周六)晚7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年作家王道做客慢书房,分享新书《笙歌扶梦》,暨纪念张充和逝世五周年,敬请期待。
嘉宾介绍
1
王道
青年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苏州过云楼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先后编著出版《小园即事:张充和雅文小集》《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似水华年——〈水〉与一个家族的精神传奇》《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谈艺录》《一生充和》《牙祭岁月:追寻美食里的历史意蕴》《笙歌扶梦》等作品。
新书介绍
1
本书源于一个实实在在的“张迷”从故纸堆中搜抉出的张充和相关史料。一番整理后,书中或以旧日信笺上的诗词,钩沉出一桩风雅往事;或由往昔报纸上的译文,牵连起一段文字因缘;又或借几幅书法几篇短文,敷衍出一场场戏剧人生……如此种种,一个充满古典韵味的仕女形象跃然纸上。昆曲与书法,伴了张充和一生。书中根据充和因昆曲结缘、以书法会友这一主线,衍伸出其与友人亲朋的如水过往:与梅贻琦益庐茶聚,为陈世骧书写《文赋》,与沈从文谈论故人清风、文化艺术……看她“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看她终等来“不须百战悬沙碛,自有笙歌扶梦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