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灵璧县北的苇编

灵璧记忆

编席、打箔、搉(注)折子

——忆晏湾的苇编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那是1959年农历腊月二十二的下午,经过一夜加大半天的跋涉,我终于回到阔别半年的家。一个破院子,又没个门,我一眼就看到妹妹正蹲在院子里编席。妹妹看到我,马上爬起来,扑到我怀里。“你的手淌血了!”我拉过妹妹的手,只见手心手面横七竖八的满是旧痕新伤,十分心疼。妹妹却擦了擦血,说:“没事儿。”又说:“哥,你先歇歇,我这席马上就好了。”我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看妹妹编席。妹妹的两只手,灵巧地扭动着,长长的苇篾子在她手里上下翻飞,这情景就像纺织女工在编织锦缎。她穿着毛蓝褂子,虽然14岁了,但个子很小,蹲在雪白的大席上,宛如白绸缎上的一朵兰花。妹妹的手巧,在俺庄上是有名的。编席先要剥掉苇裤子,然后破成篾子。细的用蔑刀一批两半儿,粗的用三撑子一撑三半儿,再洒点水,用石磙子轧好,才能编席。这几道工序,妹妹小小的年纪,每天都是一个人完成的,厉害不!在苇编活里,编席是比较见功底的,技术差的,编的席,花儿大,不均匀。有的席面不平,疙疙瘩瘩的。妹妹编的席,花儿细小匀称,像机器加工的。席面平整如镜。手也快,一天一条独身席,两头见太阳。

第二天,我到周围邻居串了串,家家都在做苇编。也有编席的,但多数都在打箔。在所有的苇编活里,打箔技术含量最低,也最省事。只要打点细绳子,苇子连裤子都不要剥,直接就可以打了。打好箔,甚至都不要到供销社去卖,外地每年都有人来庄上收,所以打箔的多。不过,打箔挣的钱少,有人说:“晏湾这么好的苇子,打箔,可惜了!”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回到家里,妹妹又开始搉折子了。搉折子,是苇编活里最难的。折子很窄,篾子要不停地打折,所以叫搉折子。折出边儿叫掐边。搉折子,首先要掐齐边儿,不会的人掐出的边儿豁牙漏齿,割手,不好用。还有,折子无论几丈长,宽度要一致。不会的人很难做到,他们搉出来的折子,一段宽,一段窄,老百姓说像长虫吃癞蛤蟆。妹妹搉出来的折子,边儿齐得跟墨线打的一样。折子是论窝的,妹妹搉的每窝折子,窝起来,上面十分平整,说明宽度一致。这样的折子既美观,又好用,所以生产队的折子都是交给妹妹搉。

那时私人很少用到折子,只有队里每年都要添折子。搉折子技术含量高,回报也很可观。队里给的苇子往往是实际需要量的两倍还要多,还给记比较高的工分。妹妹一个小姑娘,每年挣的工分,比有的满劳力还多,我很为她骄傲。

那时,俺庄南北湖都有大片的芦苇荡(俗称苇汪),芦苇产量高,质量好,远近闻名。苇编业也就名声鹊起,为集体和个人增加了很可观的收入。随着时代的变迁,苇席、苇箔、折子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俺庄那一片片芦苇荡也已消失多年,那盛极一时的苇编活也只留在老年人的记忆里。

(注)搉:音que,阳平声。本地土语,意思同“折”。

本文作者为晏金福老师,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作家协会会员,宿州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磬乡文学》杂志主编,灵璧家园网文学版版主,灵璧著名作家,著有散文故事集《岁月悠悠》

(0)

相关推荐

  • 家乡纪事(4)—— 难忘那芦花飘飞的岁月

    深秋时节,漫步在故乡的那条大河边,想起了那曾经的沿河的芦苇,还有那些与芦苇相关的故事. 曾几何时,家乡上东峪村的河岸边到处都是苇田.从上游与南野河村交界处的石鳖崖,到老连沟岗,再到河西.河东.河南和大 ...

  • 荡漾在心中的芦苇

    我的家乡在黄河南岸,那里盛产芦苇.每到秋天,整个村庄淹没在芦苇的海洋中,一片片的芦苇随着秋风摇曳生姿,哗拉拉的摆动很是壮观.芦花飘飘的季节是我们老家最美的时候. 小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常常钻到芦苇地里 ...

  • 清且涟猗 || 编席

    清 且 涟 猗 风 流 著 底 片 编 席 一轮清辉被院子里那棵刚掉光了叶子的老枣树梳散,滑落在地上.父亲正在推着碌碡轧篾子.推过去又拽回来,反复多少遍.刚刚破好的秫秸,随着碌碡的滚动啪啪作响,推杆的 ...

  • 鹿清江原创散文:苇席

    我家东边是一条比我们村庄还要长许多的河沟.每年春暖花开时节,都会长满绿油油的苇子.苇子一高,可就是我们的乐园了.水鸟们在里面安营扎寨:巢筑在几株苇子之间.那时我们只知捉了雏鸟来寻乐,哪管它们的痛苦.夏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三)编席、补席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三)编席.补席 文/祝忠建    乾州蕞娃 芦苇席子,农村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知道,城市的年轻人就不一定知道它是何物了. 北方气候干旱,冬季漫长寒冷,过去在农村几乎都睡"土 ...

  • 村庄物语 | 村庄的包浆,承载村庄的岁月和故事

    全文约1700字,阅读约需12分钟. 从某个文玩公众号里学了个词:包浆.器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会形成一个氧化层.这个氧化层,就是包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光泽.一件东西,年代越久远,包浆越厚实,越能显露 ...

  • 炊烟有望 手艺 3

    编席要用搜瓜,掖刀子,碾砣子.编席有一个程序,起头,收边,折边,窝角,掖边.虽是杨师傅自己编席,可是需要家人合作,他的儿子踩着碾砣子轧篾子,女儿搜篾子,整理篾子,媳妇帮着窝角收边掖边.勤快的顾桂英帮着 ...

  • 《行摄生活》-142【编席】

    - - -指尖上的山西 053 编席 一缕阳光从窑洞的窗格上投射而入,暖暖地照在窗户下的炕席上,那席子便折射出金黄的绚丽,摇曳着温暖的故事. 这个场景大概存在于70年代以前,那时的农家一般都会有一卷苇 ...

  • 那些年,发生在灵璧县北的战斗!

    灵璧故事 战略反攻开辟灵璧解放区  文/同龄人  1947年8月7日至27日,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战略防御向战略反攻转变的序幕.尔后,陈(毅)粟( ...

  • 灵璧县北这个村,火啦

    夸夸俺村文化强 文/王永发 竹板打,钢板扬, 文艺节目排练忙. 快板小品三句半, 还有舞蹈表演唱. 游集镇文化生活多丰富, 老百姓笑语欢歌喜洋洋. 文化站领队就叫尤传化, 搞文艺组织主持他在行. 尤老 ...

  • 上一条灵璧县北某小学的新闻

    灵璧县大康小学开展"珍爱生命.谨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 随着夏季来临,学生溺水事故进入易发.多发期,为了孩子们的安全,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灵璧县大康小学近期开展了 "珍 ...

  • 在灵璧县北老家的往事

    灵璧故事 由打苇萡所想到的   文 /  邱德龙 说到打苇萡,对于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来说知之甚少.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每到冬闲季节那可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无闲人,一派繁忙景像. 萡(bo),音同 ...

  • 灵璧县北这位农民的感喟

     农村人说农村事  文/叶紫 脚下的"黄土地" 记得小时候,我们庄东头有一个"大汪".每到夏天,那里便成了天然浴池.中午放学后,首先从湖里割一"粪箕& ...

  • 灵璧县北四爷其人其事

    我的曾祖父许德月 搜集整理/许明坤 曾祖父许德月生于1881年,1960年3月去世,享年79岁.曾祖父兄弟四人,排行老四,一生为人忠厚,施舍济贫,方圆百里人称四爷,许善人.灵璧政协2016年出版的百年 ...

  • 你瞧灵璧县北这个村子!

    同唱扶贫戏 共谱脱贫曲 --记灵璧县朱集乡张家村驻村扶贫工作队 走进灵璧县朱集乡张家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平坦笔直的水泥路和不锈钢防护栏,路两旁是错落有致的农家楼房,整洁干净环境令人心旷神怡:村中 ...

  • 第一次去灵璧县北这个村,居然…

    汤曙光作品 偶遇卞庄村 文/汤曙光 说是偶遇也不尽然,毕竟是按照统一安排去卞庄村走访.但是到了才发现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村落,有着一个不一样的书记在操劳. 这个星期天一大早,就按照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参加平 ...

  • 灵璧县北这帅哥的一席话

    我的文学梦 --随笔 文/刘辉 我偏爱文学,走火入魔. 回想起自己多少次的挑灯夜战,不由得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我在幼年时,喜欢听大人们讲故事.听得入耳,不想离开.上小学时,又爱看小人书,<卖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