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14日上午8点,中国历史博...
1958年8月14日上午8点,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小魏像往常一样在西周文物展厅,但是当她清点32号陈列柜时,明明放着17件文物,怎么只有16件。
难道是自己记错了?还是被移走了,但是移走应该会通知她。小魏赶紧跑到办公室,从档案袋里拿出清单一一比对,不禁大声喊了起来:“史孔和不见了!”
1959年6月,即将竣工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更名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文物的时候,故宫博物院把包括史孔和在内的一些文物遴选出来,调运到历史博物馆,等待开馆的时候跟大家见面。
马上就要开馆了,文物不见了,工作人员赶紧跟上级汇报,不一会,十几个全副武装的警察出现在博物馆里,公安部和文物部的领导也来了。
侦查现场的时候,博物馆保卫科科长齐军说:由于布展时间紧迫,展柜还没有来得及加锁,为了抢时间,安玻璃都在加班加点,但是工人都是经过审查的,绝对可靠。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管理也很严格,新馆配有荷枪实弹的解放军警卫,本馆工作人员出入都必须出示证件。
安保措施严密,不熟悉的人很难作案。特别是这个展馆正在安装玻璃,展厅走廊都安排了警卫日夜守护。按照这个思路,盗宝的十有八九是内部人员。
当晚,史孔和丢失案侦破组成立,并且给案件定性为:内部人员作案。于是,侦破组立即把案发期间的工作人员逐一进行了排查。
排查结果显示,只有赵桐蓁有条件直接接触32号展柜,因为那天恰好他值夜班。另外,门外的人值班警卫也证实当晚只有赵桐蓁一人出入展厅。
赵桐蓁,当时29岁,1949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8年复员到历史博物馆。据了解他的人反映,赵桐蓁花钱大手大脚,且有占小便宜的毛病,曾经贪污过集体的菜金和粮票。
所以,当兵9年,他既没有入党,也没有提干。虽然他复员到博物馆工作态度还算认真,但是侦破组还是不得不怀疑他。
因为赵桐蓁虽然已经结婚,但是经常跟漂亮女子出入高端场所,只靠他的工资是维持不了这个花费的。于是,赵桐蓁成了侦破组的重点关注对象。
但是,赵桐蓁虽然有作案动机,也有作案时间,但是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赵桐蓁盗走了史孔和,现场也没提取到指纹和有效的证物。
为了尽快破案,也防止文物流往海外,公安部发出了两麻袋的史孔和照片,全国公安系统协查,甚至他们怀疑罪犯有可能因为恐惧把文物扔到了金水河,考虑抽干河水。
几个月过去了,侦破组没有找到突破赵桐蓁的证据,史孔和的去向也一直成谜。
1960年,北京文化局组织下属各单位的一些干部到顺义牛栏山劳动锻炼一年,赵桐蓁也在其中。
不料,这次下乡锻炼的队伍竟然出了贼,毛巾,香皂之类的小物件转眼就没了踪影。
1961年春节前夕,一个宿舍的四个下放干部的箱子都被撬开了,里面的收音机,手表等贵重物品不翼而飞。
因为下放的干部都住在老百姓家里,为了避免影响跟当地村民的关系,民警告诉大家最好先不要声张。但是,不知怎么的,房东大嫂知道了。
房东大嫂是个直脾气,认为这事出在自己家里,是对自己的玷污。据她回忆,那天早上她进那间宿舍打扫卫生,发现赵桐蓁神色慌张的站在屋里,也不让她打扫。她怀疑是赵桐蓁干的。
但是,当大家把赵桐蓁的箱子,被褥通通检查一遍,什么也没有找到。
几天后,有一个干部躺在床上,突然看到宿舍顶棚有一个破洞,就想拿报纸堵上,结果堵的时候,发现里面有东西,手表,收音机都在里面。
但是由于当时一个宿舍住了十多个人,根本没法确定是谁偷的,此事也就不了了之。又过了几天,下乡干部返城探亲的日子到了。
赵桐蓁天不亮就起床了,和大家一样捆被子,整理东西。过了一会,他独自走进院子,见四下无人,弯腰扒拉柴堆,拿起什么就装进了兜里。
正好有另一位干部出来,本来之前的事他就怀疑赵桐蓁,这会看他鬼鬼祟祟的,他打着手电筒往柴堆扒拉,见是一块毛巾。
大家也都出来了,院里又四处寻找,各个角落找出了不少东西,袜子,香皂等等,这下人赃俱获,赵桐蓁终于承认了自己偷东西。
博物馆知道了消息,立即把这件事情通知了警方,并且也不跟他废话了,直接跟他要“史孔和”。
刚开始,赵桐蓁还是拒不承认,最后在一次次攻心大战中,谎话被揭穿,交代史孔和被他放在甗的肚子里了。
最终在博物馆库房西墙下的一尊西周青铜器“甗”的肚子里,找到了史孔和。
甗是古代的炊具,类似于现代的蒸锅,它有的连体,有的分体。而这尊甗是分体的,搬开上半部分,下面有个宽敞的空间。
事情也就如侦破组料想的那样,赵桐蓁钱不够花,对史孔和起了贼心,先是把它放在文物柜。案发后害怕被发现,又带不出去,情急之下把史孔和放到了甗的肚子里。
因为文物管理很严格,一般情况下,绝对不允许拆分,不拆分就发现不了,风声一过,他还可以拿走,据为己有。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赵桐蓁被判处无期徒刑。
1961年7月1日,失而复得的史孔和摆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原来的地方,迎接人们的观赏。